唐會要卷四十五
十七年三月。成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王武俊薨。廢朝五日。群臣詣延英奉慰。如渾瑊故事。太常謚曰威烈。上曰。武俊竭忠奉國。賜謚忠烈。
元和二年七月。錄配饗功臣之后。以蘇瑰孫系為京兆府司錄參軍。崔元暐孫元方。張說孫。并為監察御史。狄仁杰孫元范為左拾遺。敬暉孫元亮。袁恕己孫師德。相次錄用焉。
四年三月。上覽貞觀故事。嘉魏征諫諍匪躬。詔令京兆尹訪其子孫及故居。則質賣更數姓。析為九家矣。上愍之。出內庫錢二百萬贖之。以賜其孫稠及善馮等。禁其質賣。
六年九月敕。奉天定難功臣子孫。有犯殺人。宜令所司準法。其余并準處分。
八年敕。張茂昭立功河朔。舉族歸朝。義烈之風。史冊攸載。如聞身歿之后。家無余財。追懷舊勛。特越常典。宜歲賜絹二千匹。春秋二時支給。
其年八月詔曰。君臣運合。故徇國以忘家。勸賞義明。在褒功而顯節。存則酬其爵祿。歿則錄其子孫。然后忠義不遺。典章斯在。故磁晉隰等州觀察使檢校兵部尚書康日知。故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李洧等一十家。皆有懋功。藏于盟府。故命搜訪后裔。光賁前人。今志寧等或服戎著緒。或從官有成。或投跡軍府之中。或滯才州縣之職。咸皆甄錄。各茂官榮。庶乎有祿者?忘于聿修。懷忠者使知其必報。勉膺光寵。無替前勞。
十五年六月。敕以大理正段文通為殿中侍御史。前淮南營田副使殿中侍御史顏颙為員外郎。長安縣丞顏諗權知大理正。渭南縣尉郭承嘏為監察御史。并準二月五日制。勛閥之后。可任臺省官者。故有此命。
太和二年六月。詔曰。朕詳觀列圣紀冊。祖宗盛業。燦然在前。其或道有污隆。政有善否。未始不系乎當時輔弼。常因便殿。言諸宰臣。勉其匡益。協心推戴。且以去歲乙巳。登應門。敷大號。俾疇賢相。以訪遺裔。或血食不繼。宗祊已蕪。如遂良之委笏面諍。名垂史書。仁杰之恢復廟社。事形先覺。宋璟之文吏骨鯁。功參治平。元纮之守規畫一。時成有裕。其冑僅存。不絕若發。各授邑吏。使其自試。故中書令褚遂良五代孫虔。可汝州臨汝縣尉。內史狄仁杰曾孫元封。懷州修武縣尉。侍中宋璟曾孫渤。岳州沅江縣尉。中書侍郎李元纮曾孫伉。鄧州向城縣尉。
大中二年正月三日敕節文。功臣墳墓。無子孫者。委所在長吏。差人巡檢。
其年七月十一日。史館奏。績選堪上凌煙閣功臣。除所有舊圖形。并有子孫在中外任官。令寫進外。三十七人。禮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平章事李峴。侍中永寧郡公王珪。吏部尚書戴冑。中書令岑文本。中書令馬周。中書令兼修國史韓瑗。侍中兼修國史郝處俊。納言婁師德。文昌左相王及善。同鸞臺鳳閣平章事朱敬則。侍中梁國公魏知古。尚書左丞中書門下同三品陸象先。中書令張九齡。司空魏國公裴寂。納言魯國公劉文靜。中書令漢陽郡王張柬之。中書令博陵郡王崔元暐。侍中扶陽郡王桓彥范。尚書左仆射劉幽求。兵部尚書郭元振。吏部尚書房管。常山郡太守袁履謙。北庭行營節度使李嗣業。主客郎中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睢陽太守許遠。御史中丞盧奕。右驍衛將軍南霽云。中書侍郎蕭華。中書侍郎張鎬。司徒李勉。平章事監修國史張鎰。門下侍郎蕭復。兵部侍郎平章事柳渾。檢校司空平章事賈耽。北平郡王馬燧。東都留守李?。敕旨。宜令御史臺散牒諸州。尋訪子孫。圖寫真形進送。
三年四月。宰臣奏。伏以勛德之后。慶賞所延。每有恩制。多令訪錄。所以興廢繼絕。尊賢報功。事歸勸獎。義主沉翳。近日諸家。自論者眾。吏曹官闕。合用者稀。縱欲比擬。亦未詳悉。應前件兩色子孫。準前后制敕。令搜訪與官者。望許于吏部陳狀。便委磨勘。如審是嫡嗣。未有官名者。具狀聞奏。非時與一正員解褐官。如有出身。及已曾任官者。選日優與處分。如自以才行。嘗登科第。及有諸房子孫。不承祭祀。并及先因獎錄。已授正官者。并不在此限。即冀所加恩例。式協本條。敕旨。宜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