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卷三十六
蘇氏曰。今世之人。正惑于此。故載呂才駁議。用矯正之。庶乎惑者少悟也。
其年十月二十五日。尚書左仆射申國公士廉等。撰文思博要成凡一千二百卷。詔藏之秘府。同撰人。特進魏征。中書令楊師道。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顏相時。國子司業朱子奢。給事中許敬宗。國子博士劉伯莊。太常博士呂才。秘書監房元齡。太學博士馬嘉運。起居舍人褚遂良。晉王友姚思廉。太子舍人司馬宅相。秘書郎宋正人。
二十三年正月二十日。太宗撰帝范十三篇。賜皇太子。顧謂王公曰。圣躬闡政之道。備在其中矣。
永徽三年三月三日。符璽郎顏揚庭。上其父師古所撰匡謬正俗八卷。令付秘閣。
顯慶元年十月。詔禮部尚書宏文館學士許敬宗等。修東殿新書。上曰。略看數卷。全不如抄撮文書。又日月復淺。豈不是卿等用意至此。因親制序四百八十字。
二年六月。上制元首前星維城股肱論。令敬宗等注釋。名曰天訓。至三年正月五日。修新禮成。一百三十卷。頒于天下。其年五月九日。以西域平。遣使分往康國及吐火羅等國。訪其風俗物產。及古今廢置。畫圖以進。令史官撰西域圖志六十卷。許敬宗監領之。書成。學者稱其博焉。十月二日。許敬宗修文館詞林一千卷。上之。
六年正月二十七日。右內率府錄事參軍崇賢館直學士李善。上注文選六十卷。藏于秘府。
龍朔元年六月二十六日。許敬宗等撰累璧六百三十卷。上之。
三年十月二日。皇太子宏遣司元太常伯竇德元。進所撰瑤山玉彩五百卷上之。詔藏書府。
儀鳳元年十二月二日。皇太子賢。上所注后漢書。初。太子右庶子張太安。洗馬劉訥言。洛州司戶參軍格希元。學士許叔牙。成元一。史藏諸。周寶寧等。同注范曄后漢書。詔付秘書省。
調露二年二月一日。詔故符璽郎李延壽。撰政典一部。寫兩本。(一本付秘書省。一本賜皇太子。)
永隆元年十二月。太史李淳風。進注釋五曹孫子等十部算經。分為二十卷。
垂拱二年四月七日。太后撰百寮新誡。及兆人本業記。頒朝集使。
大足元年十一月十二日。麟臺監張昌宗。撰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成。上之。初。圣歷中。以上御覽及文思博要等書。聚事多未周備。遂令張昌宗召李嶠。閻朝隱。徐彥伯。薛曜。員半千。魏知古。于季子。王無競。沉佺期。王適。徐堅。尹元凱。張說。馬吉甫。元希聲。李處正。高備。劉知幾。房元陽。宋之問。崔湜。常元旦。楊齊哲。富嘉?。蔣鳳等二十六人同撰。于舊書外。更加佛道二教。及親屬姓名方城等部。
開元七年五月左庶子劉子元上議。今之所注老子。是河上公注。其序云。河上公者。是漢文帝時人。結草庵于河曲。因以為號。以所注老子授文帝。因沖空上天。此乃不經之鄙言。流俗之虛語。漢書藝文志。注老子者有三家。河上所釋。無處聞焉。王弼義旨為優。請黜河上公。升輔嗣所注。司馬貞亦注云。漢史實無其人。然所注以養神為宗。以無為為體。請河王注令學者俱行。從之。
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左散騎常侍元行沖。上群書四部錄二百卷。藏之內府。凡二千六百五十五部。四萬八千一百六十九卷。分為經史子集四部。經庫是殷踐猷。王恢編。史庫韋述。余欽。子庫毋照。劉彥直。集庫王灣。劉仲。其序例。韋述撰。其后毋照又略為四十卷。為古今書錄。
十年六月二日。上注孝經。頒于天下及國子學。至天寶二年五月二十二日。上重注。亦頒于天下。
十三年。詔康子元等。注解東封儀注以進。
十五年五月一日。集賢學士徐堅等。纂經史文章之要。以類相從。上制名曰初學記。至是上之。(欲令皇太子及諸王。檢事綴文。)
十七年九月十一日。上令左丞相張說。修八陣圖十卷。及經二卷成。
十九年二月。禮部員外郎徐安貞等。撰文府二十卷。上之。十二月十一日。侍中裴光庭。上瑤山往則。維城前軌各一卷。上以賜皇太子及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