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卷七十九
三年四月。中書門下奏。宰相帶平章事出鎮。應朝官充使府職事。任約舊例奏署。使藩方益事。委任程才。謹詳敕文。意在明許。亦不定言人數。及所請職名。臣等商量。起今以后。宰相自朝廷出鎮。奏請朝官及刺史佐幕。前后更五人。數內有遷轉停罷者。或須填替。任更奏來。如或辟用他官。不奏亦得。官至侍御史以上者。即許奏章服。便為常例。庶可通行。敕旨。依奏。
四年六月。中書門下奏。諸道節度使參佐。自副使至巡官。共七員。觀察使從事又在數內。雖大藩雄鎮。有藉才能。而邊鄙遐方。豈易供給。況行軍之號。本系出師。參謀之職。尤是冗長。其行軍司馬及參謀。望勒停省。見任人如本道有相當職員。任奏請改轉。其余官序稍高者。許隨表赴京。到日。量才獎授。郎御史以下。各令冬薦。節度判官舊額。雖本兩員。近日諸道。亦不盡置。起今已后。望以一員為定。其課科等。本是供軍數內。戶部不可更收。敕旨。依奏。
其年七月敕。諸道奏入仕人數轉多。每年吏曹注擬無闕。唯河北諸道。河東。澤潞。劍南。三川。京北。京西。管內官員數多。假攝之中。實有勞效。每年許奏三兩人。仍須是元額闕。不得替見任人。其余并不得奏入。
會昌三年四月敕。諸道節度使觀察使。授后發期。宜令不得過十日。
其年五月敕。比來節將移改。隨從將校過多。非唯妨奪舊人職員。兼亦費用軍資錢物。節度使移鎮。軍將至隨身不得六十人。觀察使四十人。經略都護等三十人。宜委監察軍使。及知留后判官具名聞奏。如違此數。知留后判官。量加懲罰。監軍使別有處分。自今以后。節度使等如罷鎮赴闕。應將官吏將健隨赴上都者。并隨使停解。縱有帶憲官充職。亦勒停。其間或有是功勛重臣舊將校。人數稍多者。離鎮后。新停解。即須具人數聞奏。當與量事宜處分。
四年二月。御史臺奏。準會昌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敕。諸道進奏官。或有一人兼知四五道奏進。兼并貨殖。頗是幸門。因緣交通。為弊日甚。向后兼知。不得過兩道以上者。各委本道速差替聞奏。仍委臺司糾察。如有違犯。必議重懲。又兼知三四道者。臺司檢勘。各牒本道。準敕差替訖。切慮改名補職。不離一家。元是本身。虛立名姓。伏請從今已后。如知兩道奏進外。一家之內。父子兄弟。更不得知諸道奏進。如有違犯。臺司準前察訪。敕旨。依奏。
五年六月敕。諸道所奏幕府及州縣官。近日多鄉貢進士奏請。此事已曾厘革。不合因循。且無出身。何名入仕。自今以后。不得更許如此。仍永為定例。
其年九月。中書門下奏。條流諸道判官員額。西川本有十二員。望留八員。節度副使。判官。掌書記。觀察判官。支使。推官。云南判官。巡官。淮南河東舊額。各除向前職額外。淮南留營田判官。河東留留守判官。幽州淄青舊各有九員。望各留七員。幽州除向前職額外。留盧龍軍節度推官。淄青除向前職額外。留押新羅渤海兩藩巡官。山南東道。鄭滑。河陽。京南。汴州。昭義。鎮州。易定。鄆州。魏博。滄州。陳許。徐州。兗海。鳳翔。山南西道。東川。涇原。邠寧。河中。嶺南。已上舊各有八員。望各留六員。節度副使。判官。掌書記。推官。觀察判官。支使。振武。靈夏。益州。鄜坊。舊各有八員。緣邊土地貧。望各留五員。節度副使。判官。掌書記。推官。觀察判官。浙東。浙西。宣歙。湖南。江西。鄂岳。福建。以上舊各有六員。望各留五員。團練副使。判官。觀察判官。支使。推官。黔中舊有十員。望各留六員。經略副使。判官。招討判官。觀察判官。度支。鹽鐵判官。東都留守。陜府。舊有五員。并望不減。天德舊有三員。亦望不減。同州舊有四員。商州兩員。并望不減。防御副使。莘州泗州各有兩員。并望不減。楚州壽州各有三員。壽州望減團練副使一員。楚州望減營田巡官一員。汝州。鹽州。隴州。舊各有一員。望不減。桂管舊有六員。望減防御巡官一員。容管舊有五員。望減招討巡官一員。延州舊有兩員。亦望減防御推官一員。樓煩。龍陂。舊各有兩員。望各減巡官一員。右奉圣旨令商量減諸道判官。約以六員為額者。臣等商量。須據舊額多少。難于一例停減。今據本鎮額量減。數亦非少。仍望令正職外。不得更置攝職。仍令御史臺及出使郎官御史。專加察訪。敕旨。依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