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卷七十九
大中二年七月。中書門下奏。黔中鹽鐵使判官。開成中。已停減不置。臣等商量。望黔中置經略推官一員。其鹽鐵使判官。望令依舊額卻置。敕旨。宜依。
其年十月。中書門下奏。伏以銀青借兼檢校賓客官。及朝散大夫。階并三品資歷。白身不合虛豎奏官。近年諸司使。多虛豎此色頭銜。奏請授官。求中上州長馬及上州判司。逾濫僥幸。莫甚于此。臣等商量。自今已后。諸司諸使。應合奏授正官者。并不得虛銜前件官階奏請。如是長不守章程。依前論請奏聽進止。其諸道差知進奏官。亦望準此處分。敕旨。依奏。
三年三月。中書門下奏。伏準太和六年六月御史臺奏。本置官員。藉其任守。吏曹注擬。皆是職司。況調選須有出身。合年十五以上。比及于選。入以十年。則二十五?梢詾槌扇艘印=駝t皆稱年小。奏請句當。所在相承。積習成例。若實年小。即不合早補身名。若補實當年。又何慮為官不了。合請諸道方鎮子孫。應選授及奏授官。一切勒歸本任。不得輒有奏留。如或恩出殊常。賜及一子者。年十三以下。即任奏聽進止。奉敕宜依者。臣等謹詳敕前約勒。非不丁寧。近日不守敕文。例皆請奏。臣等商量。自今已后。諸道節度觀察防御經略等使。如或特降恩賜制。及一子官年十五以下者。即望許奏請句當留除外。其余并望準前敕處分。其見在千牛進馬者。并準今年三月三日敕處分。
其年四月敕。如聞朝臣出使外藩。皆有遺賂。是修敬上之心。或少或多。號為人事。從前如此。率為常例。今邊上受命撫戎。類須發使。若每使許循舊例。則十方竟至困窮。如事前不與繩檢。又使臣難為辭拒。其出使朝廷邊上。一物以上。并不得受領。卻到京后。方鎮亦不得輒寄附。
其年五月敕。藩鎮改移。見在倉庫錢谷。既已得替。便屬新人。向前曾有敕文。更給留別。歲月深久。官吏因循。茍徇軍情。不守朝典。自今以后。節度觀察使。除替改。更不在給留別限。仍勒知后判官。及本曹官典。切加檢舉。如有違越。當重科懲。
五年十月。中書門下奏。伏見諸道及州府。如縣令。錄事參軍有闕。及見任官公事闕敗。切要替換。即任各舉所知聞奏。及須蒞官曾有課績。處己必能清廉。如論薦不當。舉主先議懲殿。其判司。參軍。文學?h尉。丞。簿等。不奏限。其河東。潞府。邠寧。涇原。靈武。振武。鄜坊。滄德。易定。夏州。三川等道。或道路懸遠。或俸料單微。每年選人。多不肯受。若一例不許。則都俸不在給留別限。仍勒知后判官。不許則都無正官。今請前件數道。除縣令。錄事參軍外。其判司。尉。縣丞。簿。每年量許奏三員。須是元額闕。不得替考深人其闕一年吏部不注。即注且差攝。二年吏部不注。然后許奏請。仍資序不得超越。如是散試及外身。不得奏第二任官。其京百司。除職事外。不在更奏官限。敕旨。依奏。其月敕。會昌三年六月八日。已有明敕。應文武官除授諸道節度。觀察。經略。防御使。及就加官爵等。起今以后。與送官告旌節使人事物。不得過三千匹。為定制。令諸道各有舊例。有過三千匹者。宜準敕減。不得違越。
六年十二月。中書門下奏。應諸道節度使。觀察。團練使。防御。經略等使。所請俸料。職田祿粟。時服雜給。并諸色人事用度等。先奉圣旨。令條流奏來者。伏以藩鎮之任。寄切分憂。一方慘舒。系在長吏。近者。所在軍府。多稱窮空。因緣增添。費用滋廣。不遵往例。唯徇人情。物力既困于公家。誅斂終歸于百姓。稍能厘革。裨益實多。置使之初。必有定額。歲月深遠;蚨喔母。望令諸道帥臣及長吏。各詢訪事例。檢尋簿書。其間茍逾舊規。及有新置。并宜除去。務在至公。于軍府州鎮經營利綱等項。相承既久。并絕則難。相害于人。亦宜禁止。奉敕。宜依。
其月。中書門下奏。觀察使職當廉問。位重藩維。受明王之寵寄。同國家之休戚。豈可但享崇貴。唯務優游。羅聲色以自娛。顧雕殘而莫問?v逃顯責。必受陰誅。自今以后。并請責其成效。專其事權。使得展意盡心;謴埢驶。敬事以守法度。節用以減征徭。有利于國者必行。不以近名為慮。有害于人者必去。不以循例為辭。絕連夜之酣歌。務盡心于議讞。常推此道。方免曠官。其巡屬州縣。須知善惡。每歲考校。具以上聞。隱而不言。罪歸廉帥。應有所論薦。須直書事績。不得虛詞。有所舉聞。須盡錄奸贓。不得隱漏。懦弱不任職者奏免。不得徇情。清強能立事者上陳。不得蔽善。如此即上下相制。遠近相臨。同推至公。共成致治。敕旨。卿等所條流廉問牧宰等事。實系生靈慘舒。并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