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卷八十五
二十六年七月敕。諸州應歸首復業者。比來每至年終。皆當州錄奏。自今已后。宜令牒報本道采訪使同勘。當道歸首人。每州略單數同一狀奏。仍挾名報所由。
天寶八載正月敕。朕永念黎元。務宏愛育。所以惠政頻及。善貸相仍。亦將克致和平。登于仁壽。如聞流庸之輩。漸亦歸復。浮食未還。其數非廣。靜言此色。并見其由。蓋為牧宰等。授任親民。職在安輯。稍有逃逸。恥言減耗。籍帳之間。虛存戶口。調賦之際。旁及親鄰。此弊因循。其事自久。寤寐興念。良用憮然。不有厘革。孰致殷阜。其承前所有虛掛丁戶。應賦租庸課稅。令近親鄰保代輸者。宜一切并停。應令除削。各委本道采訪使。與外州相知審細檢覆。申牒所由處分。其有逃還復業者。務令優恤。使得安存。縱先為代輸租庸。不在酬還之限。
十四載八月制。天下諸郡逃戶。有田宅產業。妄被人破除。并緣欠負租庸。先已親鄰買賣。及其歸復。無所依投。永言此流。須加安輯。應有復業者。宜并卻還。縱已代出租稅。亦不在征賠之限。國之役力。合均有無。比來應定門夫。殊非得所。每縣中男多者。累歲方始一差。中男少者。一周遂役數遍。既緣偏并。豈可因循。自今已后。諸郡所差門夫。宜于當郡諸縣通率。準式納課分配。分得均平。
至德二載二月敕。諸州百姓。多有流亡。或官吏侵漁。或盜賊驅逼。或賦斂不一或征發過多。俾其怨咨。何以輯睦。自今已后。所有科役。須使均平。本戶逃亡。不得輒征近親。其鄰保務從減省。要在安存。
干元三年四月敕。逃戶租庸。據帳征納。或貨賣田宅。或攤出鄰人。展轉誅求。為弊亦甚。自今已后。應有逃戶田宅。并須官為租賃。取其價直。以充課稅。逃人歸復。宜并卻還。所由亦不得稱負欠租賦。別有征索。
寶應元年四月敕。近日已來。百姓逃散。至于戶口。十不半存。今色役殷繁。不減舊數。既無正身可送。又遣鄰保祗承。轉加流亡。日益艱弊。其實流亡者且量蠲減。見在者節級差科。必冀安存。庶為均濟。
其月敕。百姓田地。比者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所以逃散。莫不由茲。宜委縣令。切加禁止。若界內自有違犯。當倍科責。
其年五月十九日敕。逃戶不歸者。當戶租賦停征。不得率攤鄰親高戶。
廣德二年四月敕。如有浮客。情愿編附。請射逃人物業者。便準式據丁口給授。如二年以上。種植家業成者。雖本主到。不在卻還限。任別給授。
大歷元年制。逃亡失業。萍泛無依。時宜招綏。使安鄉井。其逃戶復業者。宜給復二年。無得輒有差遣。如有百姓先貨賣田宅盡者。宜委本州縣取逃死戶田宅。量丁口充給。
貞元十二年六月。越州刺史皇甫政奏。貞元十年。進綾谷一千七百匹。至汴州。值兵逆叛。物皆散失。請新來客戶續補前數。上使謂宰臣。曰百姓有業則懷土。失業則去鄉。彼客戶者。咸以遭罹苛暴。變成瘡痍之人。豈可重傷哉。可罷其率。特免所失物。
長慶元年正月赦文。應諸道管內百姓。或因水旱兵荒。流離死絕。見在桑產。如無近親承佃。委本道觀察使于官健中取無莊田有人丁者。據多少給付。便與公驗。任充永業。不得令有力職掌人。妄為請射。其官健仍借種糧。放三年租稅。
會昌元年正月制。安土重遷。黎民之性。茍非艱窘。豈至逃亡。將欲招綏。必在貲產。諸道頻遭災沴。州縣不為申奏。百姓輸納不辦。多有逃亡。長吏懼在官之時。破失人戶。或恐務免正稅。減克料錢。祇于見在戶中。分外攤配。亦有破除逃戶桑地。以充稅錢。逃戶產業已無。歸還不得。見在戶每年加配。流亡轉多。自今已后。應州縣開成五年已前。觀察使刺史差強明官就村鄉。指實檢會桑田屋宇等。仍勒令長加檢校。租佃與人。勿令荒廢。據所得與納戶內征稅。有余即官為收貯。待歸還給付。如欠少。即與收貯。至歸還日。不須征理。自今已后。二年不歸復者。即仰縣司。召人給付承佃。仍給公驗。任為永業。其逃戶錢草斛等。計留使錢物。合十分中三分已上者。并仰于當州當使雜給用錢內。方圓權落下。不得克正員官吏料錢。及館驛使料。遞乘作民課等錢。仍任本戶歸還日。漸復元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