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七十九 州郡九
古冀州下(今置郡府十九 縣一百三)河?xùn)|(蒲)八縣(河?xùn)| 桑泉 猗氏 安邑 解 虞鄉(xiāng) 寶鼎 永樂)
絳郡(絳)十一縣(正平 曲沃 翼城 絳 聞喜 垣 夏 龍門 稷山 萬泉太平)
平陽(晉)九縣(臨汾 襄陵 霍邑 冀氏 汾西 洪洞 神山 趙城 岳陽)
高平(澤)六縣(晉城 陵川 沁水 端氏 高平 陽城)
上黨(潞)十縣(上黨 長子 潞城 壺關(guān) 銅鞮 武鄉(xiāng) 屯留 黎城 涉 襄垣)
樂平(儀)四縣(遼山 榆社 和順 平城)
陽城(沁)三縣(沁源 和川 綿上)
大寧(隰)六縣(隰川 大寧 石樓 永和 溫泉 蒲)
文城(慈)五縣(吉昌 仵城 文城 呂香 昌寧)
西河(汾)五縣(隰城 介休 靈石 孝義 平遙)
太原(并)十三縣(太原 晉陽 文水 陽曲 樂平 清源 太谷 祁 榆次 盂 壽陽 廣陽 交城)
昌化(石)五縣(離石 定胡 平夷 臨泉 方山)
樓煩(嵐)四縣(宜芳 合河 靜樂 嵐谷)
雁門(代)五縣(雁門 五臺 繁畤 崞 唐林)
定襄(忻)二縣(秀容 定襄)
安邊(蔚)三縣(靈丘 飛狐 安邊)
馬邑(朔)二縣(善陽 馬邑)
云中(云)一縣(云中)
單于府一縣(金河)
○河?xùn)|郡
(東至絳郡三百七十里。南至弘農(nóng)郡一百七十里。西至馮翊郡八十里。北至絳郡二百七十里。東南到陜郡二百九十里。西南到華陰郡一百五十里。西北到馮翊郡韓城縣一百四十里。東北到絳郡三百七十里。去西京三百六十里,去東京五百四十里。戶七萬二百七,口四十六萬一千八十。)
蒲州(今理河?xùn)|郡。)唐虞所都蒲阪也。春秋時地屬魏,及晉獻(xiàn)公滅魏,以其地封大夫畢萬。(畢萬,畢公高之后,魏犨祖父也。)畢萬之后,十代至文侯,列為諸侯,與韓趙三分晉,地屬魏。至惠王,以安邑近秦,乃徙都大梁。秦兼天下,置河?xùn)|郡,歷兩漢不改。(博物志云:"有山澤近鹽沃土之人,不才。漢興,少有名人大衣冠,三代皆衰絕也。")魏晉亦然。后魏亦為河?xùn)|郡,兼置雍州,及屬秦州。后周改為蒲州,亦兼置河?xùn)|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fù)置河?xùn)|郡。大唐初,為蒲州。開元九年五月,置中都,改為河中府,尋罷仍舊。(時揚州功曹參軍、麗正殿學(xué)士韓覃上疏曰:"臣聞禮記月令曰:'孟夏之月,無起土功,無聚大眾。'昔魯夏城中丘,春秋書之,垂為后誡。今建國都,乃長久之大業(yè)也。犯天地之大禁,襲春秋之所書,奪人盛農(nóng)之時,愚臣竊以為甚不可也。至若兩都舊制,分官眾多,費耗用度,尚以為損,豈況更建中都乎?夫河?xùn)|者,國之股肱郡也。勁銳強(qiáng)兵,盡出於是。其地隘狹,今又置都,使十萬之戶將安投乎!且陋東都而幸西都,自西都而造中都,取樂一君之欲,以遺萬人之患,務(wù)在都國之多,不恤危亡之變,悅在游幸之麗,不顧兆庶之困,非所以深根固蒂不拔之長策矣。昔漢帝感鍾離之言,息事德陽之殿,趙主采續(xù)咸之諫,止造鄴都之宮。臣愚誠愿下明詔,罷中都,則福履無疆,天下幸甚。"至六月三日,詔停。)或為蒲州,或為河?xùn)|郡。領(lǐng)縣八:
河?xùn)|(漢蒲阪縣。春秋秦晉戰(zhàn)於河曲,即其地也。有蒲津關(guān),后魏大統(tǒng)四年,造浮橋;九年,筑城為防。大唐開元十二年,河兩岸開東西門,各造鐵牛四,鐵人四。其牛下并鐵柱連腹,入地丈馀,并前后鐵柱十六。媯汭水,今有舜廟在焉,其廟周宇文護(hù)所造。又有雷首山,夷齊居其陽,所謂首陽山也。有風(fēng)陵堆,與潼關(guān)相對。)
桑泉(有三疑山。漢解縣故城,今縣東南。)
猗氏(漢舊縣,猗頓所居,古郇國也。有古令狐城,左傳云晉文公從秦返國,"濟(jì)河,圍令狐",即此。)
安邑(堯舜舊都。今縣西有鳴條陌,湯與桀戰(zhàn)於此。漢舊縣。)
解(隋曰虞鄉(xiāng),武德元年改之。)
虞鄉(xiāng)(漢解縣地。后於虞鄉(xiāng)城置解縣,更於解西五十里別置虞鄉(xiāng)縣。)
寶鼎(漢汾陰縣。有后土祠、湯廟。)
永樂(武德二年,分芮城縣置。)
○絳郡
(東至高平郡四百五十里。南至陜郡二百二十里。西至馮翊郡四百十里。北至文城郡二百七十里。東南到河南府五百里。西南到河?xùn)|郡三百七十里。西北到文城郡三百里。東北到平陽郡一百四十里。去西京五百二十里,去東京六百三十里。戶八萬二千二百,口五十一萬七千三百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