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又問:“陸子之學何如?”先生曰:“濂溪、明道之后,還是象山,只是粗些。”九川曰: “看他論學, 篇篇說出骨髓,句句似針膏肓,卻不見他粗。”先生曰:“然他心上用過功夫,與揣摹依仿,求之文義,自不同。但細看有粗處,用功久當見之。”
庚辰往虔州,再見先生,問:“近來功夫雖若稍知頭腦,然難尋個穩當快樂處。”先生曰:“爾卻去心上尋個天理,此正所謂理障。此間有個訣竅。”曰:“請問如何?”曰:“只是致知。”曰:“如何致?”曰:“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的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只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里何等穩當快樂。此便是格物的真訣,致知的實功。若不靠著這些真機,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體貼出來如此分明,初猶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細看無些小欠闕。”
在虔,與于中、謙之同侍。先生曰:“人胸中各有個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顧于中曰:“爾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當。先生曰:“此是爾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