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高允
初,允與游雅及太原張偉同業相友,雅嘗論允曰:"夫喜怒者,有生所不能無也。而前史載卓公寬中,文饒洪量,褊心者或之弗信。余與高子游處四十年矣,未嘗見其是非慍喜之色,不亦信哉。高子內文明而外柔弱,其言吶吶不能出口,余常呼為'文子'。崔公謂余云:'高生豐才博學,一代佳士,所乏者矯矯風節耳。'余亦然之。司徒之譴,起于纖微,及于詔責,崔公聲嘶股戰不能言,崇欽已下伏地流汗,都無人色。高子敷陳事理,申釋是非,辭義清辯,音韻高亮。明主為之動容,聽者無不稱善。仁及僚友,保茲元吉,向之所謂矯矯者,更在斯乎?崇愛之任勢也,威振四海。嘗召百司于都坐,王公以下,望庭畢拜,高子獨升階長揖。由此觀之,汲長孺可臥見衛青,何抗禮之有!向之所謂風節者,得不謂此乎?知人固不易,人亦不易知。吾既失之于心內,崔亦漏之于形外。鐘期止聽于伯牙,夷吾見明于鮑叔,良有以也。"其為人物所推如此。
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為"令公"。"令公"之號,播于四遠矣。高宗崩,顯祖居諒暗,乙渾專擅朝命,謀危社稷。文明太后誅之,引允禁中,參決大政。又詔允曰:"自頃以來,庠序不建,為日久矣。道肆陵遲,學業遂廢,子衿之嘆,復見于今。朕既篡統大業,八表晏寧,稽之舊典,欲置學官于郡國,使進修之業,有所津寄。卿儒宗元老,朝望舊德,宜與中、秘二省參議以聞。"允表曰:"臣聞經綸大業,必以教養為先;咸秩九疇,亦由文德成務。故辟雍光于周詩,泮宮顯于《魯頌》。自永嘉以來,舊章殄滅。鄉閭蕪沒《雅頌》之聲,京邑杜絕釋奠之禮。道業陵夷,百五十載。仰惟先朝每欲憲章昔典,經闡素風,方事尚殷,弗遑克復。陛下欽明文思,纂成洪烈,萬國咸寧,百揆時敘。申祖宗之遺志,興周禮之絕業,爰發德音,惟新文教。搢紳黎獻,莫不幸甚。臣承旨敕,并集二省,披覽史籍,備究典紀,靡不敦儒以勸其業,貴學以篤其道。伏思明詔,玄同古義。宜如圣旨,崇建學校以厲風俗。使先王之道,光演于明時;郁郁之音,流聞于四海。請制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學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其博士取博關經典、世履忠清、堪為人師者,年限四十以上。助教亦與博士同,年限三十以上。若道業夙成,才任教授,不拘年齒。學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謹、堪循名教者,先盡高門,次及中第。"顯祖從之。郡國立學,自此始也。
后允以老疾,頻上表乞骸骨,詔不許。于是乃著《告老詩》。又以昔歲同征,零落將盡,感逝懷人,作《征士頌》,蓋止于應命者,其有命而不至,則闕焉。群賢之行,舉其梗概矣。今著之于下:
中書侍郎、固安伯范陽盧玄子真
郡功曹史博陵崔綽茂祖
河內太守、下樂侯廣寧燕崇玄略
上黨太守、高邑侯廣寧常陟公山
征南大將軍從事中郎勃海高毗子翼
征南大將軍從事中郎勃海李欽道賜
河西太守、饒陽子博陵許堪祖根
中書郎、新豐侯京兆杜銓士衡
征西大將軍從事中郎京兆韋閬友規
京兆太守趙郡李詵令孫
太常博士、鉅鹿公趙郡李靈虎符
中書郎中、即丘子趙郡李遐仲熙
營州刺史、建安公太原張傳仲業
輔國大將軍從事中郎范陽祖邁
征東大將軍從事中郎范陽祖侃士倫
東郡太守、蒲縣子中山劉策
濮陽太守、真定子常山許琛
行司隸校尉、中都侯西河宋宣道茂
中書郎燕郡劉遐彥鑒
中書郎、武恒子河間邢穎宗敬
滄水太守、浮陽侯勃海高濟叔民
太平太守、平原子雁門李熙士元
秘書監、梁郡公廣平游雅伯度
廷尉正、安平子博陵崔建興祖
廣平太守、列人侯西河宋愔
州主簿長樂潘天符
郡功曹長樂杜熙
征東大將軍從事中郎中山張綱
中書郎上谷張誕叔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