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二十二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
西洱河蠻,亦曰河蠻,道繇郎州走三千里,建方遣奇兵自巂州道千五百里掩之,其帥楊盛大駭,欲遁去,使者好語約降,乃遣首領十人納款軍門,建方振旅還。二十二年,西洱河大首領楊同外、東洱河大首領楊斂、松外首領蒙羽皆入朝,授官袟。顯慶元年,西洱河大首領楊棟附顯、和蠻大首領王羅祁、郎昆梨盤四州大首領王伽沖率部落四千人歸附,入朝貢方物。其后茂州西南筑安戎城,絕吐蕃通蠻之道。生羌為吐蕃鄉導,攻拔之,增兵以守,西洱河諸蠻皆臣吐蕃。開元中,首領始入朝,授刺史。會南詔蒙歸義拔大和城,乃北徙,更羈制于浪穹詔。浪穹詔已破,又徙云南柘城。
黎州,領羈縻奉上等州二十六。開元十七年,又領羈縻夏梁、卜貴等州三十一。南路有廓清道部落主三人,婆鹽鬼主十人。又有阿逼蠻分十四部落:一曰大龍池,二曰小龍池,三曰控,四曰苴質,五曰烏披,六曰苴賃,七曰觱篥水,八曰戎列,九曰婆狄,十曰石地,十一曰羅公,十二曰〈言光〉,十三曰離旻,十四曰里漢。
黎、邛二州之東,又有凌蠻。西有三王蠻,蓋莋都夷白馬氏之遺種。楊、劉、郝三姓世為長,襲封王,謂之"三王"部落。疊甓而居,號〈多周〉舍。歲稟節度府帛三千匹,以诇南詔,而南詔亦密賂之,覘成都虛實。每節度使至,酋長來謁,節度使多奏威惠所懷,以罔天子也。前謁必請于都押衙,且聽命,都押衙不令者,輒諷其叛,常倚三王部落求姑息,至唐末益甚。
雅州西有通吐蕃道三:曰夏陽、曰夔松、曰始陽,皆諸蠻錯居。凡部落四十六:距州三百余里之外有百坡、當品、嚴城、中川、鉗矣、昌逼、鉗井七部落,四百余里之外有羅巖、當馬、三井、束鋒、名耶、鉗恭、畫重、羅林、籠羊、林波、林燒、龍逢、索古、敢川、驚川、禍眉、不燭十七部落,五百余里之外有諾祚、三恭、布嵐、欠馬、論川、讓川、遠南、卑廬、夔龍、曜川、金川、東嘉梁、西嘉梁十三部落,六百余里之外有椎梅、作重、禍林、金林、邏蓬五部落,皆羈縻州也。以首領襲刺史。
巂州新安城傍有六姓蠻:一曰蒙蠻、二曰夷蠻、三曰訛蠻、四曰狼蠻,馀勿鄧及白蠻也。
戎州管內有馴、騁、浪三州大鬼主董嘉慶,累世內附,以忠謹稱,封歸義郡王。貞元中,狼蠻亦請內附,補首領浪沙為刺史,然卒不出,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檄嘉慶兼押狼蠻。又有魯望等部落,徙居戎州馬鞍山,皋以其遠邊徼,戶給米二斛、鹽五斤。北又有浪稽蠻、羅哥谷蠻。東有婆秋蠻、烏皮蠻。南有離東蠻、鍋銼蠻。西有磨些蠻,與南詔、越析相姻婭。自浪稽以下,古滇王、哀牢雜種,其地與吐蕃接。亦有姐羌,古白馬氐之裔。
劍山當吐蕃大路,屬石門、柳強三鎮,置戍、守捉,以招討使領五部落:一曰彌羌、二曰鑠羌、三曰胡叢,其余東欽、磨些也。又有夷望、鼓路、西望、安樂、湯谷、佛蠻、虧野、阿〈酉益〉、阿鶚、崟蠻、林井、阿異十二鬼主皆隸巂州。又有奉國、苴伽十一部落,春秋受賞于巂州,然挾吐蕃為輕重。每節度使至,諸部獻馬,酋長衣虎皮,馀皆紅巾束發,錦纈襖、半臂。既見,請匹錦、斗酒,折草招父祖魂以歸鄉里。及還,裹錦植馬上而去。又有顯養、東魯諸蠻,永徽三年與胡叢皆叛。高宗以右驍衛將軍曹繼叔為巂州道行軍總管,戰斜山,拔十馀城,斬首七百,獲馬、犛牛萬五千。
姚州境有永昌蠻,居古永昌郡地。咸亨五年叛,高宗以太子右衛副率梁積壽為姚州道行軍總管討平之。武后天授中,遣御史裴懷古招懷。至長壽時,大首領董期率部落二萬內屬。其西有撲子蠻,趫悍,以青娑羅為通身褲,善用竹弓,入林射飛鼠無不中。無食器,以蕉葉藉之。人多長大,負排持槊而斗。又有望蠻者,用木弓短箭,鏃傅毒藥,中者立死。婦人食乳酪,肥白,跣足;青布為衫裳,聯貫珂貝珠絡之;髻垂于后,有夫者分兩髻。
群蠻種類,多不可記。有黑齒、金齒、銀齒三種,見人以漆及鏤金銀飾齒,寢食則去之。直頂為髻,青布為通褲。有繡腳種,刻踝至腓為文。有繡面種,生逾月,黛于面。有雕題種,身面黛。有穿鼻種,以金環徑尺貫其鼻,下垂過頤。君長以絲系環,人牽乃行。其次,以二花頭金釘貫鼻下出。又有長鬃種、棟鋒種,皆額前為長髻,下過臍,行以物舉之;君長則二女在前共舉其髻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