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
清塞州 歸德州(僑治銀州境。)蘭池都督府 芳池都督府 相興都督府永平都督府 旭定都督府 清寧都督府 忠順都督府 寧保都督府 靜塞都督府萬吉都督府 樂容州都督府,領州一:東夏州 靜邊州都督府,(貞觀中置,初在隴右,后僑治慶州之境。)領州二十五:布州 北夏州 思義州 思樂州昌塞州 吳州(天授二年置吳、朝、歸、浮等州。) 朝州("朝"一作"彭"。)歸州("歸",一作"陽"。)浮州 祐州(貞觀四年置,領縣二:廓川,歸定。) 卑州 西歸州 嶂州(貞觀四年置。縣四:洛平,顯川,桂川,顯平。)餝州 開元州 歸順州(本在山南之西,寶應元年詣梁州刺史內附。)淳州(貞觀十二年以降戶置于洮州之境,并置素恭、烏城二縣。開元中廢,后為羈糜。)烏籠州恤州嵯州(貞觀五年置。縣一: 相雞。相雞本隸西懷州, 貞觀十年來屬。) 蓋州(本西唐州,貞觀四年置,八年更名。縣四:湘水,河唐,曲嶺,祐川。) 悅州 回樂州 烏掌州 諾州(貞觀五年置。縣三:諾川,德歸,籬渭。)右隸靈州都督府。
芳池州都督府,(僑治懷安,皆野利氏種落。)領州九:寧靜州 種州 玉州(貞觀五年置。縣二:玉山,帶河。)濮州 林州 尹州 位州(貞觀四年置。縣二:位豐,西使。) 長州 寶州。宜定州都督府,(本安定,后更名。)領州七:黨州 橋州(貞觀六年置。) 烏州 西戎州(貞觀五年以拓拔赤詞部落置。初為都督府,后為州,來屬。) 野利州 米州 還州。安化州都督府,領州七:永和州 威州 旭州 莫州 西滄州(貞觀六年置,八年更名臺州,后復故名。) 琮州 儒州(本西鹽州,貞觀五年以拓拔部置,治故后魏洪和郡之藍川縣地,八年更名。開元中廢,后為羈縻。)右隸慶州都督府。
吐谷渾州二:
寧朔州(初隸樂容都督府,代宗時來屬。)右隸夏州都督府;渾州(儀鳳中自涼州內附者,處于金明西境置。)右隸延州都督府。
○河北道
突厥州二:
順州順義郡(貞觀四年平突厥,以其部落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于幽、靈之境;又置北開、北寧、北撫、北安等四州都督府。六年順州僑治營州南之五柳戍;又分思農部置燕然縣,僑治陽曲;分思結部置懷化縣,僑治秀容,隸順州;后皆省。祐、化、長及北開等四州亦廢,而順州僑治幽州城中。歲貢麝香。縣一:賓義。)瑞州(本威州,貞觀十年以烏突汗達干部落置,在營州之境。咸亨中更名。后僑治良鄉之廣陽城。縣一:來遠。)右初隸營州都督府,及李盡忠陷營州,以順州隸幽州都督府,徙瑞州于宋州之境。神龍初北還,亦隸幽州都督府。
奚州九,府一:
鮮州(武德五年析饒樂都督府置。僑治潞之古縣城。縣一:賓從。) 崇州(武德五年析饒樂都督府之可汗部落置。貞觀三年更名北黎州,治營州之廢陽師鎮。八年復故名。后與鮮州同僑治潞之古縣城。縣一:昌黎。) 順化州(縣一:懷遠。) 歸義州歸德郡(總章中以新羅戶置,僑治良鄉之廣陽城。縣一:歸義。后廢。開元中,信安王祎降契丹李詩部落五千帳,以其眾復置。)
奉誠都督府,(本饒樂都督府,唐初置,后廢。貞觀二十二年以內屬奚可度者部落更置,并以別帥五部置弱水等五州。開元二十三年更名。)領州五:弱水州(以阿會部置。) 祁黎州(以處和部置。) 洛環州(以奧失部置。) 太魯州(以度稽部置。) 渴野州(以元俟析部置。)
契丹州十七,府一:
玄州(貞觀二十年以紇主曲據部落置。僑治范陽之魯泊村。縣一:靜蕃。)咸州(本遼州,武德二年以內稽部落置。初治燕支城,后僑治營州城中。貞觀元年更名。后治良鄉之石窟堡。縣一:威化。) 昌州(貞觀二年以松漠部落置,僑治營州之靜蕃戍。七年徙于三合鎮,后治安次之故常道城。縣一:龍山。)師州(貞觀三年以契丹、室韋部落置,僑治營州之廢陽師鎮,后僑治良鄉之東閭城。縣一:陽師。) 帶州(貞觀十年以乙失革部落置。僑治昌平之清水店。縣一:孤竹。) 歸順州歸化郡(本彈汗州,貞觀二十二年以內屬契丹別帥析紇便部置。開元四年更名。縣一:懷柔。) 沃州(載初中析昌州置。萬歲通天元年沒于李盡忠,開元二年復置。后僑治薊之南回城。縣一:濱海。) 信州(萬歲通天元年以乙失活部落置。僑治范陽境。縣一:黃龍。) 青山州(景云元年析玄州置。僑治范陽之水門村。縣一: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