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四·志第二十一
淀山湖,與太湖相通,東流入海。
至元末,參加政事梁德珪言:“忙古□請疏治淀山湖,因受曹總管金而止。張參議等相隨言之,識者咸以為便。臣等議,此事可行無疑。請選委巡行官相視,會義合同軍夫。”帝從之。既而平章政事帖哥言:“民夫足用,不須調軍。”帝曰;“有損有益,其均齊并科之。”
未幾,世祖崩,成宗即位。帖哥又其言事,且建議用湖田糧三萬石,以募民夫四千、軍四千隸于都水防田使司,職掌收捕海賊,修治河渠等事。帝命伯顏察兒與樞密院同議,并召宋降臣范文虎及朱清、張瑄詢之。瑄等言:“亡宋屯守河道,用手號軍,大處千人,小處不下三四百人,隸巡檢司管領。文虎言:“差夫四千,非動搖四十萬戶不可,若令五千軍屯守,就委萬戶一員,事或可行。”樞府韙文虎言,奏行之。
四川江堰,凡一百三十有二處,歲治堤防役民兵多者萬余人,少者猶千人或數百人。役例七十日,不及七十日,雖竣不得休息。不役者,日出鈔三貫為傭直。歲費不下七萬貫,官民俱困。
元統二年,四川肅政廉訪司僉事吉當普巡視,得要害之處三十有二,余悉罷之。與灌州州判判張宏議,甃以石。宏出私錢,試為小堰。堰成,水暴漲而堰不動。遂決計行之。
至元元年七月興工,先從事于都江堰。少東為大小釣魚,又東跨二江為石門,以節北江之水,又東為利民臺,又東南為侍郎、楊柳二堰,其水自離堆分流入于南江。
南江東至廟角,又東至金馬口,又東過大安橋,入于成都,俗名大皂江,江之正源也。又東為虎頭山、斗雞臺。臺有水則,以尺畫之,凡十有一。水及其九,其民喜,過則憂,沒則困。又書“深淘灘,高作堰”,相傳為秦守李冰所教云。又東為離堆,又東至三石洞,釃為二渠。其一自上馬騎東流入成都,古之外江也。
南江自利民臺有支流,東南出萬工堰,又東為駱駝堰,又東為碓口堰,鹿角之北涯有渠曰馬壩,東流至成都,入于南江。渠東行二十余里,水決其南涯四十有九處。乃自其北涯鑿二渠,與楊柳渠合,又東與馬灞渠合,自金馬口之西鑿二渠,合金馬渠,東南入于新津江,罷藍淀、黃水、千金、白水、新興至三利十二堰。
北江三石洞之東為外應、顏上、五斗諸堰,其水皆東北流于外江。外江東至崇寧,亦為萬工堰。堰之支流,自北而東,為三十六洞,過清白堰東入彭、漢之間。而清白堰水潰其南涯乃疏其北涯舊渠,直流而東,罷南涯之堰及三十六洞之役。
他如嘉定之青神,有堰曰鴻化,則授成于長吏,應期功畢。成都之九里堤,崇寧之萬工堰,彰之堋口、豐洞諸堰,未及施功,則使長吏于農隙為之。諸堰,都江及利民臺之役最大,侍郎、楊柳、外應、顏上、五斗次之,鹿角、萬工、駱駝、碓口、三利又次之。都江居大江中流,故以鐵萬六千斤鑄大龜,貫以鐵柱,置堰下以鎮之。諸堰皆甃以石,范鐵以關其中,取桐油,和石灰,雜麻枲,而搗之使熟,以苴罅漏。岸善崩者,密筑碎石以護之。所至或疏舊渠以導其流,或鑿新渠以分其勢。遇水之會,則為石門,以時啟閉。五越月,工竣。吉當普以監察御史召,省臺上其功,詔學士揭奚斯撰碑文以旌之。
鹽官州海塘,去海岸三十里。舊有捍海塘二,后又添筑咸塘。大德三年,塘岸崩,中書省遣禮部郎中游中順,與本省官相視,以虛沙難于施力,議筑石塘。又以勞費甚,不果,延祐中,鹽官州海溢,累壞民居,陷地三十余里,行臺、行省官共方議于州城北門外添筑土塘,再筑石塘,東西長四十三里,又以潮泖河漲而止。
泰定四年六月,海溢,鹽官州告災,乃遣使祀海神,與有司視形勢所便,復議筑石塘捍海。詔曰:“筑塘是重勞吾民也,其增石囤捍御,庶天其相之。”
先是,致和元年,江浙行省建議作籧篨,實以石,鱗次疊之,以御海潮。已而皆淪于海。乃改造石囤,以救一時之急焉。未幾,杭州路又言:“八月以來,秋潮洶涌,水勢愈大,見筑沙地塘岸,東西八十余步,造木柜石囤以塞其要處。本省左丞相脫歡等議,安置石囤四千九百六十,以資抵御。”中書省議遣戶部尚書李家奴、工部尚書李嘉賓、樞密院屬衛指揮青山、副使洪灝、宣政院僉事南哥班與行省左丞相脫歡及行臺、行宣政院,庸田使司,會議修治之策。合用軍夫,除戍守州縣關津外,酌量差撥,從便支給口糧。合役丁力,附近有田之民及僧,道、也里可溫、簽迭兒等戶內點僉。凡工役之時,諸人毋或沮壞,違者罪之。既而李家奴等以已置石囤,不曾崩陷,是已略見成效,乃東西接壘十里,其六十里塘下舊河,就取土筑塘,以備崩壞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