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五·志第二十二
鹽場十九所:永利場、寧海場、官臺場、豐國場、新鎮場、豐民場、富國場、高家港場、永阜場、利國場、固堤場、王家岡場、信陽場、濤洛場、石河場、海滄場、行村場、登寧場、西由場,各場設司令一員,司丞一員,管勾一員。
河東陜西等處都轉運鹽使司,使二員,同知一員,副使一員,運判二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照磨一員。太宗二年,立平陽府征收稅課所。中統二年,改置轉運司及提舉解鹽司。至元二年,罷運司、命赴制國用使司輸課。尋復置轉運司。二十二年,改立陜西都轉運司。兼辦諸色稅課。二十九年,置鹽運司,專掌鹽課,解鹽司亦罷。延祐六年,更為河東陜西等處都轉鹽運使司,案舊紀,改陜西鹽課都轉運司為都轉鹽使司,在至元八年,與志互異。直隸省部,頒分司印二。其屬:
解鹽場,管勾一員。正九品。同管勾一員。從九品。
河東等處解鹽管民提領所。正提領一員,從八品。副提領一員。從九品。
安邑等處解鹽管民提領所,正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二提領所,均延祐六年置。至元四年。立開元等路轉運司,其省罷年分未詳。《元典章》廣東鹽課都提舉,正五品。
禮部:尚書三員,侍郎二員,郎中二員,員外郎二員。品秩同前。掌禮樂、祭祀、朝會,燕享、貢舉之政,及符印、簡冊之制。中統元年,以吏戶禮為左三部尚書。至元二年,分立吏札部,尚書三員,侍郎二員,郎中四員,員外郎四員。七年,別立禮部,尚書三員,侍郎一員,郎中二員,員外郎四員。明年,又合為吏禮部。十三年,又別為禮部。二十三年,定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各二員。元貞元年,復增尚書一員,會同館主事二員。至大二年,增侍郎、郎中各一員。其屬附見于后:
左三部照磨所,秩正八品。照靡一員,正八品。掌左三部錢谷計帳之事。
侍儀司,秩正三品。使四員,正三品。引進使知侍儀事二員,正四品。典簿一員。從七品。掌朝會、即位、冊后、建儲、上尊號及外國朝覲之禮。至元八年,置左右侍儀奉御二員,禮部侍郎知侍儀事一員。引進使知侍儀事一員,左右侍儀使二員,左右直侍儀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二員,引進副使、侍儀令、丞、奉班都知、《元典章》:侍儀司丞、奉班都知,俱正七品。尚衣局大使各一員。十二年,省左侍儀奉御,通曰左右侍儀,省引進副使及侍儀令、尚衣局等。十三年,并侍儀司入太常寺。二十年,復置。大德十一年,升秩正三品。至大二年,增典簿一員。延祐七年,定置侍儀使四員。《元典章》:左右侍儀副使,正六品。后又定置引進使、知侍儀事二員。屬官:承奉班都知一員,正七品。通事舍人十六員,從七品。侍儀舍人十四員。從七品。
法物庫,秩從五品。掌大禮法物。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從六品。副使一員,從七品。直長二員,正八品。
拱衛直都指揮使司。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正三品。都指揮使四員,正三品。副指揮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掌控鶴六百余戶及儀衛之事。至元三年,立拱衛司。置都指揮使一員。副使一員,鈐轄一員,正六品。提控案牘一員。九年,長拱衛司為拱衛直都指揮使司。舊紀至元十七年。改拱衛司為都指揮使,疑誤。十六年,升正三品,降虎符,增置達魯花赤,隸宣徽院。十九年,升拱衛司品。仍收其虎符。二十五年,改隸禮部。元貞元年,復升正三品。案舊紀:至元五年,隸宣徽院。九年,升拱衛司為拱衛直都指揮使。大德九年,升正三品。俱與志互異。皇慶元年,置經歷一員。二年,改鈐轄為僉事。至順元年,撥隸侍正府。定置諸員。其屬:
控鶴百戶所,秩正七品。色目百戶十三員,漢百戶十三員,總十三所。
儀從庫,秩從七品。掌收儀仗。大使一員,從七品。副使一員。從八品。
儀鳳司,秩從三品。大使五員,從三品。副使四員,從四品。《元典章》作正五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掌供奉祭饗之樂工。中統元年,立仙音院。復改為玉宸院。置樂長,正四品。樂副;正五品。樂判,正六品。各一員。八年,改隸宣徽院。二十年,改儀鳳司,仍隸宣徽院。置大使、副使各一員,判官三員。按舊紀:二十一年,以儀鳳司隸衛尉院,志不載。二十五年,改隸禮部,省判官。三十一年,置達魯花赤一員,副使一員。大德十一年,升玉宸樂院。秩從三品。置院使、副使、僉事、同僉、院判。至大四年,復為儀鳳司。秩正三品。延祐七年,降從三品,改儀鳳卿為儀鳳大使,定置諸員。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