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九·志第十六
威楚,下。倚郭。唐故縣,為爨蠻所據(jù)。元初,立于戶所。至元十五年,升為威州。立威楚,下。倚郭。唐故縣,為爨蠻所據(jù)。元初,立千戶所。至元十五年,升為威州。立富民、凈樂二縣。二十一年,降為威楚縣,并二縣入之。定遠(yuǎn),下。唐髳州。夷名直晱蒙氏改牟州,以爨酋抬萼守之,筑新城曰耐籠。高氏又命云南些莫徒酋吏羨徙二百戶于黃逢宑。憲宗四年,立牟州千戶所,黃蓬宑為百戶。至元十二年,改定遠(yuǎn)州,黃蓬宑改南寧縣。后改州為縣,并南寧縣入之。崿嘉。下。
州四:天歷二后,威楚路黃州士官哀放入貢,乃羈縻州。
鎮(zhèn)南州。下。濮落蠻所居川名欠舍,中有城曰雞和,蒙氏置石鼓縣,又于沙卻置俗富郡,即今州治也。大理時,欠舍、沙卻之地俱為高氏所有。憲宗三年內(nèi)附。七年,置欠舍千戶、石鼓百戶。至元二十二年,改欠舍千戶為鎮(zhèn)南州,立定邊、石鼓二縣。二十四年,省二縣入本州。州屬尚有安遠(yuǎn)一縣,省并年分闕。
南安州。下。黑爨蠻所居寨名摩楚,大理時為高氏所據(jù)。憲宗立摩芻千戶。隸威楚萬戶府。至元十二年,改為南安州,隸本路。領(lǐng)縣一:
廣通。下。夷名路晱。蒙氏立路晱縣,大理時為高氏屬地。其后宜州酋些莫徒裔易裒等附之,至高長壽遂移居路晱,筑城曰龍戲新柵。憲宗七年,內(nèi)附,立路晱千戶。至元十二年,改為廣通縣。
開南州。下。蒙氏為銀生府,分十二甸,昔濮、和泥二種蠻所居。后為金齒白蠻所據(jù),蒙氏、段氏皆莫能復(fù)。中統(tǒng)三年,討平之,以所部隸成楚萬戶府。至元十二年,置為開南州。
威遠(yuǎn)州。下。其川有六,昔濮、和泥二種蠻所居。后為白夷酋阿只步等所據(jù)。中統(tǒng)三年,討平之。至元十二年,置為威遠(yuǎn)州,與開南并隸威楚路。
武定路軍民總管府。下。本獹鹿等蠻所居之地。至大理,使烏蠻阿勵治此,其裔孫法瓦浸盛,并納洟月尼共籠等地,以其遠(yuǎn)祖羅婺為部名。憲宗四年內(nèi)附。七年,置羅婺萬戶府。至元八年,并所隸仁德、于矢二部入羅婺,為北路總管府。十一年,割出仁德、于矢二部,改本路為武定。領(lǐng)縣一:
南甸。下。本路所治蠻名瀼甸。又曰洟陬籠。至元二十六年置縣。
州二:
和曲州。下。僰丑諸種蠻所居名叵簉甸。蒙氏時,白蠻據(jù)其地。至段氏,以烏蠻阿勵并吞諸蠻聚落三十余處,分兄弟子侄治之,皆隸羅婺部。憲宗六年,改叵簉甸日和曲,至元二十六年,升為州。領(lǐng)縣一:
元謀。下。舊名華竹,又曰環(huán)州。至元十六年,改為縣。
祿勸州。下。舊名洪農(nóng)碌勸甸,易籠蠻所居。至元二十六年,置祿勸州。領(lǐng)縣二:
易籠,下。地名培場,有二水,合流繞城而東。蠻語洟為水,籠為城,故又名易籠。羅婺部大酋居之,為群蠻會集之地。至元二十六年,置易籠縣。石舊。下。舊有四甸:曰掌鳩,曰法塊,曰抹捻,曰曲蔽。后訛掌鳩為石舊。至元二十六年,置縣。
鶴慶路軍民總管府。下。夷名其地為白鶴川及樣共川,隸于越析詔。蒙氏合六詔為一,于樣共置統(tǒng)謀郡。憲宗三年內(nèi)附,為鶴州。七年,立二千戶所,仍稱統(tǒng)謀,隸大理萬戶府。至元十一年,罷統(tǒng)謀千戶,復(fù)為鶴州。二十年,為燕王分地,隸行省。二十三年,升為鶴慶府。尋改為路。領(lǐng)縣一:
劍川。下。夷名義督羅魯城,一名劍川。昔浪穹詔與南詔戰(zhàn)敗,走保劍川,改稱劍浪詔。后為南詔所并,置劍川節(jié)度。大理時,改為義督瞼。憲宗四年,內(nèi)附。七年,立義督千戶所。至元十一年,罷千戶,立劍川縣。
云遠(yuǎn)路軍民總管府。本南詔乞藍(lán)夷地。元貞二年,云南省臣也先不花征乞藍(lán),拔瓦農(nóng)、開陽二寨。其黨荅刺率諸蠻來降,乞藍(lán)悉平,以其地為云遠(yuǎn)路軍民總管府。
徹里軍民總管府。為倭泥、貉■〈犭黨〉、蒲刺、黑角諸蠻雜居之地。世祖命兀良合□伐交趾,經(jīng)其地,悉降之。至元中,置徹里軍民總管府,領(lǐng)六甸。按大德中,云南行省言:乞別立徹里軍民宣撫司。泰定二年,又立車?yán)镘娒窨偣芨。疑廢置不常,故罷而復(fù)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