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二
盜賊
諸盜賊共盜者,并贓論,仍以造意之人為首,隨從者各減一等。或二罪以上俱發,從其重得論之。諸竊盜初犯,刺左臂,謂已得財者。再犯刺右臂,三犯刺項。強盜初犯刺項,并充警跡人,官司以法拘檢關防之。其蒙古人有犯,及婦人犯者,不在刺字之例。諸評盜贓者,皆以至元鈔為則,除正贓外,仍追倍贓。其有未獲賊人,及雖獲無可追償,并于有者名下追征。諸犯徒者,徒一年,杖六十七;一年半,杖七十七;二年,杖八十七;二年半,杖九十七;三年,杖一百七。皆先決訖,然后發遣合屬,帶鐐居役。應配役人,隨有金銀銅鐵洞冶、屯田、堤岸、橋道一切等處就作,令人監視,日計工程,滿日放還,充警跡人。諸盜未發而自首者,原其罪;能捕獲同伴者,仍依例給賞。其于事主有所損傷,及準首再犯,不在原免之例。諸杖罪以下,府州追勘明白,即聽斷決。徒罪,總管府決配,仍申合干上司照驗。流罪以上,須牒廉訪司官,審覆無冤,方得結案,依例待報。其徒伴有未獲,追會有不完者,如復審既定,贓驗明白,理無可疑,亦聽依上歸結。
諸強盜持仗但傷人者,雖不得財,皆死。不曾傷人,不得財,徒二年半;但得財,徒三年;至二十貫,為首者死,余人流遠。不持仗傷人者,惟造意及下手者死。不曾傷人,不得財徒一年半,十貫以下徒二年;每十貫加一等,至四十貫,為首者死,余人各徒三年。若因盜而奸,同傷人之坐,其同行人止依本法,謀而未行者,于不得財罪上,各減一等坐之。
諸竊盜始謀而未行者,笞四十七;已行而不得財者,五十七;得財十貫以下,六十七;至二十貫,七十七。每二十貫加一等,一百貫,徒一年,每一百貫加一等,罪止徒三年。諸盜庫藏錢物者,比常盜加一等,贓滿至五百貫以上者流。
諸盜駝馬牛驢騾,一陪九。盜駱駝者,初犯為首九十七,徒二年半,為從八十七,徒二年;再犯加等;三犯不分首從,一百七,出軍。盜馬者,初犯為首八十七,徒二年,為從七十七,徒一年半;再犯加等,罪止一百七,出軍。盜牛者,初犯為首七十七,徒一年半,為從六十七,徒一年;再犯加等,罪止一百七,出軍。盜驢騾者,初犯為首六十七,徒一年,為從五十七,刺放;再犯加等,罪止徒三年。盜羊豬者,初犯為首五十七,刺放,為從四十七,刺放;再犯加等,罪止徒三年。盜系官駝馬牛者,比常盜加一等。
諸劇賊既款附得官,復以捕賊為由,虐取民財者,計贓論罪,流遠。諸強盜再犯,仍刺。
諸強盜殺傷事主,不分首從,皆處死。諸強奪人財,以強盜論。諸以藥迷瞀人,取其財者,以強盜論。諸白晝持仗,剽掠得財,毆傷事主;若得財,不曾傷事主,并以強盜論。諸官民行船,遭風著淺,輒有搶虜財物者,比同強盜科斷。若會赦,仍不與真盜同論,征贓免罪。諸強盜出外國,其邊臣執以來獻者,賜金帛以旌之。諸盜乘輿服御器物者,不分首從,皆處死。知情領賣,克除價錢者,減一等。
諸盜官錢,追征未盡,到官禁系既久,實無可折償者,除之。諸守庫軍,但盜庫中財物者,處死,會赦者仍刺之。諸內藏典守,輒盜庫中財物者,處死。諸造鈔庫工匠,私藏合毀之鈔出庫者,杖一百七。監臨失關防者,笞三十七。諸盜印鈔庫鈔者,處死。諸檢昏鈔行人,盜取昏鈔,為監臨搜獲,不得財者,以盜庫藏錢物不得財加等論,杖七十七。諸燒鈔庫合干檢鈔行人,輒盜昏鈔出庫分使者,刺斷。諸盜局院官物,雖贓不滿貫,仍加等,杖七十七,刺字。諸工匠已關出庫物料,成造及額余外,不曾還官,因盜出局者,斷罪,免刺。諸盜已到倉官糧,而未離倉事覺者,以不得財論,免刺。諸盜官員符節,比常盜加一等,計贓坐罪。諸盜官府文卷作故紙變賣者,杖七十七,同竊盜,刺字;買卷人笞四十七。
諸圖財謀故殺人多者,凌遲處死,仍驗各賊所殺人數,于家屬均征燒埋銀。諸圖財陷溺人于死,幸獲生免者,罪與已死同。諸圖財殺死他人奴婢,即以圖財殺人論。諸奴盜主財而逃,送其逃者,輒殺其奴而取其財,即以強盜殺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