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八 志第十九
三十年夏六月,初立社稷,命大樂許德良運制曲譜,翰林國史院撰樂章,其降送神曰《鎮寧之曲》,初獻、盥洗、升壇、降壇、望瘞位皆《肅寧之曲》,正配位奠玉幣曰《億寧之曲》,司徒奉俎徹豆曰《豐寧之曲》,正配位酌獻曰《保寧之曲》,亞終獻曰《咸寧之曲》。(按祭社稷、先農及大德六年祀天地五方帝,樂章皆用金舊名。釋奠宣圣,亦因宋不改。詳《樂章篇》。)三十一年,世祖、裕宗祔廟,命大樂署編運曲譜舞節,翰林定撰樂章。世祖室曰《混成之曲》,裕宗室曰《昭成之曲》。
成宗大德九年,新建郊壇既成,命大樂署編運曲譜舞節,翰林撰樂章。十一月二十八日,祀圜丘用之。其迎送神曰《天成之曲》,初獻奠玉幣曰《欽成之曲》,酌獻曰《明成之曲》,登降曰《隆成之曲》,亞終酌獻曰《和成之曲》,奉饌徹豆曰《寧成之曲》,望燎如登降,(惟用黃鐘宮。)文舞曰《崇德之舞》,武舞曰《定功之舞》。十年,命江浙行省制造宣圣廟樂器,以宋舊樂工施德仲審較應律,運至京師。秋八月,用于廟祀宣圣。先令翰林新撰樂章,命樂工習之,降送神曰《凝安之曲》,初獻、盥洗、升殿、降殿、望瘞皆《同安之曲》,奠幣曰《明安之曲》,奉俎曰《豐安之曲》,酌獻曰《成安之曲》,亞終獻曰《文安之曲》,徹豆曰《娛安之曲》。蓋舊曲也,新樂章不果用。
十一年,武宗即位,祭告天地,命大樂署編運皇地祗酌獻大呂宮一曲及舞節,翰林撰樂章。(無曲名。)九月,順宗、成宗二室祔廟,下大樂署編運曲譜舞節,翰林撰樂章,順宗室曰《慶成之曲》,成宗室曰《守成之曲》。
至大二年,親享太廟。皇帝入門奏《順成之曲》,盥洗、升殿用至元中初獻升降《肅成之曲》,亦曰《順成之曲》,出入小次奏《昌寧之曲》,迎神用至元中《來成之曲》,改曰《思成》,初獻、攝太尉盥洗、升殿奏《肅寧之曲》,酌獻太祖室仍用舊曲,改名《開成》,(《開成》本至元中烈祖曲名,其詞則太祖舊曲也。)睿宗室仍用舊曲,改名《武成》,(此亦至元中太祖曲名,其詞則“神祖創業”以下仍舊。)皇帝飲福、登歌奏《釐成之曲》,(新制曲。)文舞退、武舞進仍用舊曲,改名《肅寧》,(舊名《和成》,其詞“天生五材,孰能去兵”以下是也。)亞終獻、酌獻仍用舊曲,改名《肅寧》,(舊名《順成》,其詞“幽明精禋”以下是也。)徹豆曰《豐寧之曲》,(舊名《豐成》,詞語亦異。)送神曰《保成之曲》,皇帝出廟廷亦曰《昌寧之曲》。(《太常集禮》曰:“樂章據孔思逮本錄之。國朝樂章皆用成字,凡用寧字者,金曲也。國初禮樂之事,悉用前代舊工,循習故常,遂有用其舊者。亦有不用其詞,而冒以舊號者,如郊祀先農等樂是也。”)
冬十有二月,始制先農樂章,以太常登歌樂祀之。先是,有命祀先農以登歌樂,如祭社稷之制。大樂署言“《禮》祀先農如社”,遂錄祭社林鐘宮《鎮寧》等曲以上,蓋金曲也。三年冬十月,置曲阜宣圣廟登歌樂。初,宣圣五十四代孫左三部照磨思逮言:“闕里宣圣祖廟,釋奠行禮久闕,祭服登歌之樂,未蒙寵賜。如蒙移咨江浙行省,于各處贍學祭余子粒內,制造登歌樂器及祭服,以備祭祀,庶盡事神之禮。”中書允其請,移文江浙制造。至是,樂器成,運赴闕里用之。十有一月,敕以二十三日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南郊,配以太祖,令大樂署運制配位及親祀曲譜舞節,翰林撰樂章。皇帝出入中壝黃鐘宮曲二,盥洗黃鐘宮曲一,升殿登歌大呂宮曲一,酌獻黃鐘宮曲一,飲福登歌大呂宮曲一,出入小次黃鐘宮曲一。(皆無曲名。)四年夏六月,武宗祔廟,命樂正謝世寧等編曲譜舞節,翰林侍講學士張士觀撰樂章,曲名《威成之曲》。
仁宗皇慶二年秋九月,用登歌樂祀太上皇(睿宗。)于真定玉華宮。自是歲用之,至延祐七年春三月奏罷。延祐五年,命各路府宣圣廟罷雅樂,選擇習古樂師教肄生徒,以供春秋祭祀。六年秋八月,議置三皇廟樂,不果行。七年,仁宗祔廟,命樂正劉瓊等編運酌獻樂譜舞節,翰林撰樂章,曲名曰《歆成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