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 列傳第三十
及齊神武起兵,忄妻乃東游陳、梁間,謂族人孝通曰:"高歡阻兵陵上,喪亂方始。關中形勝之地,必有霸王居之。"乃與孝通俱游長安。侯莫陳悅聞之,召為行臺郎中,除鎮遠將軍、步兵校尉。及悅害賀拔岳,軍人咸相慶慰。忄妻獨謂所親曰:"悅才略本寡,輒害良將,敗亡之事,其則不遠。吾屬今即為人所虜,何慶慰之有乎!"聞者以忄妻言為然,乃有憂色。尋而太祖平悅,引忄妻為記室參軍。魏孝武西遷,授征虜將軍、中散大夫,封夏陽縣男,邑二百戶。魏文帝即位,拜中書侍郎,加安東將軍,增邑百戶,進爵為伯。
大統四年,宣光、清徽殿初成,忄妻為之頌。魏文帝又造二欹器。一為二仙人共持一缽,同處一盤,缽蓋有山,山有香氣,一仙人又持金瓶以臨器上,以水灌山,則出于瓶而注乎器,煙氣通發山中,謂之仙人欹器。一為二荷同處一盤,相去盈尺,中有蓮下垂器上,以水注荷,則出于蓮而盈乎器,為鳧雁蟾蜍以飾之,謂之水芝欹器。二盤各處一床,缽圓而床方,中有人,言三才之象也。皆置清徽殿前。器形似觥而方,滿則平,溢則傾。忄妻各為作頌。
大統初,儀制多闕。太祖令忄妻與盧辯、檀翥等參定之。自以流離世故,不聽音樂。雖幽室獨處,嘗有戚容。后坐事死。子舒嗣,官至禮部下大夫、儀同大將軍、聘陳使副。
薛置,河東汾陰人也。祖遵彥,魏平遠將軍、河東郡守、安邑侯。父乂,尚書吏部郎、清河廣平二郡守。置幼覽篇籍,好屬文。年未弱冠,為州主簿、郡功曹。起家奉朝請。稍遷左將軍、太中大夫。從魏孝武西遷,郃陽縣子,邑四百戶,進號中軍將軍。魏廢帝元年,領著作佐郎,修國史。尋拜中書侍郎,修起居注。遷中書令、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燕公于謹征江陵,以置為司錄。軍中謀略,置并參之。江陵平,進爵為伯,增邑五百戶。朝廷方改物創制,欲行《周禮》,乃令置與小宗伯盧辯斟酌古今,共詳定之。六官建,授內史下大夫。
孝閔帝踐阼,進爵為侯,增邑五百戶,轉御正中大夫。時前中書監盧柔,學業優深,文藻華贍,而置與之方駕,故世號曰盧、薛焉。久之,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出為淅州刺史。卒于位。吏民哀惜之。贈虞州刺史,謚曰理。所著文筆二十余卷,行于世。又撰《西京記》三卷,引據該洽,世稱其博聞焉。
置性至孝,雖年齒已衰,職務繁廣,至于溫凊之禮,朝夕無違。當時以此稱之。子明嗣。大象末,儀同大將軍、清水郡守。
李昶,頓丘臨黃人也,小名那。祖彪,名重魏朝,為御史中尉。父游,亦有才行,為當世所稱。游兄志,為南荊州刺史,游隨從至州。屬爾朱之亂,與志俱奔江左。
昶性峻急,不雜交游。幼年已解屬文,有聲洛下。時洛陽創置明堂,昶年十數歲,為《明堂賦》。雖優洽未足,而才制可觀。見者咸曰:"有家風矣"。初謁太祖,太祖深奇之,厚加資給,令入太學。太祖每見學生,必問才行于昶。昶神情清悟,應對明辨,太祖每稱嘆之。綏德公陸通盛選僚采,請以昶為司馬,太祖許之。昶雖年少,通特加接待,公私之事,咸取決焉。又兼二千石郎中,典儀注。累遷都官郎中、相州大中正、丞相府東閣祭酒、中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昶雖處郎官,太祖恒欲以書記委之。于是以昶為丞相府記室參軍、著作郎,修國史。轉大行臺郎中、中書侍郎。頃之,轉黃門侍郎,封臨黃縣伯,邑五百戶。
太祖嘗謂昶曰:"卿祖昔在中朝,為御史中尉。卿操尚貞固,理應不墜家風。但孤以中尉彈劾之官,愛憎所在,故未即授卿耳。然此職久曠,無以易卿。"乃奏昶為御史中尉。歲余,加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賜姓宇文氏。六官建,拜內史下大夫,進爵為侯,增邑五百戶,遷內史中大夫。世宗初,行御伯中大夫。武成元年,除中外府司錄。保定初,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二年,轉御正中大夫。時以近侍清要,盛選國華,乃以昶及安昌公元則、中都公陸逞、臨淄公唐瑾等并為納言。尋進爵為公,增邑通前一千三百戶。五年,出為昌州刺史。在州遇疾,啟求入朝,詔許之。還未至京,卒于路。時年五十。贈相瀛二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