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列傳第七
及晉公護東伐,謹時老病,護以其宿將舊臣,猶請與同行,詢訪戎略。軍還,賜鐘磬一部。天和二年,又賜安車一乘。尋授雍州牧。三年,薨于位,年七十六。高祖親臨,詔譙王儉監(jiān)護喪事。賜繒彩千段,粟麥五千斛,贈本官,加使持節(jié)、太師、雍恒等二十州諸軍事、雍州刺史,謚曰文。及葬,王公已下,咸送出郊外。配享于太祖廟庭。
謹有智謀。善于事上。名位雖重,愈存謙挹。每朝參往來,不過從兩三騎而已。朝廷凡有軍國之務(wù),多與謹決之。謹亦竭其智能,弼諧帝室。故功臣之中,特見委信,始終若一,人無間言。每教訓(xùn)諸子,務(wù)存靜退。加以年齒遐長,禮遇隆重,子孫繁衍,皆至顯達,當時莫與為比焉。子實嗣。
實字賓實,少和厚。年未弱冠,入太祖幕府,從征潼關(guān)及回洛城。大統(tǒng)三年,又從復(fù)弘農(nóng),戰(zhàn)沙苑。以前后功,封萬年縣子,邑五百戶,授主衣都統(tǒng)。河橋之役,先鋒陷陣。軍還,實又為內(nèi)殿,除通直散騎常侍,轉(zhuǎn)太子右衛(wèi)率,加都督。又從太祖戰(zhàn)于邙山。十一年,詔實侍講東宮。侯景來附,遣實與諸軍援之,平九曲城。進大都督,遷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十四年,除尚書。是歲,太祖與魏太子西巡,實時從。太祖刻石于隴山之上,錄功臣位,以次鐫勒,預(yù)以實為開府儀同三司。至十五年,方授之。尋除渭州刺史,特給鼓吹一部,進爵為公,增邑二百戶。魏恭帝二年,羌東念姐率部落反,結(jié)連吐谷渾,每為邊患。遣大將軍豆盧寧討之,逾時不克。又令實往,遂破之。太祖手書勞問,賜奴婢一百口,馬一百匹。孝閔帝踐祚,授民部中大夫,進爵延壽郡公,邑二千戶。又進位大將軍,除勛州刺史,入為小司寇。天和二年,延州蒲川賊郝三郎等反,攻逼丹州。遣實率眾討平之,斬三郎首,獲雜畜萬余頭。乃除延州刺史。五年,襲爵燕國公,進位柱國,以罪免。尋復(fù)本官,除涼州總管。大象二年,加上柱國,拜大左輔。隋開皇元年,薨。贈司空,謚曰安。
子顗,大象末,上開府、吳州總管、新野郡公。顗弟仲文,大將軍、延壽郡公。仲文弟象賢,儀同三司,尚高祖女。
實弟翼,自有傳。翼弟義,上柱國、潼州總管、建平郡公。義弟禮,上大將軍、趙州刺史、安平郡公。禮弟智,初為開府,以受宣帝旨,告齊王憲反,遂封齊國公。尋拜柱國、涼州總管、大司空。智弟紹,上開府、綏州刺史、華陽郡公。紹弟弼,上儀同、平恩縣公。弼弟蘭,上儀同、襄陽縣公。蘭弟曠,上儀同,贈恒州刺史。
史臣曰:賀拔岳變起倉卒,侯莫陳悅意在兼并,于時將有離心,士無固志。洛撫緝散亂,抗御仇讎。全師而還,敵人絕覬覦之望;度德而處,霸王建匡合之謀。此功故不細也。李弼、于謹懷佐時之略,達啟圣之運,綢繆顧遇,締構(gòu)艱難,帷幄盡其謨猷,方面宣其庸績。擬巨川之舟艥,為大廈之棟梁。非惟攀附成名,抑亦材謀自取。及謹以耆年碩德,譽重望高,禮備上庠,功歌司樂,常以滿盈為戒,覆折是憂。不有君子,何以能國。
《周書》 唐·令狐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