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帝紀第二
冬十月,大閱于白水,遂西狩岐陽。
十二年春,涼州刺史宇文仲和據州反。瓜州民張保害刺史成慶,以州應仲和。太祖遣開府獨孤信討之。東魏遣其將侯景侵襄州,太祖遣開府若干惠率輕騎擊之。至穰,景遁去。夏五月,獨孤信平涼州,擒仲和,遷其民六千余家于長安。瓜州都督令狐延起義誅張保,瓜州平。七月,太祖大會諸軍于咸陽。九月,齊神武圍玉壁,大都督韋孝寬力戰拒守。齊神武攻圍六旬不能下,其士卒死者什二三。會齊神武有疾,燒營而退。
十三年春正月,茹茹寇高平,至于方城。是月,齊神武薨。其子澄嗣,是為文襄帝。與其河南大行臺侯景有隙。景不自安,遣使請舉河南六州來附。齊文襄遣其將韓軌、厙狄干等圍景于潁川。三月,太祖遣開府李弼率軍援之,軌等遁去。景請留收輯河南,遂徙鎮豫州。于是遣開府王思政據潁川,弼引軍還。秋七月,侯景密圖附梁。太祖知其謀,悉追還前后所配景將士。景懼,遂叛。冬,太祖奉魏帝西狩于岐陽。
十四年春,魏帝詔封太祖長子毓為寧都郡公,食邑三千戶。初,太祖以平元顥、納孝莊帝之功,封寧都縣子。至是改縣為郡,而以封毓,用彰勤王之始也。夏五月,進授太祖太師。太祖奉魏太子巡撫西境,自新平出安定,登隴,刻石紀事。下安陽,至原州,歷北長城,大狩。將東趣五原,至蒲川,聞魏帝不豫,遂還。既至,帝疾已愈,于是還華州。
是歲,東魏遣其將高岳、慕容紹宗、劉豐生等率眾十余萬,圍王思政于潁川。
十五年春,太祖遣大將軍趙貴帥軍至穰,兼督東南諸州兵以援思政。高岳起堰,引洧水以灌城。自潁川以北皆為陂澤,救兵不得至。夏六月,潁川陷。
初,侯景自豫州附梁,后遂度江,圍建業。梁司州刺史柳仲禮以本朝有難,帥兵援之。梁竟陵郡守孫皓舉郡來附,太祖使大都督符貴往鎮之。及景克建業,仲禮還司州,率眾來寇,皓以郡叛。太祖大怒。冬十一月,遣開府楊忠率兵與行臺仆射長孫儉討之,攻克隨郡。忠進圍仲禮長史馬岫于安陸。
是歲,盜殺齊文襄于鄴。其弟洋討賊,擒之,仍嗣其事,是為文宣帝。
十六年春正月,柳仲禮率眾來援安陸,楊忠逆擊于淙頭,大破之,擒仲禮,悉虜其眾。馬岫以城降。三月,魏帝封太祖第二子震為武邑公,邑二千戶。先是,梁雍州刺史、岳陽王詧與其叔父荊州刺史、湘東王繹不睦,乃稱蕃來附,遣其世子{山尞}為質。及楊忠擒仲禮,繹懼,復遣其子方平來朝。夏五月,齊文宣廢其主元善見而自立。秋七月,太祖率諸軍東伐,拜章武公導為大將軍,總督留守諸軍事,屯涇北以鎮關中。九月丁巳,軍出長安。時連雨,自秋及冬,諸軍馬驢多死。遂于弘農北造橋濟河,自蒲坂還。于是河南自洛陽,河北自平陽以東,遂入于齊矣。
十七年春三月,魏文帝崩,皇太子嗣位,太祖以冢宰總百揆。梁邵陵王蕭綸侵安陸,大將軍楊忠討擒之。冬十月,太祖遣大將軍王雄出子午,伐上津、魏興;大將軍達奚武出散關,伐南鄭。
魏廢帝元年春,王雄平上津、魏興,以其地置東梁州。夏四月,達奚武圍南鄭。月余,梁州刺史、宜豐侯蕭循以州降。武執循還長安。秋八月,東梁州民叛,率眾圍州城。太祖復遣王雄討之。
侯景之克建業也,還奉梁武帝為主。居數旬,梁武以憤恚薨。景又立其子綱。尋而廢綱自立。歲余,綱弟繹討景,擒之,遣其舍人魏彥來告,仍嗣位于江陵,是為元帝。
二年春,魏帝詔太祖去丞相、大行臺,為都督中外諸軍事。二月,東梁州平,遷其豪帥于雍州。三月,太祖遣大將軍、魏安公尉遲迥率眾伐梁武陵王蕭紀于蜀。夏四月,太祖勒銳騎三萬西逾隴,度金城河,至姑臧。吐谷渾震懼,遣使獻其方物。五月,蕭紀潼州刺史楊乾運以州降,引迥軍向成都。秋七月,太祖自姑臧至于長安。八月,克成都,劍南平。冬十一月,尚書元烈謀作亂。事發,伏誅。
三年春正月,始作九命之典,以敘內外官爵。以第一品為九命,第九品為一命。改流外品為九秩,亦以九為上。又改置州郡及縣:改東雍為華州,北雍為宜州,南雍為蔡州,華州為同州,北華為鄜州,東秦為隴州,南秦為成州,北秦為交州,東荊為淮州,南荊為昌州,東夏為延州,南夏為長州,東梁為金州,南梁為隆州,北梁為靜州,陽都為汾州,南汾為勛州,汾州為丹州,南豳為寧州,南岐為鳳州,南洛為上州,南廣為淯州,南襄為湖州,西涼為甘州,西郢為鴻州,西益為利州,東巴為集州,北應為輔州,恒州為均州,沙州為深州,寧州為麓州,義州為嚴州,新州為溫州,江州為沔州,西安為鹽州,安州為始州,并州為隨州,肆州為塘州,冀州為順州,淮州為純州,揚州為潁州,司州為憲州,南平為升州,南郢為歸州,青州為眉州。凡改州四十六,置州一,改郡一百六,改縣二百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