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論語五
問:"孔子'三十而立',似與孟子'四十不動心'同,如何?"曰:"'四十而不惑',卻相似。"〔壯祖〕
"四十而不惑",於事上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知所從來。〔德明〕
文振問"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曰:"此兩句亦相離不得。不惑,是隨事物上見這道理合是如此;知天命,是知這道理所以然。如父子之親,須知其所以親,只緣元是一個人。凡事事物物上,須是見它本原一線來處,便是天命。"〔時舉〕
問:"'四十而不惑',是於事物當然之理,如君之仁,臣之敬,父之慈,子之孝之類,皆曉之而不疑。'五十知天命',是天道流行,賦與萬物,在人則所受之性,所謂仁義禮智,渾然無不該之全體;知者,知之而無不盡。"曰:"須是見得自家曾不惑,曾知天命否,方是切己。"又云:"天命處,未消說在人之性。且說是付與萬物,乃是事物所以當然之故。如父之慈,子之孝,須知父子只是一個人,慈孝是天之所以與我者。"〔南升〕
問:"先生教某不惑與知命處,不惑是謂不惑於事物,知命謂知其理之當然,如或問所謂'理之當然而不容已者'。某覺見,豈有至人既能不惑於事物矣,又至於十年之久,然后知其理之當然?"曰:"今且據圣人之言如此,且如此去看,不可恁地較遲速遠近。若做工夫未到那貫通處,如何得圣人次第。如伊川說,虎傷人,須是真見得似那虎傷底,方是。"〔卓〕
問:"'五十知天命',集注云:'天命,即天道也,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如何是'所以當然之故'?"曰:"如孝親悌長,此當然之事。推其所以然處,因甚如此?學者未便會知此理。圣人學力到此,此理洞然。它人用力久,亦須會到。"〔宇〕
辛問:"'五十知天命',何謂天命?"先生不答。又問。先生厲辭曰:"某未到知天命處,如何知得天命!"〔淳〕
十五志于學,三十守得定,四十見得精詳無疑,五十知天命。天命是這許多柄子,天命是源頭來處。又曰:"因甚恁地知得來處?"〔節〕
問:"'六十而耳順',在人之最末,何也?"曰:"聽最是人所不著力。所聞皆是道理,無一事不是,可見其義精仁熟如此。"〔一之〕
問:"'四十而不惑',是知其然;'五十知天命',是其所以然。如此說得否?"曰:"如門前有一溪,其先得知溪中有水,其后知得水源頭發源處。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四十時是見得那'率性之謂道';五十時是見他'天命之謂性'。到六十時,是見得那道理爛熟后,不待思量,過耳便曉。"〔義剛〕
問"圣人生知安行,所謂志學至從心等道理,自幼合下皆已完具"云云。曰:"圣人此語,固是為學者立法。然當初必亦是有這般意思,圣人自覺見自有進處,故如此說。圣人自說心中事,而今也不可知,只做得不可知待之。"曰:"立,是大綱處把得定否?"曰:"立,是事物侵奪它不得,須子細看志是如何,立是如何。"問:"伊川謂'知天命而未至命,從心方至命'。此說如何?"曰:"亦是。這知天命是從不惑來。不惑,是見道理恁地灼然;知天命,是知個源頭來處恁地徹。"〔淳〕總論全章。
問:"志學,便是一個骨子。后來許多節目,只就這上進工夫。'從心所欲不逾矩',自從容中道也。"曰:"固是。志學時,便是知了,只是個小底知;不惑,知天命,耳順,卻是個大底知。立,便是從心不逾矩底根子;從心不逾矩,便是立底事,只是到這里熟,卻是個大底立。"〔文蔚〕
問"志于學"章。曰:"就志學上,便討個立底意思來;就立上,便討個不惑底意思來。人自志學之后,十五年工夫方能有立。立比不惑時,立尚是個持守底意思,不惑便是事理不惑了。然不惑方是事理不惑,到知天命,又是天之所以命我者無不知也。須看那過接處,過得甚巧。"〔植〕
叔蒙問:"看來此章要緊在志上。"曰:"固是。到圣人三十時,這志久交卸了。"又問"五十知天命"。曰:"初來是知事物合著如此;到知命,卻是和個原來都知了。"器之問:"此章,圣人自是言一生工夫效驗次第如此,不似大學格物、誠意、正心、修身,是隨處就實做工夫處否?"曰:"是。圣人將許多鋪攤在七十歲內,看來合下已自耳順,不逾矩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