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紀(jì)二十一 起玄黓執(zhí)徐,盡柔兆涒灘,凡五年
罷舉人習(xí)《老子》,更習(xí)太后所造《臣軌》。
二月,丙子,新羅王政明卒,遣使立其子理洪為王。
乙亥,禁人間錦。侍御史侯思止私畜錦,李照德按之,杖殺于朝堂。
或告嶺南流人謀反,太后遣司刑評事萬國俊攝監(jiān)察御史就按之。國俊至廣州,悉召流入,矯制賜自盡。流人號呼不服,國俊驅(qū)就水曲,盡斬之,一朝殺三百馀人。然后詐為反狀,還奏,因言諸道流人,亦必有怨望謀反者,不可不早誅。太后喜,擢國俊為朝散大夫、行侍御史。更遣右翊衛(wèi)兵曹參軍劉光業(yè)、司刑評事王德壽、苑南面監(jiān)丞鮑思恭、尚輦直長王大貞、右武威衛(wèi)兵曹參軍屈貞筠皆攝監(jiān)察御史,詣諸道按流人。光業(yè)等以國俊多殺蒙賞,爭效之,光業(yè)殺七百人,德壽殺五百人,自馀少者不減百人,其遠(yuǎn)年雜犯流人亦與之俱斃。太后頗知其濫,制:"六道流人未死者并家屬皆聽還鄉(xiāng)里。"國俊等亦相繼死,或得罪流竄。
來俊臣誣冬官尚書蘇干,云在魏州與瑯邪王沖通謀,夏,四月,乙未,殺之。
五月,癸丑,棣州河溢,流二千馀家。
秋,九月,丁亥朔,日有食之。
魏王承嗣等五千人表請加尊號曰金輪圣神皇帝。
乙未,太后御衛(wèi)象神宮,受尊號,赦天下。作金輪等七寶,每朝會,陳之殿庭。
庚子,追尊昭安皇帝曰渾元昭安皇帝,文穆皇帝曰立極文穆皇帝,孝明高皇帝曰無上孝明高皇帝,皇后從帝號。
辛丑,以文昌左丞、同平章事姚璹為司賓卿,罷政事;以司賓卿萬年豆盧欽望為內(nèi)史,文昌左丞韋巨源同平章事,秋官侍郎吳人陸元方為鸞臺侍郎、同平章事。巨源,孝寬之玄孫也。
延載元年甲午,公元六九四年
正月,丙戌,太后享萬象神宮。
突厥可汗骨篤祿卒,其子幼,弟默啜自立為可汗。臘月,甲戌,默啜寇靈州。室韋反,遣右鷹揚(yáng)衛(wèi)大將軍李多祚擊破之。
春,一月,以婁師德為河源等軍檢校營田大使。
二月,武威道總管王孝杰破吐蕃論贊刃、突厥可汗俀子等于泠泉及大嶺,各三萬馀人,碎葉鎮(zhèn)守使韓思忠破泥熟俟斤等萬馀人。
庚午,以僧懷義為代北道行軍大總管,以討默啜。
三月,甲申,以鳳閣舍人蘇味道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李昭德檢校內(nèi)史,更以僧懷義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以李昭德為長史,蘇味道為司馬,帥契苾明、曹仁師、沙吒忠義等十八將軍以討默啜,未行,虜退而止。昭德嘗與懷義議事,失其旨,懷義撻之,昭德惶懼請罪。
夏,四月,壬戌,以夏官尚書、武威道大總管王孝杰同鳳閣鸞臺三品。
五月,魏王承嗣等二萬六千馀人上尊號曰越古金輪圣神皇帝。甲午,御則天門樓受尊號,赦天下,改元。
天授中,遣監(jiān)察御史壽春裴懷古安集西南蠻。六月,癸丑,永昌蠻酋薰期帥部落二十馀萬戶內(nèi)附。
河內(nèi)有老尼居神都麟趾寺,與嵩山人韋什方等以妖妄惑眾。尼自號凈光如來,云能知未然;什方自云吳赤烏元年生。又有老胡亦自言五百歲,云見薛師已二百年矣,容貌愈少。太后甚信重之,賜什方姓武氏。秋,七月,癸未,以什方為正諫大夫、同平章事,制云:"邁軒代之廣成,逾漢朝之河上。"八月,什方乞還山,制罷遣之。
戊辰,以王孝杰為瀚海道行軍總管,仍受朔方道行軍大總管薛懷義節(jié)度。
己巳,以司賓少卿姚璹為納言;左肅政中丞原武楊再思為鸞臺侍郎,洛州司馬杜景儉為鳳閣侍郎,并同平章事。
豆盧欽望請京官九品已上輸兩月俸以贍軍,轉(zhuǎn)帖百官,令拜表。百官但赴拜,不知何事。拾遺王求禮謂欽望曰:"明公祿厚,輸之無傷;卑官貧迫,奈何不使其知而欺奪之乎?"欽望正色拒之。既上表,求禮進(jìn)言曰:"陛下富有四海,軍國有儲,何藉貧官九品之俸而欺奪之!"姚璹曰:"求禮不識大體。"求禮曰:"如姚璹,為識大體者邪?"事遂寢。
戊寅,鸞臺侍郎、同平章事崔元綜坐事流振州。
武三思帥四夷酋長請鑄銅鐵為天樞,立于端門之外,銘紀(jì)功德,黜唐頌周;以姚璹為督作使。諸胡聚錢百萬億,買銅鐵不能足,賦民間農(nóng)器以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