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梁紀四 起昭陽作噩十二月,盡強圉赤奮若六月,凡三年有奇
梁兵之在晉陽城下也,大同節(jié)度使賀德倫部兵多逃入梁軍,張承業(yè)恐其為變,收德倫,斬之。
帝聞劉鄩敗,又聞王檀無功,嘆曰:"吾事去矣!"
三月,乙卯朔,晉王攻衛(wèi)州,壬戌,刺史米昭降之。又攻惠州,刺史靳紹走,擒斬之,復以惠州為磁州。晉王還魏州。
上屢召劉鄩不至,己巳,即以鄩為宣義節(jié)度使,使將兵屯黎陽。
夏,四月,晉人拔洺州,以魏州都巡檢使袁建豐為洺州刺史。
劉鄩既敗,河南大恐,鄩復不應召,由是將卒皆搖心。帝遣捉生都指揮使李霸帥所部千人戍楊劉,癸卯,出宋門,其夕,復自水門入,大噪。縱火剽掠,攻建國門,帝登樓拒戰(zhàn)。龍驤四軍都指揮使杜晏球以五百騎屯球場,賊以油沃幕,長木揭之,欲焚樓,勢甚危。晏球于門隙窺之,見賊無甲胄,乃出騎擊之,決力死戰(zhàn),俄而賊潰走。帝見騎兵擊賊,呼曰:"非吾龍驤之士乎,誰為亂首?"晏球曰:"亂者惟李霸一都,馀軍不動。陛下但帥控鶴守宮城,遲明,臣必破之。"既而晏球討亂者,闔營皆族之,以功除單州刺史。
五月,吳越王镠遣浙西安撫判官皮光業(yè)自建、汀、虔、郴、潭、岳、荊南道入貢。光業(yè),日休之子也。
六月,晉人攻邢州,保義節(jié)度使閻寶拒守。帝遣捉生都指揮使張溫將兵五百救之,溫以其眾降晉。
秋,七月,甲寅朔,晉王至魏州。
上嘉吳越王镠貢獻之勤,壬戌,加镠諸道兵馬元帥。朝議多言镠之入貢,利于市易,不宜過以名器假之。翰林學士竇夢征執(zhí)麻以泣,坐貶蓬萊尉。夢征,棣州人也。
甲子,吳潤州牙將周郊作亂,入府,殺大將秦師權等,大將陳祐等討斬之。
八月,丁酉,以太子太保致仕趙光逢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丙午,蜀主以王宗綰為東北面都招討,集王宗翰、嘉王宗壽為第一、第二招討,將兵十萬出鳳州;以王宗播為西北面都招討,武信軍節(jié)度使劉知俊、天雄節(jié)度使王宗儔、匡國軍使唐文裔為第一、第二、第三招討,將兵十二萬出秦州,以伐岐。
晉王自將攻邢州,昭德節(jié)度使張筠棄相州走。晉人復以相州隸天雄軍,以李嗣源為刺史。晉王遣人告閻寶以相州已拔,又遣張溫帥援兵至城下諭之,寶舉城降。晉王以寶為東南面招討使,領天平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以李存審為安國節(jié)度使,鎮(zhèn)邢州。
契丹王阿保機帥諸部兵三十萬,號百萬,自麟、勝攻晉蔚州,陷之,虜振武節(jié)度使李嗣本。遣使以木書求貨于大同防御使李存璋,存璋斬其使。契丹進攻云州,存璋悉力拒之。
九月,晉王還晉陽。王性仁孝,故雖經(jīng)營河北,而數(shù)還晉陽省曹夫人,歲再三焉。
晉人以兵逼滄州,順化節(jié)度使戴思遠棄城奔東都。滄州將毛璋據(jù)城降晉,晉王命李嗣源將兵鎮(zhèn)撫之,嗣源遣璋詣晉陽。晉王徙李存審為橫海節(jié)度使,鎮(zhèn)滄州,以嗣源為安國節(jié)度使。嗣源以安重誨為中門使,委以心腹,重誨亦為嗣源盡力。重誨,應州胡人也。
晉王自將兵救云州,行至代州,契丹聞之,引去,王亦還。以李存璋為大同節(jié)度使。晉人圍貝州逾年,張源德聞河北諸州皆為晉有,欲降,謀于其眾。眾以窮而后降,恐不免死,不從。共殺源德,嬰城固守。城中食盡,啖人為糧,乃謂晉將曰:"出降懼死,請擐甲執(zhí)兵而降,事定而釋之。"晉將許之,其眾三千出降,既釋甲,圍而殺之,盡殪。晉王以毛璋為貝州刺使。于是河北皆入于晉,惟黎陽為梁守。晉王如魏州。
吳光州將王言殺刺史載肇,吳王遣楚州團練使李厚討之。廬州觀察使張崇不俟命,引兵趣光州,言棄城走。以李厚權知光州。崇,慎縣人也。
庚申,蜀新宮成,在舊宮之北。
天平節(jié)度使兼中書令瑯邪忠毅王王檀,多募群盜,置帳下為親兵。己卯,盜乘檀無備,突入府殺檀。節(jié)度副使裴彥帥府兵討誅之,軍府由是獲安。
冬,十月,甲申,蜀王宗綰等出大散關,大破岐兵,俘斬萬計,遂取寶雞。己丑,王宗播等出故關,至隴州。丙寅,保勝節(jié)度使兼侍中李繼岌畏岐王猜忌,帥其眾二萬,棄隴州奔于蜀軍。蜀兵進攻隴州,以繼岌為西北面行營第四招討。劉知俊會王宗綰等圍鳳翔,岐兵不出。會大雪,蜀主召軍還。復李繼岌姓名曰桑弘志。弘志,黎陽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