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紀(jì)二十九 起柔兆攝提格,盡昭陽作噩,凡八年
開元十九年辛末,公元七三一年
春,正月,壬戌,下制,但述毛仲不忠怨望,貶瀼州別駕,福順、地文、守德、景耀、廣濟(jì)皆貶遠(yuǎn)州別駕,毛仲四子皆貶遠(yuǎn)州參軍,連坐者數(shù)十人。毛仲行至永州,追賜死。
自是宦官勢(shì)益盛。高力士尤為上所寵信,嘗曰:"力士上直,吾寢則安。"故力士多留禁中,稀至外第。四方表奏,皆先呈力士,然后奏御;事小者力士即決之,勢(shì)傾內(nèi)外。金吾大將軍程伯獻(xiàn)、少府監(jiān)馮紹正與力士約為兄弟;力士母麥?zhǔn)献洌I(xiàn)等被發(fā)受吊,擗踴哭泣,過于己親。力士娶瀛州呂玄晤女為妻,擢玄晤為少卿,子弟皆王傅。呂氏卒,朝野爭致祭,自第至墓,車馬不絕。然力士小心恭恪,故上終親任之。
辛未,遣鴻臚卿崔琳使于吐蕃。琳,神慶之子也。吐蕃使者稱公主求《毛詩》、《春秋》、《禮記》。正字于休烈上疏,以為:"東平王漢之懿親,求《史記》、《諸子》,漢猶不與。況吐蕃,國之寇仇,今資之以書,使知用兵權(quán)略,愈生變?cè)p,非中國之利也。"事下中書門下議之。裴光庭等奏:"吐蕃聾昧頑嚚,久叛新服,因其有請(qǐng),賜以《詩》、《書》,庶使之漸陶聲教,化流無外。休烈徒知書有權(quán)略變?cè)p之語,不知忠、信、禮、義,皆從書出也。"上曰:"善!"遂與之。休烈,志寧之玄孫也。
丙子,上躬耕于興慶宮側(cè),盡三百步。
三月,突厥左賢王闕特勒卒,賜書吊之。
丙申,初令兩京諸州各置太公廟,以張良配饗,選古名將,以備十哲;以二、八月上戊致祭,如孔子禮。
臣光曰:經(jīng)緯天地之謂文,戡定禍亂之謂武。自古不兼斯二者而稱圣人,未之有也。故黃帝、堯、舜、禹、湯、文、武、伊尹、周公莫不有征伐之功,孔子雖不試,猶能兵萊夷,卻費(fèi)人,曰:"吾戰(zhàn)則克",豈孔子專文而太公專武乎?孔子所以祀于學(xué)者,禮有先圣先師故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如孔子者,豈太公得與之抗衡哉!古者有發(fā),則命大司徒教士以車甲,臝股肱,決射御,受成獻(xiàn)馘,莫不在學(xué)。所以然者,欲其先禮義而后勇力也。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若專訓(xùn)之以勇力而不使之知禮義,奚所不為矣!自孫、吳以降,皆為勇力相勝,狙詐相高,豈足以數(shù)于圣賢之門而謂之武哉!乃復(fù)誣引以偶十哲之目,為后世學(xué)者之師;使太公有神,必羞與之同食矣!
五月,壬戌,初立五岳真君祠。
秋,九月,辛未,吐蕃遣其相論尚它硉入見,請(qǐng)于赤嶺為互市;許之。
冬,十月,丙申,上幸東都。
或告巂州都督解人張審素贓污,制遣監(jiān)察御史楊汪按之。總管董元禮將兵七百圍汪,殺告者,謂汪曰:"善奏審素則生,不然則死。"會(huì)救兵至,擊斬之。汪奏審素謀反,十二月,癸未,審素坐斬,籍沒其家。
浚苑中洛水,六旬而罷。
開元二十年壬申,公元七三二年
春,正月,乙卯,以朔方節(jié)度副大使信安王祎為河?xùn)|、河北行軍副大總管,將兵擊奚、契丹;壬申,以戶部侍郎裴耀卿為副總管。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上思右驍衛(wèi)將軍安金藏忠烈,三月,賜爵代國公,仍于東、西岳立碑,以銘其功。金藏竟以壽終。
信安王祎帥裴耀卿及幽州節(jié)度使趙含章分道擊奚、契丹,含章與虜遇,虜望風(fēng)遁去。平盧先鋒將烏承祎言于含章曰:"二虜,劇賊也。前日遁去,非畏我,乃誘我也,宜按兵以觀其變。"含章不從,與虜戰(zhàn)于白山,果大敗。承玼引兵出其右,擊虜,破之。己巳,祎等大破奚、契丹,俘斬甚眾,可突干帥麾下遠(yuǎn)遁,馀黨潛竄山谷。奚酉李詩瑣高帥五千馀帳來降。祎引兵還。賜李詩爵歸義王,充歸義州都督,徒其部落置幽州境內(nèi)。
夏,四月,乙亥,宴百官于上陽東洲,醉者賜以衾褥,肩輿以歸,相屬于路。
六月,丁丑,加信安王祎開府儀同三司。上命裴耀卿赍絹二十萬匹分賜立功奚官,耀卿謂其徒曰:"戎狄貪婪,今赍重貨深入其境,不可不備。"乃命先期而往,分道并進(jìn),一日,給之俱畢。突厥、室韋果發(fā)兵邀隘道,欲掠之,比至,耀卿已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