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梁紀二 起著雍執徐八月,盡重光協洽二月,凡二年有奇
徐溫問將于嚴可求,可求薦周本。乃以本為西南面行營招討應援使,將兵七千救高安。本以前攻蘇州無功,稱疾不出,可求即其臥內強起之。本曰:"蘇州之役,敵不能勝我,但主將權輕耳。今必見用,愿毋置副貳乃可。"可求許之。本曰:"楚人為全諷聲援耳,非欲取高安也。吾敗全諷,援兵必還。"乃疾趣象牙潭。過洪州。劉威欲犒軍,本不肯留。或曰:"全諷兵強,君宜觀形勢然后進。"本曰:"賊眾十倍于我,我軍聞之必懼,不若乘其銳而用之。"
秋,七月,甲子,以劉守光為燕王。
梁兵克丹州,擒王行思。
商州刺史李稠驅士民西走,將吏追斬之,推都押牙李玫主州事。
庚午,改佑國軍曰永平。
河東兵寇晉州,抄掠至堯祠而去。
癸酉,帝發陜州,乙亥,至洛陽,寢疾。
初,帝召山南東道節度使楊師厚,欲使督諸將攻潞州,以前兗海留后王班為留后,鎮襄州。師厚屢為班言牙兵王求等兇悍,宜備之,班自恃左右有壯士,不以為意,每眾辱之。戊寅,謫求戍西境,是夕,作亂,殺班,推都指揮使雍丘劉玘為留后。玘偽從之,明日,與指揮使王延順逃詣帝所。亂兵奉平淮指揮使李洪為留后,附于蜀。未幾,房州刺史楊虔亦叛附于蜀。
危全諷在象牙潭,營柵臨溪,亙數千里。庚辰,周本隔溪布陳,先使羸兵嘗敵。全諷兵涉溪追之,本乘其半濟,縱兵擊之,全諷兵大潰,自相蹂藉,溺水死者甚眾,本分兵斷其歸路,擒全諷及將士五千人。乘勝克袁州,執刺史彭彥章,進攻吉州,歙州刺史陶雅使其子敬昭及都指揮使徐章將兵襲饒、信,信州刺史危仔倡請降,饒州刺史唐寶棄城走。行營都指揮使米志誠、都尉呂師造等敗苑玫于上高。吉州刺史彭玕帥眾數千人奔楚,楚王殷表玕為郴州刺史,為子希范娶其女。淮南以左先鋒指揮使張景思知信州,遣行營都虞候骨言將兵五千送之。危仔倡聞兵至,奔吳越,吳越王镠以仔倡為淮南節度副使,更其姓曰元氏。危全諷至廣陵,弘農王以其嘗有德于武忠王,釋之,資給甚厚。八月,虔州刺史盧光稠以州附于淮南。于是江西之地盡入于楊氏。光稠亦遣使附于梁。
甲寅,上疾小瘳,始復視朝。
以鎮國節度使康懷貞為西路行營副招討使。
蜀主命太子宗懿判六軍,開永和府,妙選朝士為僚屬。
辛酉,均州刺史張敬方奏克房州。
岐王欲遣劉知俊將兵攻靈、夏,且約晉王使攻晉、絳。晉王引兵南下,先遣周德威等將兵出陰地關攻晉州,刺史邊繼威悉力固守。晉兵穿地道,陷城二十馀步,城中血戰拒之,一夕城復成。詔楊師厚將兵救晉州,周德威以騎扼蒙坑之險,師厚擊破之,進抵晉州,晉兵解圍遁去。
李洪寇荊南,高季昌遣其將倪可福擊敗之。詔馬步都指揮使陳暉將兵會荊南兵討洪。
蜀主以御史中丞王鍇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陳暉軍至襄州,李洪逆戰,大敗,王求死。九月,丁酉,拔其城,斬叛兵千人,執李洪、楊虔等送洛陽,斬之。
丁未,以保義節度使王檀為潞州東面行營招討使。
劉守光奏遣其子中軍兵馬使繼威安撫滄州吏民。戊申,以繼威為義昌留后。
辛亥,侍中韓建罷守太保,左仆射、同平章事楊涉罷守本官。以太常卿趙光逢為中書侍郎,翰林奉旨工部侍郎杜曉為戶部侍郎,并同平章事。曉,讓能之子也。
淮南遣使者張知遠修好于福建,知遠倨慢,閩王審知斬之,表上其書,始與淮南絕。審知性儉約,常躡麻屨,府舍卑陋,未嘗營葺。寬刑薄賦,公私富實,境內以安。歲自海道登、萊入貢,沒溺者什四五。
冬,十月,甲子,蜀司天監胡秀林獻《永昌歷》,行之。
湖州刺史高澧性兇忍,嘗召州吏議曰:"吾欲盡殺百姓,可乎?"吏曰:"如此,則租賦何從出?當擇可殺者殺之耳。"時澧糾民為兵,有言其咨怨者,澧悉集民兵于開元寺,紿云犒享,入則殺之,死者逾半;在外者覺之,縱火作亂。澧閉城大索,凡殺三千人。吳越王镠欲誅之,戊辰,澧以州叛附于淮南,舉兵焚義和臨平鎮,镠命指揮使錢鏢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