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紀(jì)二十四 起旃蒙大荒落二月,盡強圉協(xié)洽,凡二年有奇
十二月,己卯,突厥默啜寇鳴沙,靈武軍大總管沙吒忠義與戰(zhàn),軍敗,死者六千馀人。丁巳,突厥進寇原、會等州,掠隴右牧馬萬馀匹而去。免忠義官。
安西大都護郭元振詣突騎施烏質(zhì)勒牙帳議軍事,天大風(fēng)雪,元振立于帳前,與烏質(zhì)勒語。久之,雪深,元振不移足;烏質(zhì)勒老,不勝寒,會罷而卒。其子娑葛勒兵將攻元振,副使御之中丞解琬知之,勸元振夜逃去。元振曰:"吾以誠心待人,何所疑懼!且深在寇庭,逃將安適!"安臥不動。明旦,入哭,甚哀。娑葛感其義,待元振如初。戊戌,以娑葛襲嗢鹿州都督、懷德王。
安樂公主恃寵驕恣,賣官鬻獄,勢傾朝野。或自為制敕,掩其文,令上署之;上笑而從之,竟不視也。自請為皇太女,上雖不從,亦不譴責(zé)。
景龍元年丁未,公元七零七年
春,正月,庚戌,制以突厥默啜寇邊,命內(nèi)外官各進平突厥之策。右補闕盧俌上疏,以為:"郤谷悅禮樂,敦詩書,為晉元帥;杜預(yù)射不穿禮,建平吳之勛。是知中權(quán)制謀,不取一夫之勇。如沙吒忠義,驍將之材,本不足以當(dāng)大任。又,鳴沙之役,主將先逃,宜正邦憲;賞罰既明,敵無不服。又,邊州刺史,宜精擇其人,使之蒐卒乘,積資糧,來則御史,去則備之。去歲四方旱災(zāi),未易興師。當(dāng)理內(nèi)以及外,綏近以來遠,俟倉廩實,士卒練,然后大舉以討之。"上善之。
二月,丙戌,上遣武攸暨、武三思詣乾陵祈雨。既而雨降,上喜,制復(fù)武氏崇恩廟及昊陵、順陵,因名酆王廟曰褒德,陵曰榮先;又制崇恩廟齋郎取五品子充。太常博士楊孚曰:"太廟皆取七品已下子為齋郎,今崇恩廟取五品子,未知太廟當(dāng)如何?"上命太廟亦準(zhǔn)崇恩廟。孚曰:"以臣準(zhǔn)君,猶為僣逆,況以君準(zhǔn)臣乎!"上乃止。
庚寅,敕改諸州中興寺、觀為龍興,自今奏事不得言中興。右補闕權(quán)若訥上疏,以為:"天、地、日、月等字皆則天能事,賊臣敬暉等輕紊前規(guī);今削之無益于淳化,存之有光于孝理。又,神龍元年制書,一事以上,并依貞觀故事,豈可近舍母儀,遠尊祖德!"疏奏,手制褒美。
三月,庚子,吐蕃遣其大臣悉薰熱入貢。
夏,四月,辛巳,以上所養(yǎng)雍王守禮女金城公主妻吐蕃贊普。
五月,戊戌,以右屯衛(wèi)大將軍張仁愿為朔方道大總管,以備突厥。
上以歲旱谷貴,召太府卿紀(jì)處訥謀之。明日,武三思使知太史事迦葉志忠奏:"是夜,攝提入太微宮,至帝座,主大臣宴見納忠于天子。"上以為然,敕稱處訥忠誠,徹于玄象,賜衣一襲,帛六十段。
六月,丁卯朔,日有食之。
姚巂道討擊使、監(jiān)察御史晉昌唐九征擊姚州叛蠻,破之,斬獲三千馀人。
皇后以太子重俊非其所生,惡之;特進德靜王武三思尤忌太子。上官婕妤以三思故,每下制敕,推尊武氏。安樂公主與駙馬左衛(wèi)將軍武崇訓(xùn)常陵侮太子,或呼為奴。崇訓(xùn)又教公主言于上,請廢太子,立己為皇太女。太子積不能平。
秋,七月,辛丑,太子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將軍李思沖、李承況、獨孤祎之、沙吒忠義等,矯制發(fā)羽林千騎兵三百馀人,殺三思、崇訓(xùn)于其第,并親黨十馀人。又使左金吾大將軍成王千里及其子天水王禧分兵守宮城諸門,太子與多祚引兵自肅章門斬關(guān)而入,叩閣索上官婕妤。婕妤大言曰:"觀其意欲先索婉兒,次索皇后,次及大家。"上乃與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婕妤登玄武門樓以避兵鋒,使左羽林大將軍劉景仁帥飛騎百馀人屯于樓下以自衛(wèi)。楊再思、蘇瑰、李嶠與兵部尚書宗楚客、左衛(wèi)將軍紀(jì)處訥擁兵二千馀人屯太極殿前,閉門自守。多祚先至玄武樓下,欲升樓,宿衛(wèi)拒之。多祚與太子狐疑,按兵不戰(zhàn),冀上問之。宮闈令石城楊思勖在上側(cè),請擊之。多祚婿羽林中郎將野呼利為前鋒總管,思勖挺刃斬之,多祚軍奪氣。上據(jù)檻俯謂多祚所將千騎曰:"汝輩皆朕宿衛(wèi)之士,何為從多祚反?茍能斬反者,勿患不富貴。"于是千騎斬多祚、承況、祎之、忠義,馀眾皆潰。成王千里、天水王禧攻右延明門,將殺宗楚客、紀(jì)處訥,不克而死。太子以百騎走終南山,至鄠西,能屬者才數(shù)人,憩于林下,為左右所殺。上以其首獻太廟及祭三思、崇訓(xùn)之柩,然后梟之朝堂。更成王千里姓曰蝮氏,同黨皆伏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