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紀三 起著雍困敦,盡閼逢敦牂,凡七年
佗汗可汗子丑奴立,號豆羅伏跋豆伐可汗,改元建昌。
宋、齊舊儀,祀天皆服袞冕,兼著作郎高陽許懋請造大裘,從之。上將有事太廟,詔以"齋日不樂。自今輿駕始出,鼓吹從而不作;還宮,如常儀。"
天監八年己丑,公元五零九年
春,正月,辛巳,上祀南郊,大赦。時有請封會稽、禪國山者,上命諸儒草封禪儀,欲行之。許懋建議,以為:"舜柴岱宗,是為巡狩。而鄭引《孝經鉤命決》云:'封于太山,考績柴燎;禪乎梁甫,刻石紀號。'此緯書之曲說,非正經之通義也。舜五載一巡狩,春夏秋冬周遍四岳,若為封禪,何其數也!又如管夷吾所說七十二君,燧人之前,世質民淳,安得泥金檢玉!結繩而治,安得鐫文告成!夷吾又云:'惟受命之君然后得封禪。'周成王非受命之君,云何得封太山、禪社首!神農即炎帝也,而夷吾分為二人,妄亦甚矣!若圣主,不須封禪;若凡主,不應封禪。蓋齊桓公欲行此事,夷吾知其不可,故舉怪物以屈之。秦始皇嘗封太山,孫皓嘗遣兼司空董朝至陽羨封禪國山,皆非盛德之事,不足為法。然則封禪之禮,皆道聽所說,失其本文,由主好名于上,而臣阿旨于下也。古者祀天祭地,禮有常數,誠敬之道,盡此而備。至于封禪,非所敢聞。"上嘉納之,因推演懋議,稱制旨以答請者,由是遂止。
魏中山王英至義陽,將取三關,先策之曰:"三關相須如左右手,若克一關,兩關不待攻而破;攻難不如攻易,宜先攻東關。"又恐其并力于東,乃使長史李華帥五統向西關,以分其兵勢,自督諸軍向東關。
先是,馬仙琕使云騎將軍馬廣屯長薄,軍主胡文超屯松峴。丙申,英至長薄。戊戌,長薄潰,馬廣遁入武陽,英進圍之。上遣冠軍將軍彭甕生、驃騎將軍徐元季將兵援武陽。英故縱之使入城,曰:"吾觀此城形勢易取。"甕生等既入,英促兵攻之,六日而拔,虜三將及士卒七千馀人。進攻廣峴,太子左衛率李元履棄城走;又攻西關,馬仙琕亦棄城走。
上使南郡太守韋睿將兵救仙琕,睿至安陸,增筑城二丈馀,更開大塹,起高樓。眾頗譏其怯,睿曰:"不然,為將當有怯時,不可專勇。"中山王英急追馬仙,將復邵陽之恥,聞睿至,乃退。上亦有詔罷兵。
初,魏主遣中書舍人鯛陽董紹慰勞叛城,白早生襲而囚之,送于建康。魏主既克懸瓠,命于齊茍兒等四將之中分遣二人,敕揚州為移,以易紹及司馬悅首。移書未至,領軍將軍呂僧珍與紹言,愛其文義,言于上,上遣主書霍靈超謂紹曰:"今聽卿還,令卿通兩家之好,彼此息民,豈不善也!"因召見,賜衣物,令舍人周舍慰勞之,且曰:"戰爭多年,民物涂炭,吾是以不恥先言與魏朝通好,比亦有書全無報者,卿宜備申此意。今遣傳詔霍靈秀送卿至國,遲有嘉問。"又謂紹曰:"卿知所以得不死不?今者獲卿,乃天意也。夫立君以為民也,凡在民上,豈可不思此乎!若欲通好,今以宿豫還彼,彼當以漢中見歸。"紹還魏,言之魏主,不從。
三月,魏荊州刺史元志將兵七萬寇潺溝,驅迫群蠻,群蠻悉渡漢水來降,雍州刺史吳平侯昺納之。綱紀皆以蠻累為邊患,不如因此除之,昺曰:"窮來歸我,誅之不祥。且魏人來侵,吾得蠻以為屏蔽,不亦善乎!"乃開樊城受其降,命司馬朱思遠等擊志于潺溝,大破之,斬首萬馀級。志,齊之孫也。
夏,四月,戊申,以臨川王宏為司空,加車騎將軍王茂開府儀同三司。
丁卯,魏楚王城主李國興以城降。
秋,七月,癸巳,巴陵王蕭寶義卒。
九月,辛巳,魏封故北海王詳子顥為北海王。
魏公孫崇造樂尺,以十二黍為寸;劉芳非之,更以十黍為寸。尚書令高肇等奏:"崇所造八音之器及度量,皆與經傳不同,詰其所以然,云'必依經文,聲則不協。'請更令芳依《周禮》造樂器,俟成,集議并呈,從其善者。"詔從之。
冬,十月,癸丑,魏以司空廣陽王嘉為司徒。
十一月,己丑,魏主于式乾殿為諸僧及朝臣講《維摩詰經》。時魏主專尚釋氏,不事經籍,中書侍郎河東裴延雋上疏,以為:"漢光武、魏武帝,雖在戎馬之間,未嘗廢書;先帝遷都行師,手不釋卷。良以學問多益,不可暫輟故也。陛下升法座,親講大覺,凡在瞻聽,塵蔽俱開。然《五經》治世之模楷,應務之所先,伏愿經書互覽,孔、釋兼存,則內外俱周,真俗斯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