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紀四 起柔兆閹茂四月,盡強圉大淵獻六月,凡一年有奇
帝以前相州刺史安金全有功于晉陽,壬戌,以金全為振武節度使、同平章事。
丙寅,趙在禮請帝幸鄴都。戊辰,以在禮為義成節度使;辭以軍情未聽,不赴鎮。
李彥超入朝,帝曰:"河東無虞,爾之力也。"庚午,以為建雄留后。
甲戌,加王延翰同平章事。
帝目不知書,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誨讀之,重誨亦不能盡通,乃奏稱:"臣徒以忠實之心事陛下,得典樞機,今事粗能曉知,至于古事,非臣所及。愿仿前朝侍講、侍讀、近代直崇政、樞密院,選文學之臣與之共事,以備應對。"乃置端明殿學士,乙亥,以翰林學士馮道、趙鳳為之。
丙子,聽郭崇韜歸葬,復朱友謙宮爵;兩家貨財田宅,前籍沒者皆歸之。
戊寅,以安重誨領山南東道節度使。重誨以襄陽要地,不可乏帥,無宜兼領,固辭;許之。
詔發汴州控鶴指揮使張諫等三千人戍瓦橋。六月,丁酉,出城,復還,作亂,焚掠坊市,殺權知州、推官高逖。逼馬步都指揮使、曹州刺史李彥饒為帥,彥饒曰:"汝欲吾為帥,當用吾命,禁止焚掠。"眾從之。己亥旦,彥饒伏甲于室,諸將入賀,彥饒曰:"前日唱亂者數人而已。"遂執張諫等四人,斬之。其黨張審瓊帥眾大噪于建國門,彥饒勒兵擊之,盡誅其眾四百人,軍、州始定。即日,以軍、州事牒節度推官韋儼權知,具以狀聞。庚子,詔以樞密使孔循知汴州,收為亂者三千家,悉誅之。彥饒,彥超之弟也。
蜀百官至洛陽,永平節度使兼侍中馬全曰:"國亡至此,生不如死!"不食而卒。以平章事王鍇等為諸州府刺史、少尹、判官、司馬,亦有復歸蜀者。
辛丑,滑州都指揮使于可洪等縱火作亂,攻魏博戍兵三指揮,逐出之。
乙巳,敕:"朕二名,但不連稱,皆無所避。"
戊申,加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兼侍中。
李繼嚴至華州,聞洛中亂,復歸鳳翔;帝為之誅柴重厚。
高季興表求夔、忠、萬三州為屬郡,詔許之。
安重誨恃恩驕橫,殿直馬延誤沖前導,斬之于馬前,御史大夫李琪以聞。秋,七月,重誨白帝下詔,稱延陵突重臣,戒諭中外。
于可洪與魏博戍將互相奏云作亂,帝遣使按驗得實,辛酉,斬可洪于都市,其首謀滑州左崇牙全營族誅,助亂者右崇牙兩長劍建平將校百人亦族誅。
壬申,初令百官每五日起居,轉對奏事。
契丹主攻勃海,拔其夫馀城,更命曰東丹國。命其長子突欲鎮東丹,號人皇王,以次子德光守西樓,號元帥太子。帝遣供奉官姚坤告哀于契丹。契丹主聞莊宗為亂兵所害,慟哭曰:"我朝定兒也。吾方欲救之,以勃海未下,不果往,致吾兒及此。"哭不已。虜言"朝定",猶華言朋友也。又謂坤曰:"今天子聞洛陽有急,何不救?"對曰:"地遠不能及。"曰:"何故自立?"坤為言帝所以即位之由,契丹主曰:"漢兒喜飾說,毋多談!"突欲侍側,曰:"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可乎?"坤曰:"中國無主,唐天子不得已而立;亦由天皇王初有國,豈強取之乎!"契丹主曰:"理當然。"又曰:"聞吾兒專好聲色游畋,不恤軍民,宜其及此。我自聞之,舉家不飲酒,散遣伶人,解縱鷹犬。若亦效吾兒所為,行自亡矣。"又曰:"吾兒與我雖世舊,然屢與我戰急,于今天子則無怨,足以修好。若與我大河之北,吾不復南侵矣。"坤曰:"此非使臣之所得專也。"契丹主怒,囚之,旬馀,復召之,曰:"河北恐難得,得鎮、定、幽州亦可也。"給紙筆趣令為狀,坤不可,欲殺之,韓延徽諫,乃復囚之。
丙子,葬光圣神閔孝皇帝于雍陵,廟號莊宗。
丁丑,鎮州留后王建立奏涿州刺史劉殷肇不受代,謀作亂,已討擒之。
己卯,置彰國軍于應州。
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豆盧革、韋說奏事帝前,或時禮貌不盡恭;百官俸錢皆折估,而革父子獨受實錢;百官自五月給,而革父子自正月給;由是眾論沸騰。說以孫為子,奏官;受選人王傪賂,除近官。中旨以庫部郎中蕭希甫為諫議大夫,革、說覆奏。希甫恨之,上疏言"革、說不忠前朝,阿庚取容";因誣"革強奪民田,縱田客殺人;說奪鄰家井,取宿藏物。"制貶革辰州刺史,說溆州刺史。庚辰,賜希甫金帛,擢為散騎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