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梁紀三 起重光協洽三月,盡昭陽作噩十一月,凡二年有奇
夏,四月,癸未,以袁象先領鎮南節度使、同平章事。
晉周德威進軍逼幽州南門。壬辰,燕主守光遣使致書于德威以請和,語甚卑而哀。德威曰:"大燕皇帝尚未郊天,何雌伏如是邪!予受命討有罪者,結盟繼好,非所聞也。"不答書。守光懼,復遣人祈哀,德威乃以聞于晉王。
千秋嶺道險狹,錢傳瓘使人伐木以斷吳軍之后而擊之,吳軍大敗,虜李濤及士卒三千馀人以歸。
己亥,晉劉光浚拔燕平州,執刺史張在吉。五月,光浚攻營州,刺史楊靖降。
乙巳,蜀主以兵部尚書王鍇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楊師厚與劉守奇將汴、滑、徐、兗、魏、博、邢、洺之兵十萬大掠趙境,師厚自柏鄉入攻土門,趣趙州,守奇自貝州人趣冀州,所過焚掠。庚戌,師厚至鎮州,營于南門外,燔其關城。壬子,師厚自九門退軍下博,守奇引兵與師厚會攻下博,拔之。晉將李存審、史建瑭戍趙州,兵少,趙王告急于周德威。德威遣騎將李紹衡會趙將王德明同拒梁軍。師厚、守奇自弓高渡御河而東,逼滄州,張萬進懼,請遷于河南;師厚表徙萬進鎮青州,以守奇為順化節度使。
吳遣宣州副指揮使花虔將兵會廣德鎮遏使渦信屯廣德,將復寇衣錦軍。吳越錢傳瓘就攻之。
六月,壬申朔,晉王遣張承業詣幽州,與周德威議軍事。
丙子,蜀主以道士杜光庭為金紫光祿大夫、左諫議大夫,封蔡國公,進號廣成先生。光庭博學善屬文,蜀主重之,頗與議政事。
吳越錢傳瓘拔廣德,虜花虔、渦信以歸。
戊子,以張萬進為平盧節度使。
辛卯,燕主守光遣使詣張承業,請以城降。承業以其無信,不許。
蜀太子元膺,豭喙齙齒,目視不正,而警敏知書,善騎射,性狷急猜忍。蜀主命杜光庭選純靜有德者使侍東宮,光庭薦儒者許寂、徐簡夫,太子未嘗與之交言,日與樂工群小嬉戲無度,僚屬莫敢諫。
秋,七月,蜀主將以七夕出游。丙午,太子召諸王大臣宴飲,集王宗翰、內樞密使潘峭、翰林學士承旨高陽毛文錫不至,太子怒曰:"集王不來,必峭與文錫離間也。"大昌軍使徐瑤、常謙,素為太子所親信,酒行,屢目少保唐道襲,道襲懼而起。丁未旦,太子入白蜀主曰:"潘峭、毛文錫離間兄弟。"蜀主怒,命貶逐峭、文錫,以前武泰節度使兼侍中潘炕為內樞密使。太子出,道襲入,蜀主以其事告之,道襲曰:"太子謀作亂,欲召諸將、諸王,以兵錮之,然后舉事耳。"蜀主疑焉,遂不出;道襲請召屯營兵入宿衛,許之。內外戒嚴。
太子初不為備,聞道襲召兵,乃以天武甲士自衛,捕潘峭、毛文錫至,楇之幾死,囚諸東宮;又捕成都尹潘嶠,囚諸得賢門。戊申,徐瑤、常謙與懷勝軍使嚴璘等各帥所部兵奉太子攻道襲。至清風樓,道襲引屯營兵出拒戰;道襲中流矢,逐至城西,斬之。殺屯營兵甚眾,中外驚擾。
潘炕言于蜀主曰:"太子與唐道襲爭權耳,無他志也。陛下宜面諭大臣以安社稷。"蜀主乃召兼中書令王宗侃、王宗賀、前利州團練使王宗魯等,使發兵討為亂者徐瑤、常謙等。宗侃等陳于西球場門,兼侍中王宗黯自大門安梯城而入,與瑤、謙戰于會同殿前,殺數十人,馀眾皆潰。瑤死,謙與太子奔龍躍池,匿于艦中。及暮稍定。己酉旦,太子出就舟人丐食,舟人以告蜀主,遣集王宗翰往慰撫之;比至,太子已為衛士所殺。蜀主疑宗翰殺之,大慟不已。左右恐事變,會張格呈慰諭軍民榜,讀至"不行斧鉞之誅,將誤社稷之計",蜀主收涕曰:"朕何敢以私害公!"于是下詔廢太子元膺為庶人。宗翰奏誅手刃太子者,元膺左右坐誅死者數十人,貶竄者甚眾。
庚戌,贈唐道襲太師,謚忠壯;復以潘峭為樞密使。
甲子,晉五院軍使李信拔莫州,擒燕將畢元福。八月,乙亥,李信拔瀛州。
賜高季昌爵勃海王。
晉王與趙王镕會于天長。
楚寧遠節度使姚彥章將水軍侵吳鄂州,吳以池州團練使呂師造為水陸行營應授使,未至,楚兵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