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登 高(精選15篇)

登 高

發布時間:2022-11-08

登 高(精選15篇)

登 高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寫作背景以及對其詩歌的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教學重點】

  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對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痛苦和無盡的哀思。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在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的春天,人們喜歡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麗與生機勃勃。而在秋高氣爽的秋天,人們登高望遠,飲酒作賦。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詩圣”杜甫一首關于“登高”的詩,詩的題目就是《登高》。

  二、 品讀詩歌

  師: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學習一首古詩,首先就是要進行的朗讀,不是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嗎?下面我們一起走進文本,品讀詩歌。

  誦讀時請同學們注意四點要求:一是讀準字音,二是把握節奏,三是注意輕重,最后要求讀出感情。接下來請同學們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誦讀。

  生(自由朗讀1分鐘左右)

  師:請同學們聽一段視頻朗讀。(展示一段名家的視頻朗讀)

  同學們聽的都很認真,接下來請我們班的同學讀一讀。(選兩位學生進行朗讀,師或學生作簡評,以鼓勵為主)

  生:齊讀

  師:同學們讀得都很不錯,但我認為同學們還可以在這基礎上讀得更出色。在剛才的誦讀提示中,最后一點要求是要讀出感情,那么,怎樣才能讀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們知道,詩人的創作往往是為了表達思想和內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說,詩人的作品,是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那么,我們了解和把握詩人在詩作中的情感,我們就可以把這首詩讀得更好了。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和探討杜甫在這首詩中寄寓的情感。

  同學們都朗讀了這一首詩,也對這首詩有了初步感知,同學們能否用一個字或一個詞說一說你讀完后的整體感受。

  生:悲傷、憂愁、孤獨……

  師:詩人的悲在詩歌中體現在哪里?或者說詩人悲從何來?

  同學們先思考幾分鐘(停1——2分鐘)

  我們發揮集體的力量,進行小組討論,以前后四位同學為一組討論詩人的悲在詩歌中體現在哪里?

  生:分組討論。(討論激烈,氣氛較好)

  師:討論結束。同學們坐回原位,請組內選一位代表回答。

  生:詩人的悲首先體現在所見秋景的悲,主要體現在首聯和頷聯上: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師:首聯和頷聯共寫了幾種景物(意象),分別有什么特點。

  生:八種。有風、天、猿、渚、沙、鳥、落木和長江。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和長江滾滾。

  師:這些各具特點的意象即詩人所見的秋景之悲是如何體現的?

  生:急風,是說風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風,這樣的風更冷。急風凜冽,不僅吹在詩人身上,更是吹在詩人的心里。

  生: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生:猿的啼叫是哀傷的。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師:高猿長嘯,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酈道元《水經注》)

  生: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境的冷清和凄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凄涼。

  師:回鳥,這是一只怎樣的鳥?毛澤東筆下也有一只鳥,在《沁園春 長沙》中這樣寫到: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竟自由。請同學們想一想,毛澤東筆下的鳥與詩人筆下的有什么不同?

  生:這是兩只完全不同的鳥。毛筆下的鳥是一只展翅高飛、壯志凌云的鳥(鷹擊長空);而詩人筆下的鳥是一只無家可歸、低沉徘徊、孤獨哀傷的鳥(回鳥徘徊)。

  師:看到蕭蕭而下的落木和滾滾東逝的流水,詩人又會想到什么?

  生:落木即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意味著生命的終結。看到落葉詩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內心無限凄涼。

  生:滾滾長江東逝水,東逝的流水會讓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長江邊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蘇軾在《赤壁賦》中寫到: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師:除了秋景之悲外,詩人的悲還體現在哪里?

  生:除了秋景之悲外,悲還體現在詩人的境遇之悲,集中體現在頸聯和尾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師:詩人的境遇之悲具體體現在哪里?

  生: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長年漂泊他鄉,壯志難酬,處境艱難。

  師:如何理解尾聯中的“艱難”一詞?(聯系課文注解)

  生: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動亂(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師: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

  生: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年老了又身纏重病。

  生:詩人孤身一人去登臺,倍感凄涼。

  生: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內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終沒有遂愿,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師:請大家根據下面例子仿寫,對詩人的悲進行總結概括,“詩人悲在重九登臺,倍思鄉親”。

  生:詩人悲在老年孤獨,重病纏身。

  生:詩人悲在孑然一身,獨自登臺。

  ……

  師:正如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所評:

  系舟“萬里”,故鄉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為氣”,節令凄涼,此其二;

  “!蹦耆绱耍恢浣K,此其三;異鄉“作客”,寄人籬下,此其四。

  “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體弱“多病”,纏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獨,此其七;重九“登臺”,倍思鄉親,此其八。

  所以,整首詩以“悲”字為核心,是貫穿全詩的主線。詩人由內心傷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有觸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于“悲”而終于“悲”,悲景起筆,悲情落筆。唉!怎一個“悲”字了得啊?

  師:對詩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們能否把這首詩朗讀得更好呢?

  同學們先來欣賞一段視頻朗讀。

  剛才這一段朗讀與先前的一段朗讀,哪一段讀得更好,請同學評一評。

  生:這一段朗讀比先前一段朗讀讀得更好,語調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凄涼。

  師:我們班的同學是最棒的,相信同學們一定也能讀得很好。

  (指名1——2名學生朗讀或讓開始時讀過的學生重讀,再讓學生自己點評。)

  師(小結):全詩借登高所見蕭瑟、悲涼秋景,抒發作者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悲傷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三、延伸拓展

  有古語說“女傷春,士悲秋”。(展示幾幅秋之悲涼的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潯陽江頭夜送客,風葉荻花秋瑟瑟”等,讓學生感悟“悲哉秋之為氣”。)

  四、作業

  1、收集杜甫詩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積累起來.

  2、課外收集并賞讀杜甫的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選擇詩句中你最喜歡的一句,用散文話的語言描述出詩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

登 高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初步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㈠  鑒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⑴ 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各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十四字寫六種景,什么特點?明確: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萍憋L、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飛鳥,各給人什么感覺?設身處地想想。明確: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探導:① 飛鳥,應該是一種什么處境的鳥?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

  明確: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傊,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為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 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鳥鳴山更幽”。它們有什么不同嗎?

  明確: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閑自在的鳥。王維特別向往幽靜的大自然。鳥就是王維的化身。

  ㈡  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⑴ 頷聯給我們勾畫出一副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前人譽之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寫了幾種景物?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明確: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⑵ 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么?明確:落木蕭蕭――①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會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覺。他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衰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②也許會加重鄉愁,他會問自己,這長年飄泊的生涯何時能了。

  不盡長江――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他會超越時空的限制,聯想到歷代的一些優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悵望千秋一灑淚”以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⑷ 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什么寫法?明確: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㈢  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攀裁词恰白隹汀保渴欠窈同F在的“做客”相同?

  “做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俺!弊隹。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⑵什么叫登臺呢(根據過去學過的詩解釋一下,生集體背王維詩《九月九回憶山東兄弟》)?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

  ⑶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在什么年紀?百年了!鞍倌辍,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

  ㈣  賞析尾聯--“艱難苦困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⑴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從哪聯的哪句詩知道的?明確: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捌D難苦恨繁霜鬢”⑵ 這是一種什么心情?憂愁還是憂憤?明確: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 ⑶ “艱難”怎么理解?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㈤  賞析小結

登 高 篇3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講解,自學其余近體詩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前故事引入

 。ㄕZ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二、課文分析引導

  1、   放音樂《二泉映月》

  2、   老師在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全詩。營造凝重的課堂氣氛。

  3、   師再朗誦,學生跟讀

  4、   講解:要想讀好一首詩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當成作者,化身為其人,就當這首詩或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寫的。老師在讀這首詩時就真是這樣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個老病孤獨的杜甫。我就站在長江邊上,衣衫襤樓,蓬頭垢面,登高望遠,懷想家鄉,思念親人,牽掛祖國,同時更凄涼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這一輩子。 

  所以,讀好一首詩,理解——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謂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書:理性地把握)這應是誦讀好的一個前提。 

  可是,同學們,你們想過沒有,你們并沒有跟我一樣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這首詩呀,你們為什么也讀得這么好呢?      

  3、啟發式教學:(1)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 

 。2)各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3)十四字寫六種景,什么特點? 

  (4)急風、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飛鳥,各給人什么感覺?設身處地想想。身體的,還是心靈的?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飛鳥,你們想像一下,應該是一種什么處境的鳥? 

  同學們敢于展開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總之,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 

  我們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歡樂的呢?而且大家為什么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詩人毛澤東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鷹擊長空”;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雞鳴山更幽”。它們有什么不同嗎? 

 。5)教師提示:就讓我們化身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風中,面對清渚、白沙、孤鳥,誦讀一下這兩句。“風急”——要讀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齒間顫抖著讀出這兩個字;“天高”——調子要很高并帶拖腔,沖上去,描繪得很遼遠,但內心很孤單渺;“猿嘯哀”——要有欲哭的調子;……讀“鳥飛回”——要想,我杜甫孤獨漂泊,遠離家鄉,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 

  語調、表情、動作都要配合上!疤旄摺薄鲆暎邃、沙白——要俯視,“鳥飛回”——要遠望,向著家鄉看。 

  要求學生對老師的示范,既要聽,又要看。(師生共讀) 

  (6)頜聯,寫了幾種景物? 

  由落水,我們想到什么?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 

  生命怎么樣?長久還是短暫?

  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那么,這兩句應該怎樣朗誦?你就是杜甫,面對蕭蕭落木,你應該是什么心情?讀這句你應該想什么?你心里的潛臺詞是什么?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怎么樣? 

  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僅僅是無可奈何嗎?難道他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嗎?他是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呢?

  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讀的時候,大家應該把這種豁達、坦蕩,那種氣魄讀出來。應該讀得昂揚一些。站在長江岸邊面對洶涌的波濤,目光遠望,音調略高。尤其“滾滾”二字應該讀出磅慮的氣勢。待到這里,已經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時應該高昂一些。               

  5、集體背王維詩《九月九回憶山東兄弟》

  6、討論杜甫的人生   

  三、根據本課的學習,自學其余幾首近體詩

  1、  學生自學

  2、  每首詩歌指一名學生分析講解,其余學生討論是非

  四、課后小結和作業 

  1、  小結課文內容

  2、  背誦全詩

登 高 篇4

  登高  [ 設計依據與教學目標 ]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薄澳苡闷胀ㄔ捔鲿车乩首x,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倍鸥Α兜歉摺肥且皇走_到了主觀情感和客觀物象高度統一的一首七言律詩。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這兩個最富于想象力和聯想力的形象中,詩歌飽含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個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學本課時,要引導學生在了解詩人身世遭際和寫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語言,感知意象,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飽含深情地朗讀課文。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了解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創作背景。(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品味鑒賞詩歌語言,了解此詩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3)在朗讀背誦中,感受詩人悲涼的內心世界,領略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師:昨天夜里,我做了一個有趣的夢:我被周公送到江邊,正在慨嘆長江水質污染嚴重時,卻看到一位老人朝我所在的山上走來。他年過半百,衣衫襤褸,形容枯槁,老眼渾濁,蓬頭垢面,兩鬢染霜。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我想上前去攙扶他,但卻無法走到他跟前。老人徑直朝一塊大石頭走去,然后坐了下來,望著滔滔江水,似有無限感慨。我很好奇地跟著老人,總覺得他很面熟,但又想不起來是誰?這時一陣疾風,吹落無邊枯葉,老人不禁打了一個寒噤,渾濁的老眼卻被一只在江面低旋的飛鳥吸引。忽然老人吟起了令人耳熟能詳的一千多年前的古詩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教師深情地朗誦《登高》我終于想起來了,這位老人是——杜甫(學生齊聲回答)。他在哪里?這是歷史上的哪一天?(生答:夔州,長江邊的一座山上。是公元767年的秋天,重陽節前后。)

  (教師努力創設使學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有意識注意,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融入到學習氛圍中。)

  二、整體感知,了解背景

  1 、播放《二泉映月》音樂,師朗讀,生跟讀,齊讀。

  2、提問:被后人稱為“詩圣”的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怎會落到如此地步呢?他為什么在這一天來到長江邊?你對他又了解多少?請簡要地說一說。

  (1)學生回答。

  (2)教師補充: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做過工部員外郎,所以后人又稱其為杜工部。他所生活的時代,正值安史之亂時期,同學們都知道,開始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給唐朝社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詩人杜甫也深受其害,被迫流落他鄉,過著有家難回的痛苦生活。所以,他的許多作品,不僅寄寓了深沉的個人情感,而且也飽含著深刻的社會內容!兜歉摺肪褪沁@些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登高》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公元767年),當時詩人正因“安史之亂”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經五十五歲,已經在外飄蕩了八個年頭,動蕩的社會,漂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纏身,痛苦不堪。這一年秋天的重陽節前后,他來到了夔州江邊的一座山上,登高遠眺,面對蒼茫秋景和滾滾長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萬端,為了抒發心中這種深沉的情感,就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  提問:既然老人的身體狀況如此之差,為什么要在這個蕭瑟的季節獨自

  一人蹣跚著來江邊登高呢?

  (登高是重陽節的一個傳統節目,講究的是全家人在本地一起登高,如大家熟悉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反映的就是這一方面的內容。重陽節除登高外,還有賞菊,喝菊花酒這些習俗。杜甫登高,也希望如此,可事實卻是另一番樣子,且又面對如此之景。他只好寄托于詩,在詩中我們將看到他豐富的內心世界。)

  三、品賞詩意,體會表現手法

  1 、品賞前四句

 。1)朗讀前四句。

 。2)提問: (1)這四個詩句,描寫了哪些事物?分別有什么特點?詩人分別用哪些詞語來描繪他們?

  生:描寫了風、天、猿、渚、沙、鳥、落木、長江八種景物

  生:這八種事物的特點分別是:急、高、嘯哀、清、白、飛回、蕭蕭下、滾滾來

 。3)二十八字寫了八種事物及其特征,這體現了詩歌語言的什么特點?

  生:凝煉。

  師:對。特別是杜甫,他的詩有一個特點,就是下字力求準確,使每一個字都含有很重的分量和很深的含義。

 。4)下面就請同學們運用我們所學過的常用的8種鑒賞方式:詮釋、評點、旁涉、比照、聯想、想象、妙悟、辨析等對這四句寫景詩句選一個點或一個角度進行一番賞析。

  ①師生一起簡單回憶一下8種常用鑒賞方式。

  ②學生獨自思考,寫下鑒賞要點。

  ③四人一組交流鑒賞內容,教師巡回答疑。

  ④課堂交流:投影部分有代表性的鑒賞內容,師生共同品評。

  參考:

  風急——首先,秋天本來是個容易刮風的季節,而江邊的風要比其他地方的風要大得多,江邊高處的風就更大,再加上詩人年老多病,當然會感到秋風特別猛烈,所以,用了一個“急”字,很傳神地寫出了當時季節的特點。其次,這個“急”字,還寄寓了詩人當時的深切感受。秋風本來就是涼的,而江邊的秋風要比其他地方更涼,江邊高處的秋風就會特別涼,所以年老多病的詩人站在江邊高岸上當然會感到涼徹透骨。這種寒涼,不僅是詩人皮膚的感覺,更是詩人內心的感受。

  天高——秋日的天空是高遠的,明澈的。對于心情好的人來說,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氣爽的感覺;對于像杜甫這樣一位被國愁家難所困擾,同時又疾病纏身的老人來說,秋日的天空卻顯得那么高不可及。所以一個“高”字就寫出了詩人孤苦無助的凄涼心境。

  猿嘯哀——猿鳴凄切,有歌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一個“哀”字,不僅寫出了猿鳴的特點,而且也傳達出了詩人心中的濃濃哀愁。

  渚清——“渚”是江中的小洲,站在高處朝下看,水中的沙洲顯得既小又空,在蕭瑟的秋風中,給人一種凄清的感覺。

  沙白——“白”是冷色調,與前面的“清”字一起構成一幅蒼涼的畫面,形象地傳達出詩人內心那種凄涼的情感。

  鳥飛回——“回”字寫出了鳥在風中吃力地盤旋,讓詩人不由得想到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艱難處境,鳥卷可以歸林,而戰亂年代,詩人卻有家難歸,這怎不能讓人感慨萬端。

  無邊落木蕭蕭下——此句寫山景,“無邊”寫落葉之多,“蕭蕭”寫落葉之聲。紛紛飄落的黃葉,不能不讓人聯想到人生的短暫,也不能不讓詩人聯想到自己的處境,想到自己和這黃葉一樣,快要結束的短暫的一生是多么的悲涼啊。

  不盡長江滾滾來——此句寫江景,“不盡”寫出了江水的源遠流長,:“滾滾”寫出了江水的滔滔氣勢。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讓人聯想到時間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皾L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短暫的人生,在永恒的時間面前越發顯得短暫,兩相比較,更讓人感慨萬端。

  ⑤教師歸納小結:前兩句詩人以傳神之筆渲染出一種寒涼凄苦的氛圍。后兩句在前兩句所描繪的凄清氛圍的基礎上變得悲壯、蒼茫、壯闊起來,顯出詩人的大手筆來。若用電影鏡頭來比方,前兩句是一系列鏡頭的組合,后兩句是江和樹的一個大全景。

 。5)全四句無一字抒情,卻處處皆情,這些事物很好地傳達出了詩人當時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面就讓我們把自己當成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風中,面對清渚、白沙、孤鳥、無邊蕭蕭落木、滾滾東逝的江水,再次朗讀這四句詩。

  2 、品賞后四句詩。

 。1)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①這兩句雖然只有短短十四個字,但意思卻十分豐富,宋代的羅大經曾說這兩句詩中含有八層意思。如第一層意思:“萬里,地之遠也。”“萬里”,這兩個字寫出自己距離故鄉之遠,濃濃的思鄉之情,溢于言表。下面請同學們仿照我剛才的解說來講講其他七層的意思。要求:先獨立思考,再組織語言,把你所知道的其他層次的意思說給同桌聽,每人不能少于四種。

  ②同桌交流看法

  ③課堂交流

  參考:

  悲秋——這兩個字寫出了詩人在秋天的悲涼感受。秋天,是衰草凄迷,百花凋零的季節,人在秋往往會有一種悲涼的感覺,柳永由詞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辈苎┣垡舱f:“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等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哪堪風雨助凄涼。”在聯系詩人所處的時代和四處漂泊的經歷,就更能夠體會出這個“悲”字的分量。

  作客——此處指寄居他鄉,而寄居他鄉的人,難免會有思鄉之情,這種思鄉之情,在秋天會更加濃烈。

  !俺!闭f明在詩人的一生中,經常要到處漂泊,四處流浪。如果說“作客”他鄉,已經讓人心懷愁緒的話,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涼。

  百年——當時作者已經五十五歲了,這么大年紀還在外漂泊,這就不能不讓人非常感傷。

  多病——一個身體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況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

  登臺——詩人登上高臺所見到的是凄苦悲涼的景象,讓詩人心中產生了無限感慨,再聯想到時局的動蕩不安,聯想到自己一身的遭遇,心情會更加沉重。

  獨——“獨”使登臺更加悲涼。在傳統的重陽節到來之際,詩人既不能會親訪友,又不是舉家齊登,那種孤苦無助之感,可謂表達得淋漓盡致。

  ④投影羅大經的評析:“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炯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請再按照此段的順序,同桌之間把這八層意思完整地互相解說一遍。

  (2)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①提問:是什么造成杜甫登高時的處境?詩中哪一個詞可以看出,請作進一步解釋。

 。ㄆD難,國家艱難,連連戰亂,社會動蕩;個人艱難,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在老人寫這首詩的時候,他已經在外漂泊八個年頭了。此時的杜甫是既憂國,又憂身,還憂民。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事準則,而杜甫卻是有名的憂國憂民的詩人,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心中始終裝著百姓。)

  ②提問:“苦恨”什么意思?——極度痛恨!皹O度痛恨”什么?

 。O度痛恨自己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在這戰爭年代,不能為國效力了,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③杜甫這個人愛喝酒,樂也喝酒,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憂也喝酒,如“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不僅杜甫,很多古代文人都好喝酒。你能舉例嗎?

  (曹操“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李白“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④此時的杜甫正是需要“一醉解千愁”的時候,卻為什么“新停濁酒杯”呢?

 。ǹ赡苁撬蟹尾〉榷喾N疾病,因病戒酒。也可能是因為貧窮,買不起酒。)

 。ㄔ姼梃b賞是訓練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很重要的一環,因此,在教給學生鑒賞方法的基礎上,讓學生從不斷的訓練中提高鑒賞水平。)

  3 、體會詩的表現手法。

  (1)八個詩句,兩兩相對,非常自然工整。就這一特點作具體分析,并說說其作用。(作用: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給人一種對稱美。)

 。2)詩中所用詞語,聲調和諧,韻律流暢,結合三四兩句作具體分析,并說說其作用。(詩中所用詞語,聲調和諧,韻律流暢,讀起來有一種抑揚頓挫的音樂美,節奏美。)

  (3)文中內容相互照應,試舉兩例加以說明。(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江景。而在寫景之中,又有聲有色,有動有靜。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全詩內容上緊密聯系,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4、教師歸納小結:《登高》內容豐富博大,藝術成就極高,只有詩圣,才能寫出如此精品。用廣告中的一句話就是:“高,實在是高”,所以也就不奇怪它有“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美譽了。

  5 、集體有感情地背誦《登高》。

  四、遷移延伸,提高能力。

  1、《蜀相》是杜甫另一首有著很高成就的七律詩。請你依照此文的賞析方法,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挖掘詩中深沉的意蘊和內涵,進一步體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沉郁頓挫的風格和臻于完美的形式。寫一段不少于300的賞析文字。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2、秋是一個豐富的季節,秋是一個多愁的季節,秋也是一個充滿想象的季節,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寫下了許許多多傷秋、感秋或贊秋的詩文,以此來表達他們對秋的感悟與理解,下面都是描寫秋景的詩句,請將它們與課文中的秋景作比較分析。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憂國傷己)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清靜無為)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少年壯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九霄。(老而彌堅)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竟自由。(生機蓬勃)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沉郁壯闊)

  [ 評析 ]

  以上教學設計,體現了以下兩個方面的特色:

  1、把握文體特點,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每一種文體都有其自身的規律,依據文體特點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兜歉摺肥且皇灼哐月稍,律詩、絕句是一種文質兼美、短小精悍的常見古典詩歌形式,以意境取勝,以情感動人。因此,如何鑒賞詩歌的意境和情感,則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本教學設計中,為了幫助學生領悟意境,體驗情感,主要采用了誦讀的方法,有教師朗讀、學生跟讀、齊讀、自由讀、反復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通詩句,讀悟句意,讀入意境,讀出情感,真正做到“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為學生今后自學律詩、絕句指點了方法。

  2、注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和思維空間。本教學設計中,安排了“遷移延伸,提高能力”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聯系自己的閱讀經驗和已有知識積累,進行比較閱讀,在比較中鑒別,在鑒別中提高,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登 高 篇5

  海鷗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沈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3.加強背誦指導。

  4、學以致用,進行詩歌創作練習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新課導入  :(投影畫面)

  大家都喜歡聽故事吧?

 。ㄒ魳菲穑┮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長江邊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風蕭瑟,萬木凋零,凄冷的風中,一只孤鳥在高空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衣衫襤褸,步履蹣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這位老人,曾經豪情萬丈,志在報國,曾經渴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他無論窮達,都不忘兼濟天下。然而蒼天弄人,他一生數起數落,郁郁不得志。重陽節,本是登高祈壽家人團聚的節日,而年過半百,滿身疾病,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的他卻面對處在戰亂之中的國家,面對萬里之遙的故鄉,面對漫天飄灑的落葉,面對滾滾翻騰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ㄒ魳菲穑

  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為了更好地誦讀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體分析一下這首詩。

  誰能介紹一下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 (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二、 天寶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寫作背景: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郁悶抱病登臺。

  分析鑒賞:

  有人認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藝術表現方面有什么獨到之處?(大家討論)

  分析:從藝術表現角度上看,本篇的獨到之處至少有如下兩點:

  一是對偶工穩,音調鏗鏘,瑯瑯上口。全詩八句皆對。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對得自然、工整,尾聯兩句的對偶一般兩種看法,一種認為“苦”做甚,極講,詩副詞,與對句的“新”正好相對,“繁”和“霜”是使動用法;一種認為尾聯屬寬對,只“苦恨”與“新!安粚。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僅符合于美學上的所謂均齊,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飾對稱的美感,而且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的感情。

  同時詩中又多用雙聲迭字,旋律優美,音節和諧,大大加強了詩的音樂美。如尾聯“艱難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結構,在聲調上卻具有抑揚頓挫四聲的特色,讀時應一字一頓;“潦倒”“新!睘殡p聲迭韻,在聲調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節顯得特別鏗鏘嘹亮,讀時應兩字一頓!胺彼W”對“濁酒杯”,其聲調的妙用,也在所謂“抑揚抗墜之間”。讀者密詠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濁的韻調之中,體味出詩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著詩的中心——“悲秋”。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啼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沙渚),有局部景(首聯),有整體景(頷聯)。而且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江景。

  在抒情上,頸聯的“萬里”與“百年”又與頷聯的“無邊”與“不盡”相互應,從時空兩處著筆,由異鄉漂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從白發日多,因病停杯,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又是互相緊密聯系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中間雖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復雜的感情,但筆勢卻一氣直下,造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

  宋人羅大經評論此詩頸聯曰: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又可見其筆法之凝練。

  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誦讀此詩。

  指名背誦。

  學以致用:

  律詩,我們從小至今也學了很多首了,從理論上我們對詩歌的寫法也做了分析指導,那么下面我們就該牛刀小試一下了吧!

  自行創作律詩一首,題目自擬,內容不限。要力求符合律詩的平仄押韻、起承轉合,要求格調清新向上,不做無病呻吟。

  布置作業 :

  1、背誦《登高》

  2、修改自行創作的律詩。

登 高 篇6

  以下是高中語文《登高》說課稿范文,希望大家盡快掌握寫說課稿的思路!

  一、說教材

  《登高》是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這個單元學習唐代詩歌。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上兼容并包,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些都從不同方面對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詩歌本身的發展也趨于成熟,體裁擴大,詩體完備,詩家輩出,風格多樣。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

  《登高》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詩。古人評價它是“杜詩第一”、 “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見其重要位置。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律詩“沉郁頓挫”的風格,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學好此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詩歌鑒賞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古詩如浩瀚之海,實現上述目標,讓學生自己在詩的海洋里乘風破浪,應是最理想的選擇。

  1、葉圣陶先生曾說“詩要反復地讀,詞要低回地誦”,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總結鑒賞方法是本課的著力點。掌握方法,分析得更準,理解得更透,讀得會更動情,感悟會更深刻,受益會更多。因此,我把學習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提高詩歌鑒賞能力作為本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

  2、學生觀決定教育觀。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是新課改的精神之所在。師生平等對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我把教師主導下的多層對話作為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3、教育的本質就是塑造人。讓學生從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那種愛國愛民情懷中汲取一點精神養料,是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關注點。

  綜上所述,本節課就是在師生平等對話中讓學生去感受詩之美,領悟詩之情,學習詩之法。學習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是教學重點,汲取詩人的精神養料是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會多處靈活運用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抓住朗誦,也就是抓住詩歌教學的“牛鼻子”。“以聲達意”、“以聲移情”、“以聲傳情” 可帶領學生較快地走近詩人,走進文本,感受詩情,觸摸到融于詩歌中的詩人的情懷。

  2、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我在鑒賞詩歌意象,體會情景交融藝術手法時,會運用自主探究法。學生將分組討論,抓描寫意象的關鍵詞并體會其作用,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3、在體會詩歌的悲情美環節,我會恰當運用提問點撥法,指導學生思考,突破教學難點。

  4、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影像資料、背景音樂,變抽象為直觀,變無聲為有聲,豐富教學內容。

  四、說教學程序

  (一)用對聯導入。

  民間疾苦 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 詩中圣哲。

  學生借助對對聯的賞析,回味杜甫窮年漂泊的一生,體會杜甫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讀書人,忠君念闕,心系蒼生的偉大情懷。

  這一設計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誦其文,讀其詩,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論世是鑒賞詩歌的第一步

  (二)研讀課文

  1、初讀,朗讀吟誦,感知韻律美。

  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懂句意,體會律詩的節奏、押韻的順暢之美。

  2、再讀,披詞入情,感受感情美。

  讓學生用一個字概括這首詩的情感內容。(此教學設計是從新課標要求的文學作品應先整體感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進行的設計。

  其答案是一個“悲”字,由此輻射出兩個問題:詩人因何而“悲”?如何寫“悲”?(此問題設計順勢而出,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三讀,展開想象,感悟意境美。

  詩的意境由多個意象構成。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詩歌的靈魂。引導學生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體驗意象,是詩歌鑒賞的關鍵。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首聯、頷聯共寫了幾種意象?(急風、天高、哀猿、飛鳥、落木、長江)分別用什么詞描寫?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詩中所彌漫的悲情,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突破了教學重點。

  4、四讀,品評詞句,領悟悲情美。

  詩中有景有情,學生在入境之后,引導學生抓住頸聯、尾聯的關鍵詞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來領悟詩人悲壯而不傷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懷,突破教學難點。

  5、五讀,感悟朗讀,品悟音樂美。

  在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誦讀是涵詠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徑。我將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誦讀,用心感悟,借聲傳情;再配樂朗誦,在悲涼的背景音樂中個別誦讀,互相點評,互相欣賞;最后,播放名家范讀,在傾聽中將詩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置,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三)歸納賞詩之法。

  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運用的誦讀讀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論世法等詩歌鑒賞的方法做一歸納總結,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

  (四)課堂練習、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并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因此我設置一道課堂練習題,用多媒體展示《旅夜書懷》:

  1、分析首聯“細草微風岸, 危檣獨夜舟”中“細草”和“孤舟”兩個意象的作用。

  2、怎樣理解“月涌大江流”的內容和意境?

  鑒賞程序相類似,旨在讓學生學以致用,不再贅言。

  五、說板書設計與課外練習

  1、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2、“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布置了課外作業:

  任選一角度,對《登高》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到見解。200字左右,完成在周記本上。

登 高 篇7

  1、 題解

  杜甫詩以律詩見長,《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詩。此詩是作者在代宗大歷二年(767)九月重陽節登高時所作。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懷,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2、 學生自讀感悟

  自讀全詩

  根據注腳,解讀詩歌的內容與結構

 。ㄇ八木鋵懙歉咭娐劊卦趯懢,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后四句依景抒情,寫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憂國傷時的感情。)

  思考情景間的聯系

  感悟沉郁頓挫的美學風格。

  ——師生討論:前四句所繪的秋景圖是一幅什么樣的圖畫,溶鑄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是一幅凄涼的秋景圖。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使頓生悲情;接著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自然而生,尤其是“無邊、不盡”,透出其沉郁悲涼,不僅寫出了空間的廣漠,更強調無處不含悲秋之氣。)

  ——師生討論: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內化為整個民族的苦難與艱辛的?

  (第三聯從時空著筆。由異鄉飄泊到鑫病殘生,“萬里、百年”呼應上聯的“無邊、不盡”,使悲秋具體而沉痛。第四聯從白發日多寫到護病斷飲,使人聯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時世的艱難。這樣,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鑒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ɡ洌菏茁摬粌H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較閱讀感悟 與王維的《山居秋暝》比較,感悟兩位詩人不同的風格特征。

  (兩詩均以“秋景”為描寫對象,但景物特點、繪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較大差異。)

  3、 譯詩

  風猛天高猿叫聲悲哀,島清沙白鳥飛翔徘徊。

  無邊的秋葉刷刷落下,沒頭的長江滾滾奔來。

  萬里漂泊悲傷居他鄉,年老多病一人登高臺。

  國衰國破可恨白發增。窮困潦倒濁酒也停買。

  3、分析 《登高》一詩情景交融,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表現了作者大氣盤旋,悲涼沉郁之感。 全詩語言精煉,詞約義豐。蕭瑟的秋天,詩人的筆下寫得有聲有色。首聯落筆闊大,在獵獵的秋風中,詩人登上高處,隨風傳入耳畔的是長嘯的猿聲,日中所見的是清水白沙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這兩句包容了六種物象風、天、猿、渚、沙、鳥。猿鳥哀鳴,飛鳥徘徊,描繪出一幅凄清的畫面。此聯中“風急”二字絕妙精煉,猿哀、鳥鳴及下聯的落木蕭蕭,長江滾滾都是由此產生。頷聯詩人具體描寫秋景,“落木蕭蕭”“長江滾滾”,狀景逼真,意境雄渾綿邈。此聯已成煤后人傳誦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寫景,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鋪墊,實際上作者已經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寫景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這不僅由于寫了自然的蕭瑟凄涼的秋,更由于詩人對人生之秋的描繪流露出強烈的感情色彩。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義,詳述了人生凄苦的境況,“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愴之情!俺W骺汀眲t表明作者飄泊淪徙的生活!柏S年”指暮年,面對蒼涼寥廓的秋景,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蔼毜桥_”將凄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現了詩人的衰嘆。“艱難苦恨”導致了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的境遇。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的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嘆。 律詩一般都是中間兩聯對仗,而且對得自然妥貼,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胡應麟《詩藪》內篇五卷中贊譽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边稱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詩。 此詩雖是一首悲歌,但它給予我們的感受不是悲涼和消沉,詩人雄俊奔放的筆勢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悲壯豪邁、心胸闊大的感覺。詩的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前兩聯的寫景并后兩聯的抒情張本,寫秋景,物象含蓄,極富特征,特別是在頸聯才點出“秋”字,表明詩人構思用字的精妙。后兩聯的抒情將國家的現實和詩人遭遇聯系起來,感情表露得深沉、曠遠,表現了杜甫高超的藝術功力。

登 高 篇8

  一、課前故事引入

 。ㄕZ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墒沁@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二、課文分析引導

  1、   放音樂《二泉映月》

  2、   老師在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登高》全詩。營造凝重的課堂氣氛。

  3、   師再朗誦,學生跟讀

  4、   講解:要想讀好一首詩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當成作者,化身為其人,就當這首詩或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寫的。老師在讀這首詩時就真是這樣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個老病孤獨的杜甫。我就站在長江邊上,衣衫襤樓,蓬頭垢面,登高望遠,懷想家鄉,思念親人,牽掛祖國,同時更凄涼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這一輩子。 

  所以,讀好一首詩,理解——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謂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書:理性地把握)這應是誦讀好的一個前提。 

  可是,同學們,你們想過沒有,你們并沒有跟我一樣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這首詩呀,你們為什么也讀得這么好呢?      

  3、啟發式教學:(1)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 

 。2)各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3)十四字寫六種景,什么特點? 

 。4)急風、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飛鳥,各給人什么感覺?設身處地想想。身體的,還是心靈的?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飛鳥,你們想像一下,應該是一種什么處境的鳥? 

  同學們敢于展開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傊,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 

  我們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歡樂的呢?而且大家為什么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詩人毛澤東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鷹擊長空”;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雞鳴山更幽”。它們有什么不同嗎? 

 。5)教師提示:就讓我們化身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風中,面對清渚、白沙、孤鳥,誦讀一下這兩句!帮L急”——要讀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齒間顫抖著讀出這兩個字;“天高”——調子要很高并帶拖腔,沖上去,描繪得很遼遠,但內心很孤單渺小;“猿嘯哀”——要有欲哭的調子;……讀“鳥飛回”——要想,我杜甫孤獨漂泊,遠離家鄉,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 

  語調、表情、動作都要配合上!疤旄摺薄鲆,清渚、沙白——要俯視,“鳥飛回”——要遠望,向著家鄉看。 

  要求學生對老師的示范,既要聽,又要看。(師生共讀) 

  (6)頜聯,寫了幾種景物? 

  由落水,我們想到什么?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 

  生命怎么樣?長久還是短暫?

  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那么,這兩句應該怎樣朗誦?你就是杜甫,面對蕭蕭落木,你應該是什么心情?讀這句你應該想什么?你心里的潛臺詞是什么?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怎么樣? 

  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僅僅是無可奈何嗎?難道他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嗎?他是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呢?

  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讀的時候,大家應該把這種豁達、坦蕩,那種氣魄讀出來。應該讀得昂揚一些。站在長江岸邊面對洶涌的波濤,目光遠望,音調略高。尤其“滾滾”二字應該讀出磅慮的氣勢。待到這里,已經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時應該高昂一些。               

  5、集體背王維詩《九月九回憶山東兄弟》

  6、討論杜甫的人生   

  三、根據本課的學習,自學其余幾首近體詩

  1、  學生自學

  2、  每首詩歌指一名學生分析講解,其余學生討論是非

  四、課后小結和作業 

  1、  小結課文內容

  2、  背誦全詩

登 高 篇9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詞作。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的《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詩詞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詩詞閱讀原文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陸游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詩詞閱讀題目

  14.對這首詞分析不當的兩項是

  A.上闋一二句寫登高興亭時的耳之所聞,目之所見,寫出了戰火未熄的時代背景。

  B.上闋三四句借用戰國高漸離和荊軻的典故,“憑高酹酒”給人以惋惜悲哀之感。

  C.上闋五句切“高興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實悲,為后文的想象蓄勢。

  D.下闋用灞橋等借指古都長安,“應待人來”暗示舊山河迫切等待著宋軍的收復。

  E.題目中,詩人登高遠望長安南山,一個“望”字把詩人愛國情懷和等待勝利在望的心情表達無疑。

  15.賞析“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兩句。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詩詞閱讀答案

  14.BC

  15.“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二句,以擬人的手法,移情于景,這南山的明月,道是無情卻有情,滿懷情意地讓漂浮的暮云散去,皎潔月光把詩人遙望中的長安照得如同白晝一般,為國家命運而愁苦的詩人對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良好的自然條件,詩人站在高興亭上,放眼遠望,把想象的射程瞄向長安,目標是如此集中清晰。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詩詞鑒賞

  此詞題中用一個“望”字把詩人愛國情懷和等待勝利在望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上片首句寫秋天來到邊城,鼓角聲充滿悲哀,一個“哀”字充分表達了詞人對國土淪喪的惋惜。次句寫烽火,這是報前線無事的平安烽火!短屏洹氛f:“鎮戍每日初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陸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詩自注:“予從戎日,嘗大雪中登興元城上高興亭,待平安火至”。又《感舊》自注:“平安火并南山來,至山南城下。”又《頻夜夢至南鄭小益之間慨然感懷》:“客枕夢游何處所,梁州西北上危臺。暮云不隔平安火,一點遙從駱谷來。”都可以和這首詞句互證。高歌擊筑,憑高灑酒,引起收復關中成功在望的無限高興,這說明上面所寫的角聲之哀歌聲之悲,不是什么憂郁哀愁的低調,而是慷慨悲壯的旋律。“此興”的“興”,兼切亭名。

  下片的描寫是從上片過渡而來,緊密相連,卻又是全新的狀態,全面表達了詩人“高興”的“興”。作者把無情的自然界物色的南山之月,賦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寫成為誰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熱愛祖國河山之情一脈相通,它為了讓作者清楚地看到長安南山的面目,把層層云幕都推開了。這里,也點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鄭以東的長安南山頭,皎潔的月輪正在升起光華。然后進一步聯想到灞橋煙柳、曲江池臺那些美麗的長安風景區,肯定會多情地等待收復關中的宋朝軍隊的到來。這里用“應”字,特別強調肯定語氣。詞中沒有直接說到收復失地的戰爭,而是以大膽的想象,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煙柳”、“池館”,都在期待宋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的情景,來暗示作者所主張的抗金戰爭的前景。這種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壯志抒發的基礎上,自然引發而出,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調。全詞由“哀”到“興”,充滿了樂觀主義的氣氛和勝利在望的情緒,這在南宋愛國詞作中是很少見的。

登 高 篇10

  師:同學們愿意聽電影故事嗎?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墒沁@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ǚ乓魳贰抖吃隆,老師在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登高》全詩。課堂中氣氛凝重,有些學生流下淚來)

  師:這個老人是難呀?

  生:是杜甫。

  一生:老師,請您再朗誦一遍吧。ㄋt著臉,噙著眼淚。全體學生都應聲附和)

  師:老師朗誦得好嗎?還沒聽夠呀。

  生:好,還想再聽!

  (師再朗誦,學生跟讀)

  師:大家讀得相當棒!我猜一定比平時讀得好。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一生:老師,你很動情。你感染了我們大家,我們被不知不覺感動了。

  師:那么,老師為什么很動情?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這首詩。

  師:了解還是理解?

  生:理解。

  師:對,要想讀好,首先得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我們常說一句話,叫做“文如——”

  生:文如其人。

  師:“言為——”

  生:言為心聲。

  師:我有這樣一個觀點,不知對不對?即,要想讀好一首詩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當成作者,化身為其人,就當這首詩或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寫的。老師在讀這首詩時就真是這樣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個老病孤獨的杜甫。我就站在長江邊上,衣衫襤樓,蓬頭垢面,登高望遠,懷想家鄉,思念親人,牽掛祖國,同時更凄涼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這一輩子。

  所以,讀好一首詩,理解——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謂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書:理性地把握)這應是誦讀好的一個前提。

  可是,同學們,你們想過沒有,你們并沒有跟我一樣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這首詩呀,你們為什么也讀得這么好呢?

  (課堂中一時沉寂。學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我們被你開頭的描述感動了。

  一生:你開頭的描述,非常凄涼,再加上我們一想像,挺難受的,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一生:我們不知不覺就進入到一種意境中去了。

  師:對,老師形象而動情的語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老師力圖造成一種氛圍,用這來“沖擊”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書:形象的語言描述) 僅靠語言嗎?還有沒有其他因素?

  一生:還有老師的語調、表情。

  一生:再加上動作。

  師:語調、表情怎么樣?動作又怎么樣?

  生:語調低沉、憂傷。

  生:朗誦到“潦倒新停濁酒杯”時,你有一個動作,你端起杯來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師:對,語言,語調,表情,動作,(板書:語言 語調 表情 動作)這都是非常關鍵的。

  一生:還有,音樂的烘托。

  師:對,還有音樂的烘托,這也是很重要的。(板書:音樂)諸多因素綜合到一塊,就形成了一種境界,文學上叫做——

  生:意境。

  師:什么“意境”呢?

  生:凄楚,悲涼,悲傷,憂傷,痛苦,孤獨……

  師:實際上,老師的語言、語調、表情、動作,再加上音樂,這就是一種“暗示”,同學們在不自覺中接受了這種“暗示”,不自覺中啟動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覺中調動了自我的想像,因而也就進入了老師所設定的(實際是杜甫的語言所設定的)特定情境。(板書:不自覺)所有這些語言、語調、表情、動作、音樂,都可以叫什么呢?這些都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

  生:感性的。

  師:感性的表現。(板書:感性的表現)

  這是一篇飽蘊情感的文學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現;要做到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擔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現。我們就以這兩條為準則進入到這首詩中去。

  師: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

  生:六種。風、天、猿、渚、沙、鳥。

  師:各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生:風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別用“嘯哀”“清”“白”“飛回”。 師:十四字寫六種景,什么特點?

  生:凝練。

  師:急風、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飛鳥,各給人什么感覺?設身處地想想。

  一生: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

  師:身體的,還是心靈的?

  生: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生:心寒。

  生: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生;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師:“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飛鳥,你們想像一下,應該是一種什么處境的鳥?

  一生:我想,應該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

  一生:我覺得,這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

  師:同學們敢于展開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總之,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

  生:不是,這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

  師:我們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歡樂的呢?而且大家為什么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一生:因為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像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師:詩人毛澤東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鷹擊長空”;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雞鳴山更幽”。它們有什么不同嗎?

  一生:毛澤東筆下的鳥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鳥。

  一生: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閑自在的鳥。

  師:為什么?

  一生:因為毛澤東當時正處在立志改造中國的青年時期。

  一生:王維特別向往幽靜的大自然。

  師:如此說來,那鷹與鳥就是毛澤東和王維的化身了?

  一生:我認為是這樣。

  師:就讓我們化身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風中,面對清渚、白沙、孤鳥,誦讀一下這兩句。“風急”——要讀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齒間顫抖著讀出這兩個字;“天高”——調子要很高并帶拖腔,沖上去,描繪得很遼遠,但內心很孤單渺小;“猿嘯哀”——要有欲哭的調子;……讀“鳥飛回”——要想,我杜甫孤獨漂泊,遠離家鄉,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

  語調、表情、動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視,清渚、沙白——要俯視,“鳥飛回”——要遠望,向著家鄉看。

  對老師的示范,既要聽,又要看。

  (師生共讀)

  師:頜聯,寫了幾種景物?

  生:只有兩種,落木、長江。

  師:由落水,我們想到什么?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

  師:生命怎么樣?長久還是短暫?

  生:生命短暫。

  師: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生:應該是時間的無窮。

  生: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師:能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嗎?

  一生:我覺得似乎是互相對比著寫的。

  師:是對比,有沒有襯托呢?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

  師:或者反過來說——

  一生: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

  師:“人的生命”,指的是人類的生命,還是個人的生命?

  一生:是個人生命。歷史和時間越悠久,個人生命就越顯得短暫。

  師:總結得很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那么,這兩句應該怎樣朗誦?你就是杜甫,面對蕭蕭落木,你應該是什么心情?讀這句你應該想什么?你心里的潛臺詞是什么?

  一生: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這么快、轉眼間就老了呢?(生試讀,很沉郁。全體學生為之鼓掌)

  師: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怎么樣?

  一生:有些無可奈何。

  師:有一些。還有呢?

  一生:老師,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覺得這句更多是……是一種氣勢。

  師:什么氣勢?

  一生:一種很宏大的氣勢。

  師:對的,有無可奈何。但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僅僅是無可奈何嗎?難道他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嗎?他是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呢?

  一生:不是,作為現實主義詩人,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

  師: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讀的時候,大家應該把這種豁達、坦蕩,那種氣魄讀出來。應該讀得昂揚一些。站在長江岸邊面對洶涌的波濤,目光遠望,音調略高。尤其“滾滾”二字應該讀出磅慮的氣勢。待到這里,已經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時應該高昂一些。

 。ㄈw讀)

  師:從畫面上,首聯和頷聯有何不同?

  一生:首聯是一個一個局部景的連綴,頷聯就是一個整體的大景。

  師:用電影鏡頭來比方一下。

  一生:首聯是一系列鏡頭的組合,頷聯就是江和樹的一個大場景。

  師;前者有鏡頭組接、切換,俯仰天地;后者是長鏡頭,大筆揮灑,一氣呵成。如果說前兩聯是寫景的話,那么后兩聯是什么?

  生:抒情。

  師:“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笔裁词恰白隹汀保渴欠窈同F在的“做客”相同?

  生: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

  師:是一般的那種客居他鄉嗎?比方說,有的同學也是在外求學,這也是客居他鄉呀,有什么不同嗎?

  生: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

  生: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

  師:是短時間的嗎?

  生:是長久的,不斷的!俺!弊隹。

  師: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什么叫登臺呢?能否根據過去學過的詩解釋一下?

 。ㄉw背王維詩《九月九回憶山東兄弟》)

  生: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

  師: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生:是獨自一人。

  師: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杜甫呢?

  生: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

  師:什么季節呢?

  生:悲涼的秋天。

  師: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幾層了?

  生:六層。

  師: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在什么年紀?

  生:“百年”,就是老年。

  師:拖著什么樣的身體?

  生:多病的身體。

  師:這樣又是幾層、幾倍的愁苦了。

  生:八層愁苦。

  師:所以我們讀的時候,要努力傳達出杜甫老人那種沉郁頓挫的深層次的內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體實在的體驗。如讀“萬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著家鄉,“萬”“悲”“常”都要重讀,如“萬”,開口要大,腔調要拖長,以描繪迢遙萬里之狀;讀“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涼!鞍倌甓嗖—毜桥_”,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獨,孤苦伶什,形單影只,無所依傍!鞍佟薄岸唷薄蔼殹倍家刈x,其中“獨”字要讀得特別痛苦。跟老師一塊讀。

  (生齊讀、單讀)

  師: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

  師:是從哪聯的哪句詩知道的?

  生:從“艱難苦恨繁霜鬢”一句知道的。

  師:這句詩怎么解釋?

  生: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

  師:苦,是什么意思?

  失:痛苦。

  師:這樣解釋大體上也講得過去。不過,老師還有一種解釋: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是極度的意思。咱們比較一下哪種解釋更好?

  生:老師的解釋更好。因為,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

  生: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

  師:是一種什么心情?憂愁還是憂憤?

  生:憂憤,心急如焚。

  師:對,就是心急如焚,這個詞用得好。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從句法角度還能講出些道理來嗎?比方,前后兩句是對偶的,句法的結構應該相同——

  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濁酒杯”,“新!迸c“濁酒杯”之間是動賓結構,是“剛剛停下濁酒杯”的意思。(師:也就是剛戒了酒)那么上句相應的詞“苦恨”與“繁霜鬢”也應該是動賓結構,是“極度痛恨兩鬢染霜”的意思。

  師:句法結構對應,相應的詞也兩兩相對。“新”與“苦”都是副詞。大家應該為這位同學的認真思考精神鼓掌。(生鼓掌)

  同學再認真想想,“艱難”僅僅指國家艱難嗎?

  一生:我覺得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 “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

  師:有道理,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我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嗎?

  生:“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師:杜甫《九日》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棗

  一生: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一生:而且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

  師:同學們,借酒才能澆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我們讀的時候,也應該把這種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悶表達出來。

  “艱難”要讀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別重,從牙縫間吐出這兩個字,“繁霜鬢”又要稍緩,但聲音不能低。當讀 “新停濁酒杯”時,要把欲罷不能的情緒表達出來。(師生共讀)。

  師:(深情地)同學們,這首詩大家已經背下來了。杜甫是我們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們每個人的精神先輩。讓我們在樂聲中背過這首詩,永遠銘記這首詩,這是杜甫老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

 。ㄕn在深情的朗讀聲中結束)

登 高 篇11

  目標定位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初步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沈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3.加強背誦指導。

  學習時數

  一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長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稱少陵野老, 世稱杜少陵, 出身于鞏縣(今河南),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遺,后棄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稱浣花草堂,一度任劍南節度參軍,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其作品顯示了唐由勝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代表作>、組詩“三吏”“三別”。

  2.寫作背景

  >這一首詩,向來傳為名作。前人對他的地位評價極高,楊倫稱之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胡應麟更把它喻為“古今七言律第一”。這首詩寫于大歷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沒來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覺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發了“青春作伴好還鄉”的念頭,但未能實現。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嚴武辭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況愈下,只好離開了經營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們,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呆了幾個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當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個年頭,可能還得四處漂泊。就在這三個年頭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難,身體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這首詩是在極度困苦的情況下寫成的。

  [美文欣賞]

  浣花溪畔落沙鷗

  有這么一位詩人,他有豪情萬丈,志在報國,他渴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他“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蒼天弄人,他一生數起數落,郁郁不得志,在友人庇護下,于蜀中浣花溪畔看盡群鷗翻飛。

  這就是你嗎?一代詩圣,壯志凌云的杜甫。

  你少年好學,漫游吳越,遍覽齊趙,過著“裘馬輕狂”的生活,真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已過而立,進京趕考,終因小人阻撓而功名難就。長安十年,困頓潦倒,三次獻賦,一片至誠。安史之亂,兵荒馬亂,仍未能消除熱情,只身一人,迢迢千里,奔赴靈武,只為能在新即位的肅宗之前一展才華。拜得左拾遺之職,是你的宿愿,也是你的執著,然而你為人耿直,重情重義,便是你遭人攻擊的一個致命弱點。當房管獲罪,被貶入獄時,你急疏肅宗,竭力相救,于是,你冒犯龍顏,你觸怒小人,直至被貶為華州司馬參軍,是你的宿命,你的無奈。

  遭遇的坎坷至此,便只能揮別朝廷,經秦入蜀,在蜀地找一片屬于自己無奈的天空。

  成都草堂中,你似乎找到人生的快樂。“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在浣花溪的潺潺流水中,你送走了五載春秋。你不再需要四處覓封侯,不再需要提防小人!袄掀蕻嫾垶槠寰,稚子敲針作釣鉤”,其樂融融,不亦樂乎?嚴武之死,將這恬淡寧靜生活終結。

  告別浣花溪,你開始新的漂泊。一葉孤舟,載著孤寂的你,別蜀出峽,漂泊于長江之上!凹毑菸L岸,危檣獨夜舟”。月夜,你一人站在船頭上,眺望遠方,你是否想起了浣花溪畔的日子,你是否記起了家人,你是否記起了嚴武君?回首往日,你還有雄心壯志,吟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嗎?在唐朝由興盛急遽走向衰敗的時代,你崇高的政治理想,偉大的才情抱負,終究還是被碰得頭破血流。你飽嘗現實社會的冷酷,悲嘆自己命運的多舛,真可謂“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是的,你一生就像沙鷗,四處游蕩,有家難回,骨肉分離,仕途坎坷,屢被貶黜。你沒有李白那樣灑脫,能“斗酒十千恣歡謔”;你也永遠不會豪邁的宣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因此,你只能沉郁,你只能壓抑,只能在儒家忠君思想的禁錮下,一面同情百姓的疾苦,又常常為帝王辯護,你的人生就是在這樣的痛苦矛盾中磨礪著。

  當你拖著病體獨自登上江邊的高處時,九九重陽,一派蕭條,“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大氣磅礴,更是悲涼沉郁。當你再逢李龜年時,江南風景依舊,但已是物事人非!罢墙虾蔑L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無盡滄桑無盡凄苦全在其中,

  一生的落魄潦倒,最后的孤單飄蕩,最終只能在江湘舟中默無聲息地終結。你走了,告別了人世間的冷酷辛酸,這對于你,是一種釋然嗎?

  學習步驟

  一、聽示范朗讀,初步感知詩歌誦讀的基本方法。

  1.理性的把握

  要想讀好一首詩或一篇文章,首先得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我們常說一句話,叫做“文如其人,言為心聲”,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你就把你自己當成作者,化身為其人,就當這首詩或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寫的。在讀這首詩時你就要真這樣想,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個老病孤獨的杜甫。我就站在長江邊上,衣衫襤樓,蓬頭垢面,登高望遠,懷想家鄉,思念親人,牽掛祖國,同時更凄涼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這一輩子。

  所以,讀好一首詩,理解——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謂理解,就是理性的把握。(板書:理性的把握)這應是誦讀好的一個前提。 

  2.感性的表現

  好的誦讀,能夠感染聽者,對深化詩歌的意蘊起到極大的作用。好的誦讀包括這幾個條件:形象而動情的語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讀者應力圖造成一種氛圍,用這來“沖擊”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書:形象的語言描述)

  其它還有語調、表情、動作、音樂等。

  如本詩,語調低沉、憂傷;朗誦到“潦倒新停濁酒杯”時,可以有一個端起杯來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的動作。

  諸多因素綜合到一塊,就形成了一種境界,文學上叫做“意境”。本詩的意境就是“凄楚,悲涼,悲傷,憂傷,痛苦,孤獨…”的。

  實際上,誦讀者的語言、語調、表情、動作,再加上音樂,這就是一種“暗示”,聽眾在不自覺中接受了這種“暗示”,不自覺中啟動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覺中調動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進入了誦讀者所設定的(實際是杜甫的語言所設定的)特定情境。這些都是感性,是感性的表現。(板書:感性的表現)

  這是一篇飽蘊情感的文學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現;要做到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現。

  我們就以這兩條為準則進入到這首詩中去。

  二、賞析文本

  1.鑒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傊@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鳥鳴山更幽”。它們有什么不同嗎?

  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閑自在的鳥。王維特別向往幽靜的大自然。鳥就是王維的化身。

  我們也要化身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風中,面對清渚、白沙、孤鳥,誦讀一下這兩句!帮L急”——要讀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齒間顫抖著讀出這兩個字;“天高”——調子要很高并帶拖腔,沖上去,描繪得很遼遠,但內心很孤單渺;“猿嘯哀”——要有欲哭的調子;……讀“鳥飛回”——要想,我杜甫孤獨漂泊,遠離家鄉,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

  語調、表情、動作都要配合上!疤旄摺薄鲆,清渚、沙白——要俯視,“鳥飛回”——要遠望,向著家鄉看。

  對老師的示范,既要聽,又要看。

  (師生共讀)

  2.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蛘叻催^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朗誦?你就是杜甫,面對蕭蕭落木,你應該是什么心情?讀這句你應該想什么?你心里的這兩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這么快、轉眼間就老了呢?(試讀,很沉郁)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讀的時候,大家應該把這種豁達、坦蕩,那種氣魄讀出來。應該讀得昂揚一些。站在長江岸邊面對洶涌的波濤,目光遠望,音調略高。尤其“滾滾”二字應該讀出磅礴的氣勢。待到這里,已經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時應該高昂一些。

 。ㄈw讀)

  小結:從畫面上,首聯和頷聯有著不同,首聯是一個一個局部景的連綴,頷聯就是一個整體的大景。用電影鏡頭來比方一下,首聯是一系列鏡頭的組合,頷聯就是江和樹的一個大場景。

  前者有鏡頭組接、切換,俯仰天地;后者是長鏡頭,大筆揮灑,一氣呵成。如果說前兩聯是寫景的話,那么后兩聯就是抒情。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常”做客。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么叫登臺呢(根據過去學過的詩解釋一下,生集體背王維詩《九月九回憶山東兄弟》)?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 

  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所以我們讀的時候,要努力傳達出杜甫老人那種沈郁頓挫的深層次的內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體實在的體驗。如讀“萬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著家鄉,“萬”“悲”“!倍家刈x,如“萬”,開口要大,腔調要拖長,以描繪迢遙萬里之狀;讀“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涼!鞍倌甓嗖—毜桥_”,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獨,孤苦伶什,形單影只,無所依傍。“百”“多”“獨”都要重讀,其中“獨”字要讀得特別痛苦。

  (生齊讀、單讀)

  4.賞析尾聯------“艱難苦困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啵鞘裁匆馑?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啵菢O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從句法角度還能講出些道理來。比方,前后兩句是對偶的,句法的結構應該相同。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濁酒杯”,“新!迸c“濁酒杯”之間是動賓結構,是“剛剛停下濁酒杯”的意思(也就是剛戒了酒)。那么上句相應的詞“苦恨”與“繁霜鬢”也應該是動賓結構,是“極度痛恨兩鬢染霜”的意思。

  句法結構對應,相應的詞也兩兩相對!靶隆迸c“苦”都是副詞。 

  “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九日》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我們讀的時候,也應該把這種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悶表達出來。

  “艱難”要讀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別重,從牙縫間吐出這兩個字,“繁霜鬢”又要稍緩,但聲音不能低。當讀 “新停濁酒杯”時,要把欲罷不能的情緒表達出來。

 。◣熒沧x)

  5.結束賞析

  同學們,這首詩大家已經背下來了。杜甫是我們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們每個人的精神先輩。讓我們在樂聲中背過這首詩,永遠銘記這首詩,這是杜甫老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

 。ㄕn在深情的朗讀聲中結束)

  三、作業 布置

  1.背誦全詩

  2.譯成白話詩

  翻譯時要發揮想象,補充形象,再創意境,充分創造本詩“凄楚,悲涼,悲傷,憂傷,痛苦,孤獨”的基調氛圍。

  板書設計 

  誦讀要領:

  理性的把握:了解詩的作者

  理解詩的內涵            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走進詩人內心

  感性的表現:語言、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情感蘊藏:

  首聯        哀婉

  孤獨

  頷聯        沉郁

  高昂

  頸聯        愁苦

  沉痛

  尾聯        憂憤

  無奈

  2003/10/

登 高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

  2、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過程與方法:

  3.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步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教學重點】

  品讀詩歌的語言,分析詩中的形象特征,體味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大家要認真思考,聽出這個故事渲染的是怎樣一種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簡明、連貫的語言記錄下來。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重陽節前后,在夔州,長江邊上,秋風凜烈地吹著,吹得萬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急劇地翻滾,孤鳥在空中久久地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有一位老人,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步履瞞珊,躍跌撞撞地朝山上走來,他疾病纏身,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聾”了。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墒,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寫下了一首“七律之冠”:

  (師深情地朗讀)

  風急天高猿嘯哀,緒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二、通過鑒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來指導誦讀、背誦。

  ——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

  律詩,從格律上說,只要求頷聯、頸聯對仗。經過仔細玩味,該詩則“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比姲司浣詫Γ@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因此,同學們在誦讀或背誦時應注意體會這一點。

  三、詩文賞析:

  1、譯詩

  風猛天高猿叫聲悲哀,島清沙白鳥飛翔徘徊。

  無邊的秋葉刷刷落下,沒頭的長江滾滾奔來。

  萬里漂泊悲傷居他鄉,年老多病一人登高臺。

  國衰國破可恨白發增。窮困潦倒濁酒也停買。

  2、首聯和頷聯寫了幾種景物,分別有什么特點?

  答:風、天、猿、渚、沙、鳥、落木(指紛紛飄落的干枯的樹葉)和長江。

  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和長江滾滾。

  3、我們把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接下來我們看看詩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過秋景體現出來的。來吧,點擊字體就有分析!

  答:急風,是說風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風,這樣的風更冷。急風凜冽,不僅吹在詩人身上,更是吹在詩人的心里。

  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猿的啼叫是哀傷的。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境的冷清和凄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凄涼。

  回鳥,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到處盤旋,形單影只。落木即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意味著生命的終結。看到落葉詩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內心無限凄涼。

  滾滾長江東逝水,東逝的流水會讓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4、詩人的“悲”除了體現在首聯、頷聯描寫的秋景上之外,還體現在哪里?

  答:還集中體現在頸聯和尾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長年漂泊他鄉,壯志難酬,處境艱難。“萬里”寫出流浪之遠,“!睂懗隽骼藭r間之長。

  補充:安史之亂時,李白從48歲開始流浪,一直到58歲去世,11年來安無定所。

  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年老了又身纏重病。詩人孤身一人去登臺,倍感凄涼。

  補充:詩人這個時候已患肺結核、瘧疾和風濕病,一只手不能動彈,處境堪憂。

  5、如何理解尾聯中的“艱難”一詞?

  答:“艱難”兼指國家命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動亂(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補充: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

  6、“潦倒新停濁酒杯”一句是怎么體現詩人內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終沒有遂愿,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7、總結:

  這首詩以“悲”字為核心,貫穿全詩。詩人由內心傷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由觸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于“悲”而終于“悲”,悲景起筆,悲情落筆。真是怎一個“悲”字了得啊!

  四、檢測:

  1、古人詩歌中寫到“高猿長嘯”,大都抒發文人的悲傷,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如: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酈道元《水經注》。

  2、毛澤東筆下也有一只鳥: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請同學們想一想,毛澤東筆下的鳥與詩人筆下的有什么不同?

  答:這是一只展翅高飛、壯志凌云的鳥(鷹擊長空);而杜甫筆下的鳥是一只無家可歸、低沉徘徊、孤獨哀傷的鳥(回鳥徘徊)。

  3、請同學以尾聯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尾聯艱難對潦倒,形容詞相對,苦恨對新停,偏正式動詞相對,繁對濁,又是單音節形容詞相對,霜鬢對酒杯,偏正式名詞相對?梢,尾聯也對仗工整。加之頷聯、頸聯本身要求對仗,所以,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這也是該詩被譽為“七律之冠”的原因之一。

  4、填空: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他的詩歌被譽為(“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別”等。

登 高 篇13

  ◆教學目的

  1、了解近體詩的有關知識。

  2、培養學生在誦讀吟味中體會詩歌意蘊的特點。

  3、學習詩人精妙的構思,理解詩人創作的獨特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詩人創作的獨特風格。

  2、難點:培養鑒賞能力。

  ◆教學方法

  1、賞讀結合,揣摩詩歌的意蘊、風格及寫作技巧。

  2、誦讀—討論—質疑—答難—領悟。

  ◆媒體設計

  擬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準備與詩歌內容相近的風景圖片及相關的詩詞、資料,達到形象、直觀的效果,并擴大課堂的容量。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一言以蔽之,思無邪”的《詩三百》到堪稱百世之師的《離騷》為代表的楚辭,從剛健清新的漢魏樂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國古典詩歌發展到唐代可以說是一個頂峰,出現了李白、杜甫、王維等一批大師,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創作方法兩河并流。今天我們選讀三首唐詩。

  二、解題

  我國的古典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今天我們學習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別是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越中覽古》是絕句。

  三、研習課文

  1、理清文意,整體把握

 、賹W生朗讀課文,結合文下注解與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

  ②背誦全詩,理清文意,整體感知。

  2、具體研習

 、賹W習《山居秋暝》。

  A、“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痹娭忻鞔_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

  明確: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又由于這里人跡罕至,“峽里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翱丈健眱勺贮c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B、最后一句中“王孫”指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王孫”意,文下注釋中已經明確,學生可據此回答。詩人著力描繪的詩情畫意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蓮正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其中人的無憂無慮的生活,正反映了詩人想過安靜淳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側面反襯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面對這個稱心的世外桃源,詩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歸隱了。

  ②學習《越中覽古》。

  A、試回想以前學習的絕句,本詩在結構上與以前學過的絕句,有何不同?誦讀時應注意些什么?

  明確:一般的絕句,一、二句為一組,或寫景或敘事,三、四句為一組,或議論或抒情,用現代漢語的方式去劃分層次的話,一般是一、二句為一層,三、四句為一層,而這首詩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 到反面,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誦讀時,本詩二、三句間的停頓宜短一結。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讀,其后應作一頓,然后徐徐吐出“鷓鴣飛”三字,以示其中含無限感慨之意。讀完這句后應當繼續沉浸在詩的境界里一小會兒,再作結束表示。

  B、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于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試述作者選取的兩個鏡頭。

  明確:李白選取的不是斗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朝的兩個鏡頭。

  鏡頭一:戰士凱旋,大家都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士得勝歸來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出來。

  鏡頭二:越王回宮,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樣的美人,就站在了宮殿,擁簇著他,侍候著他。都城中到處都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

 、蹖W習《登高》

  A、請同學們反復誦讀,注意語速的緩急、語音的輕重及句子的停頓,并體會整首詩的意境。

  明確:首聯寫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點,讀時節奏感要強,注意表現整個畫面的氣氛。頷聯寫遠望所見,要讀得氣勢開闊,有包容宇宙之意,“無邊落木”“不盡長江”二語要一氣讀出,“木”“江”二字要適當延長,有余韻。頸聯上句寫長年飄泊之苦,“悲”“!倍忠刈x;下句寫老病孤愁,“病”“獨”二字要重讀,以加重悲苦情緒。這一聯形象地概括了詩人后半生的生活狀況,由沉吟往事說到今日登高之舉,基調是沉重的,宜緩緩讀出。尾聯“艱難苦恨”一語緊承上聯,而后以白發增多、酒杯新停輕輕結住全詩,含無限凄涼意于言外,應讀得更加緩慢、沉重,讓聽者仔細體味詩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態。

  B、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整體感知了三首詩的內容,初步理解了三首詩的意境,這是鑒賞詩歌的第一步。

  四、布置作業 

  1、借助練習一的誦讀提示,熟練背誦三首詩。

  2、思考討論練習二中的第1題及練習三。

  3、找李白的另一首懷古詩《蘇臺覽古》細細品讀,與《越中覽古》作一比較。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及背誦情況

  二、欣賞品味

  1、《山居秋暝》

  王維詩中有畫,試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兩句為例,說說他畫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2、《越中覽古》

  試析對比手法在詩中的作用。

  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戰士們個個脫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另一幅是宮女們個個打扮成花一般的美人兒,在宮殿里恣情歡樂。這表明越王勾踐已經把昔日的屈辱和苦難忘得一干二凈,而完全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之中。這樣做的結果必然使勝利化為烏有——“只今惟有鷓鴣飛”,就是證明。如此強烈的對比是很能發人深思的。

  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得也就愈有力。

  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前三句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3、《登高》

  重點討論情景交融的特點。(略)

  三、課堂訓練

  簡析李白的另一首懷古詩《蘇臺覽古》,分析兩者,比較手法運用的異同。

  此兩詩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今日之荒涼抹殺之,轉出主題。蘇臺一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顯出昔盛今衰之感,所以其表現手段又各自不同,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四、課堂總結

  我們學習的這幾首詩,千百年來,傳誦不絕。對這些文學珍品,課后只要反復細讀,還會吸收更多的藝術營養。涵詠于其優美的文句之中,還會有新的感受。

  五、布置作業 

  試寫一首絕句,題目自擬,可以不管平仄,但讀來要有一點詩意。

  《蜀相》《石頭城》《錦瑟》《書憤》《臨安春雨初霽》

  ◆自讀導言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五首詩。

  2、品味詩歌意境,從而領會詩歌美質。

  3、學習各詩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了解詩人的不同藝術風格。

  ◆自讀程序

  1、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

  2、理解內容,賞析意境。

  詩詞之美多美在意境的塑造。所以詩詞賞析重在其意境的塑造。自讀時在初步了解詩文內容的基礎上去品味意境。

  3、背誦。

  ◆自讀點撥

  1、背景說明

  《蜀相》大約寫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寫的。

  《石頭城》寫于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由和州刺史罷歸洛陽,路過金陵,漫游這六朝舊都,目睹金陵殘破,聯想到敬宗沉溺于聲色游樂,寫了《金陵五題》,此為第一首。

  《書憤》《臨安春雨初霽》兩首詩為陸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寫,此時他已是61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在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了5年,直到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為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這兩首七律即寫于此時。

  2、總體內容把握

  《蜀相》——以問引起,先寫詩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況,他一邊走,一邊問路,終于看到了一片蒼松翠柏,有人告訴他武侯祠就在那里,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著頷聯寫入祠后所見,包含著詩人的感嘆,意思是: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為誰而綠呢?隔葉的黃鸝叫得那么動聽,可有誰聽呢?時間已過去了500年,像諸葛亮那樣的人再也沒有出現過,由此自然轉到諸葛亮的才智功業上。頸聯上句看起來是說劉備,其實是從側面烘托諸葛亮的才智和抱負,下句則是諸葛亮一生功業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諸葛亮并沒有完成他的事業,這就不能不使人為他慨嘆了。至此,詩人水到渠成地將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嘆惋之情跟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熔鑄成為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石頭城》—— 一開始,就置讀者于蒼莽悲憤的氛圍之中。圍繞著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圍繞著它,潮水拍打著城郭,仿佛也看到它的荒涼,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帶著寒心的嘆息默默退去。山川依然,石頭城的舊日繁華已空無所有。對著這冷落荒涼的景象,詩人不禁要問:為何一點痕跡不曾留下?沒有人回答他的問題,只見那當年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明月,如今仍舊多情地從城垛(“女墻”)后面升起,照見這久已殘破的都城。

  《錦瑟》——錦瑟本來就有那么多弦,這并無“不是”或“過錯”,詩人卻開始硬來埋怨它: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這么多弦?聆錦瑟之繁弦,思年華之往事;音繁而緒亂,悵惘以難言。佳人錦瑟,一工繁弦,驚醒了詩人的夢境,不復成寐,無限悲感,難言冤憤,如聞杜鵑之凄音,送春歸去。此時,皎月落于滄海之間,明珠浴于淚波之界。月、珠、淚在詩人筆下,已然形成一個難以分辨的妙境。藍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氣冉冉升騰(古人認為事物都有一種一般目力所不能見的光氣)。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即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惘然了。

  《書憤》——前四句是回顧往事,首聯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時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遙望著北方被金人占領的中原地帶,胸中的憤恨郁積如山。接著將恢復之志具體化,瓜洲渡江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但“塞上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壯志未酬,鬢發先斑!冻鰩煴怼访麄饔谑,千百年來又有誰能與諸葛亮相比!尾聯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自己也會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報國之志至死不移。

  《臨安春雨初霽》—— 一開始即用一個獨具匠心的比喻,感嘆世態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紗。是誰讓“我”到京城來做官的呢?流露出不得已來京的意思。只身住在小樓之上,徹夜聽著春雨的淅瀝。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傳來叫賣杏花的聲音,告訴人們春已深了。來到京城,詩人不去結交權貴,卻獨自呆在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時光,閑居無聊,志不得伸,于是詩人自我解嘲:“我”不會受到京城壞風氣的影響,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3、重、難點分析

  《蜀相》一詩題作《蜀相》而不說“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但詩又分明自祠寫起,前四句寫武侯祠,為什么呢?這正是難點所在。這是因為詩人主旨是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同時惋惜他的壯志未酬,而頌諸葛亮,又是由寫武侯祠引入的。

  《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首句前二字為題,看似詠物,實乃一篇借錦瑟以隱題的詠懷之作。

  陸游是一個杰出的愛國詩人,詩中洋溢著崇高的愛國精神。《臨安春雨初霽》中不乏詼諧意味,這種詼諧其實是以輕松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憂憤。

  ◆自讀思考

  1、寫景總會滲入作者的主觀感受,試分析《蜀相》詩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句,并說出跟意境關系最為密切的兩個字。

  2、分析《錦瑟》第二聯所用典故。

  3、體會陸游兩詩的不同風格。

  參考答案:1、這一關是寫入祠后所見,意思是: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 ,可它為誰而綠呢?隔葉的黃鸝叫得那么動聽,可有誰聽呢?從“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涼、冷落氣氛,含有感傷的意味。跟意境關系最為密切的兩個字是“自”“空”。

  2、上句用《莊子》的一則寓言典故,說的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栩栩然而飛,覺得自己真是蝴蝶了;不久夢醒,又覺得自己還是莊周。這里以莊周夢蝶的典故表現人生的迷惘和社會的虛幻。下句用了“望帝啼鵑”的典故,傳說周朝末年蜀地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讓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這句化用典故,表明作者的傷時之感、身世之痛,都只有通過哀思纏綿的詩歌抒寫出來。

  3、見“重、難點分析”。

登 高 篇14

  一、自讀,借助注釋和方法理解,然后檢查基本效果。

  1、通過標題,可以發現哪些信息?

  [時、地、事,另登高這一意象一般可能的“情”,末點特易忽略]

  2、“涵、酩酊”的音、義。

  3、登高這一意象的情蘊,可以從哪些字眼找到證據?(攜壺、難逢、酩酊、恨、只如此)

  4、文章主要的感情是什么?找些字來印證。

  5、“恨落暉”和名句“夕陽無限好,            ”表達的情感很相似;后來朱自清先生反其意義而用之,改為“                                ,            ”。

  二、整體賞析

  這首詩是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時的作品。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敝仃柤压潱娙撕团笥褞е,登上池州城東南的齊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縹青色,這就是所謂翠微。詩人不是遠眺,而是俯瞰,碧波之中,浸潤著初飛來的大雁的身影和齊山的倒影。優美的景色盡收眼底。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懷抱里,用“翠微”這樣美好的詞來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對于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這種節日登臨的愉悅,給詩人素來抑郁不舒的情懷,注入了一股興奮劑。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彼鎸χ锾斓纳焦馑,臉上浮起了笑容,興致勃勃地折下滿把的菊花,覺得應該插個滿頭歸去,才不辜負這一場登高。詩人意識到,塵世間象這樣開口一笑,實在難得,在這種心境支配下,他象是勸客,又象是勸自己:“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斟起酒來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來酬答這良辰佳節,無須在節日登臨時為夕陽西下、為人生遲暮而感慨、怨恨。詩人似乎想用偶然的開心一笑,用節日的醉酒,來掩蓋和消釋長期積在內心中的郁悶,但郁悶仍然存在著,塵世終歸是難得一笑,落暉畢竟就在眼前。“不用登臨恨落暉”,消沉中含有執著。既是自勉自勵,自我解嘲,也是壯志不得施展的憤激之詞。

  詩人好像更進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只如此”三字妙絕:醉也如此,不醉也如此,怨也只如此,不怨也如此。詩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齊山,聯想到齊景公的牛山墜淚,認為

  “登臨恨落暉”感受到的那種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盡皆如此的。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齊景公那樣獨自傷感流淚呢?

  作者這次登高,表面上心緒坦蕩,對自己懷才不遇似乎有點超然物外。其實內心并不超然。此詩八句,一開始面對秋景,興致勃勃,接著感嘆人生愁多樂少,繼而惜乎光陰易逝,曠達中寓自勉,最后兩句委婉抒發內心不平和感慨。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將“抑郁之思以曠達出之”,從詩中的確可以看出情懷的郁結,但詩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曠達的話,來表現他的苦悶,而是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郁和欣喜兩種情緒。詩人主觀上未嘗不想用節日登高的快慰來排遣抑郁。篇中“須插”、“但將”、“不用”以及“何必”等詞語的運用,都可以清楚地讓人感受到詩人情感上的掙扎。至于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從抑郁中掙扎出來,那是另一回事。

  詩人的愁悶何以那樣深、那樣難以驅遣呢?除了因為杜牧自己懷有很高的抱負而在晚唐的政治環境中難以得到施展外,還與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詩中所稱的“客”有關。這位“客”不是別人,正是詩人張祜,他比杜牧年長,而且詩名早著。穆宗時令狐楚賞識他的詩才,曾上表推薦,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見用。這次張祜從江蘇丹陽特地趕來拜望杜牧。杜牧對他的被遺棄是同情的,為之憤憤不平。因此詩中的抑郁,實際上包含了兩個人懷才不遇、同病相憐之感。這才是詩人無論怎樣力求曠達,而精神始終不佳的深刻原因。

  詩人的曠達,在語言情調上表現為爽利豪宕;詩人的抑郁,表現為“塵世難逢開口笑”、“不用登臨恨落暉”、“牛山何必獨沾衣”的凄惻低回,愁情拂去又來,愈排遣愈無能為力。這兩方面的結合,使詩顯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惻。

登 高 篇15

  韓軍

  師:同學們愿意聽電影故事嗎? 

  生:愿意! 

  師:不過,這不是一個歡樂的故事,而是一個凄楚悲涼的故事。聽著,心情會很沉重。 

  我還給大家提個要求。因為是電影故事,請大家邊聽邊在腦海中把這個故事幻化成電影畫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電影攝影師”,一定能夠把畫面在大腦中構想得場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夠切實地身臨其境。能做到嗎? 

  生:能!

  師:我開始講述。(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墒沁@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放音樂《二泉映月》,老師在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登高》全詩。課堂中氣氛凝重,有些學生流下淚來) 

  師:這個老人是難呀? 

  生:是杜甫。 

  一生:老師,請您再朗誦一遍吧。ㄋt著臉,噙著眼淚。全體學生都應聲附和) 

  師:老師朗誦得好嗎?還沒聽夠呀。 

  生:好,還想再聽! 

  (師再朗誦,學生跟讀) 

  師:大家讀得相當棒!我猜一定比平時讀得好。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一生:老師,你很動情。你感染了我們大家,我們被不知不覺感動了。 

  師:那么,老師為什么很動情?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這首詩。 

  師:了解還是理解?

  生:理解。 

  師:對,要想讀好,首先得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我們常說一句話,叫做“文如——” 

  生:文如其人。 

  師:“言為——” 

  生:言為心聲。 

  師:我有這樣一個觀點,不知對不對?即,要想讀好一首詩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當成作者,化身為其人,就當這首詩或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寫的。老師在讀這首詩時就真是這樣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個老病孤獨的杜甫。我就站在長江邊上,衣衫襤樓,蓬頭垢面,登高望遠,懷想家鄉,思念親人,牽掛祖國,同時更凄涼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這一輩子。 

  所以,讀好一首詩,理解——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謂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書:理性地把握)這應是誦讀好的一個前提。 

  可是,同學們,你們想過沒有,你們并沒有跟我一樣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這首詩呀,你們為什么也讀得這么好呢? 

 。ㄕn堂中一時沉寂。學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我們被你開頭的描述感動了。

  一生:你開頭的描述,非常凄涼,再加上我們一想像,挺難受的,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一生:我們不知不覺就進入到一種意境中去了。 

  師:對,老師形象而動情的語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老師力圖造成一種氛圍,用這來“沖擊”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書:形象的語言描述) 僅靠語言嗎?還有沒有其他因素? 

  一生:還有老師的語調、表情。 

  一生:再加上動作。 

  師:語調、表情怎么樣?動作又怎么樣? 

  生:語調低沉、憂傷。 

  生:朗誦到“潦倒新停濁酒杯”時,你有一個動作,你端起杯來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師:對,語言,語調,表情,動作,(板書:語言 語調 表情 動作)這都是非常關鍵的。 

  一生:還有,音樂的烘托。 

  師:對,還有音樂的烘托,這也是很重要的。(板書:音樂)諸多因素綜合到一塊,就形成了一種境界,文學上叫做—— 

  生:意境。 

  師:什么“意境”呢? 

  生:凄楚,悲涼,悲傷,憂傷,痛苦,孤獨…… 

  師:實際上,老師的語言、語調、表情、動作,再加上音樂,這就是一種“暗示”,同學們在不自覺中接受了這種“暗示”,不自覺中啟動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覺中調動了自我的想像,因而也就進入了老師所設定的(實際是杜甫的語言所設定的)特定情境。(板書:不自覺)所有這些語言、語調、表情、動作、音樂,都可以叫什么呢?這些都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 

  生:感性的。 

  師:感性的表現。(板書:感性的表現) 

  這是一篇飽蘊情感的文學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現;要做到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擔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現。我們就以這兩條為準則進入到這首詩中去。 

  師: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 

  生:六種。風、天、猿、渚、沙、鳥。 

  師:各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生:風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別用“嘯哀”“清”“白”“飛回”。  師:十四字寫六種景,什么特點? 

  生:凝練。 

  師:急風、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飛鳥,各給人什么感覺?設身處地想想。

  一生: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 

  師:身體的,還是心靈的? 

  生: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生:心寒。 

  生: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生;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師:“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飛鳥,你們想像一下,應該是一種什么處境的鳥? 

  一生:我想,應該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 

  一生:我覺得,這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 

  師:同學們敢于展開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傊,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 

  生:不是,這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 

  師:我們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歡樂的呢?而且大家為什么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一生:因為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像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師:詩人毛澤東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鷹擊長空”;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雞鳴山更幽”。它們有什么不同嗎? 

  一生:毛澤東筆下的鳥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鳥。 

  一生: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閑自在的鳥。 

  師:為什么? 

  一生:因為毛澤東當時正處在立志改造中國的青年時期。 

  一生:王維特別向往幽靜的大自然。 

  師:如此說來,那鷹與鳥就是毛澤東和王維的化身了? 

  一生:我認為是這樣。 

  師:就讓我們化身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風中,面對清渚、白沙、孤鳥,誦讀一下這兩句!帮L急”——要讀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齒間顫抖著讀出這兩個字;“天高”——調子要很高并帶拖腔,沖上去,描繪得很遼遠,但內心很孤單渺;“猿嘯哀”——要有欲哭的調子;……讀“鳥飛回”——要想,我杜甫孤獨漂泊,遠離家鄉,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 

  語調、表情、動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視,清渚、沙白——要俯視,“鳥飛回”——要遠望,向著家鄉看。 

  對老師的示范,既要聽,又要看。 

  (師生共讀) 

  師:頜聯,寫了幾種景物? 

  生:只有兩種,落木、長江。 

  師:由落水,我們想到什么?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 

  師:生命怎么樣?長久還是短暫?

  生:生命短暫。 

  師: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生:應該是時間的無窮。 

  生: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師:能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嗎?

  一生:我覺得似乎是互相對比著寫的。 

  師:是對比,有沒有襯托呢?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

  師:或者反過來說——

  一生: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 

  師:“人的生命”,指的是人類的生命,還是個人的生命? 

  一生:是個人生命。歷史和時間越悠久,個人生命就越顯得短暫。 

  師:總結得很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那么,這兩句應該怎樣朗誦?你就是杜甫,面對蕭蕭落木,你應該是什么心情?讀這句你應該想什么?你心里的潛臺詞是什么? 

  一生: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這么快、轉眼間就老了呢?(生試讀,很沉郁。全體學生為之鼓掌) 

  師: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怎么樣? 

  一生:有些無可奈何。 

  師:有一些。還有呢? 

  一生:老師,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覺得這句更多是……是一種氣勢。 

  師:什么氣勢? 

  一生:一種很宏大的氣勢。 

  師:對的,有無可奈何。但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僅僅是無可奈何嗎?難道他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嗎?他是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呢? 

  一生:不是,作為現實主義詩人,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 

  師: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讀的時候,大家應該把這種豁達、坦蕩,那種氣魄讀出來。應該讀得昂揚一些。站在長江岸邊面對洶涌的波濤,目光遠望,音調略高。尤其“滾滾”二字應該讀出磅慮的氣勢。待到這里,已經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時應該高昂一些。 

  (全體讀)

  師:從畫面上,首聯和頷聯有何不同? 

  一生:首聯是一個一個局部景的連綴,頷聯就是一個整體的大景。 

  師:用電影鏡頭來比方一下。

  一生:首聯是一系列鏡頭的組合,頷聯就是江和樹的一個大場景。

  師;前者有鏡頭組接、切換,俯仰天地;后者是長鏡頭,大筆揮灑,一氣呵成。如果說前兩聯是寫景的話,那么后兩聯是什么? 

  生:抒情。

  師:“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笔裁词恰白隹汀保渴欠窈同F在的“做客”相同? 

  生: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 

  師:是一般的那種客居他鄉嗎?比方說,有的同學也是在外求學,這也是客居他鄉呀,有什么不同嗎? 

  生: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 

  生: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 

  師:是短時間的嗎? 

  生:是長久的,不斷的!俺!弊隹汀 

  師: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什么叫登臺呢?能否根據過去學過的詩解釋一下? 

  (生集體背王維詩《九月九回憶山東兄弟》) 

  生: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 

  師: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生:是獨自一人。 

  師: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杜甫呢? 

  生: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 

  師:什么季節呢?

  生:悲涼的秋天。 

  師: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幾層了? 

  生:六層。 

  師: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在什么年紀? 

  生:“百年”,就是老年。 

  師:拖著什么樣的身體? 

  生:多病的身體。 

  師:這樣又是幾層、幾倍的愁苦了。 

  生:八層愁苦。 

  師:所以我們讀的時候,要努力傳達出杜甫老人那種沉郁頓挫的深層次的內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體實在的體驗。如讀“萬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著家鄉,“萬”“悲”“常”都要重讀,如“萬”,開口要大,腔調要拖長,以描繪迢遙萬里之狀;讀“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涼!鞍倌甓嗖—毜桥_”,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獨,孤苦伶什,形單影只,無所依傍!鞍佟薄岸唷薄蔼殹倍家刈x,其中“獨”字要讀得特別痛苦。跟老師一塊讀。 

 。ㄉR讀、單讀) 

  師: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 

  師:是從哪聯的哪句詩知道的? 

  生:從“艱難苦恨繁霜鬢”一句知道的。

  師:這句詩怎么解釋? 

  生: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 

  師:苦,是什么意思? 

  失:痛苦。 

  師:這樣解釋大體上也講得過去。不過,老師還有一種解釋: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啵菢O度的意思。咱們比較一下哪種解釋更好? 

  生:老師的解釋更好。因為,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 

  生: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 

  師:是一種什么心情?憂愁還是憂憤? 

  生:憂憤,心急如焚。 

  師:對,就是心急如焚,這個詞用得好。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從句法角度還能講出些道理來嗎?比方,前后兩句是對偶的,句法的結構應該相同——

  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濁酒杯”,“新停”與“濁酒杯”之間是動賓結構,是“剛剛停下濁酒杯”的意思。(師:也就是剛戒了酒)那么上句相應的詞“苦恨”與“繁霜鬢”也應該是動賓結構,是“極度痛恨兩鬢染霜”的意思。

  師:句法結構對應,相應的詞也兩兩相對!靶隆迸c“苦”都是副詞。大家應該為這位同學的認真思考精神鼓掌。(生鼓掌) 

  同學再認真想想,“艱難”僅僅指國家艱難嗎? 

  一生:我覺得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 “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 

  師:有道理,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我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嗎? 

  生:“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師:杜甫《九日》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棗 

  一生: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一生:而且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 

  師:同學們,借酒才能澆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我們讀的時候,也應該把這種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悶表達出來。 

  “艱難”要讀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別重,從牙縫間吐出這兩個字,“繁霜鬢”又要稍緩,但聲音不能低。當讀 “新停濁酒杯”時,要把欲罷不能的情緒表達出來。(師生共讀)。 

  師:(深情地)同學們,這首詩大家已經背下來了。杜甫是我們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們每個人的精神先輩。讓我們在樂聲中背過這首詩,永遠銘記這首詩,這是杜甫老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 

 。ㄕn在深情的朗讀聲中結束) 

 。ㄗ髡邌挝唬罕本┣迦A大學附中100084)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2001/7

  摘自《學語文》2001年第三期

登 高(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登高(教師中心稿)

    海鷗教學目標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2.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沈的苦痛與憂思。學習設想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 《登高》

    第二課時教學內容講解,自學其余近體詩教學內容和步驟一、課前故事引入(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

  • 《登高》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沈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 《登高》優秀教案(通用14篇)

    杜甫《登高》教案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困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一、教學目的和要求1、學習對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 《登高》教案設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學習設想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 《登高》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整體把握詩歌,體會詩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2.誦讀并改寫詩歌,學習杜詩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教學重點、難點1.賞析首聯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涼的基調。...

  • 《登高》教案(精選14篇)

    知識目標學習《登高》了解詠懷詩情景交融的特點。學習《蜀相》了解詠史詩借古傷今的特點。能力目標通過參照對比,學會鑒賞作品,進而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 《登高》閱讀答案(精選15篇)

    杜甫仰望無邊無際、蕭蕭而下的樹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小編整理了《登高》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 《登高》教學實錄——探究與對話相結合的嘗試(通用15篇)

    【教學課的緣起】:在與學生一起討論寫秋的古代詩句時,學生舉了好多有關秋的詩詞名句。從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到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特別有同學提到了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

  • 第三冊《登高》(精選16篇)

    目標定位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初步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沈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

  • 登高·教案(通用14篇)

    杜甫《登高》教案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困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一、教學目的和要求1、學習對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 《登高》說課稿(精選9篇)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的詩感時傷世,他的詩沉郁頓挫,他的詩會使我們的靈魂更有深度、廣度。他就是被尊稱為“詩圣”的唐朝大詩人杜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就是杜甫的《登高》。...

  • 《登高》《蜀相》說課稿(精選8篇)

    下面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近體詩六首》《登高》《蜀相》說課稿,歡迎大家閱讀!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近體詩六首》一課中杜甫的兩首詩《登高》《蜀相》。...

  • 登高教案(精選14篇)

    (一)教學目標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詩的寫作背景;2、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3、掌握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1)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2)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鑒賞技巧;(二)教學重點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

  • 《登高》 jjcsz(通用14篇)

    目標定位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2.初步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4.感受詩人深沈的苦痛與憂思。學習設想1.朗讀吟誦。...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操操操com | 欧美亚洲在线视频 | 女人被添全过程a片免费视频 | 免费观看电视在线高清视频大全 | 精品久久www|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JIZZJIZZJIZZ中国丰满熟妇 | 久久久99999 久久99精品网久久 欧美色资源 | 日本在线视频中文有码 | 1000部夫妻午夜免费 | 国产破苞第一次 | 一级黄片毛片免费 | 久久欧美国产伦子伦精品 | 欧美香蕉爽爽人人爽 | av永久免费大全网站 | 超碰在线视97 | 太久视频在线观看 | ofozy99国产 | 天天干天天搞天天射 | 日本免费一级高清婬日本片 | 亚洲AV永久无码3D动漫在线观看 | 日日cao| 日本精品99一区二区不卡 | 康熙微服第二部免费版第24集 | 午夜免费视频 | 亚洲第一视频 | 国产在线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成人国产va精品日本一级 | 99久E在线精品视频在线 | 成熟女人色惰片免费视频 | 久久人人槡人妻人人玩夜色AV | 一起操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 日韩中文字幕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在线 |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2023 | 一级黄片毛片免费 |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aV不卡 | 日本成a人片在线播放 | 亚洲免费一级片 | 亚洲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