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⒈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詩的寫作背景;⒉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過程與方法 ⒈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⒉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鑒賞技巧;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教學
重點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品味鑒賞詩歌語言,了解此詩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教學
難點 在朗讀背誦中,感受詩人悲涼的內心世界,領略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教 學 設 想 教材分析 《登高》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唐詩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最后一首詩。《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登高》是一首達到了主觀情感和客觀物象高度統一的一首七言律詩。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這兩個最富于想象力和聯想力的形象中,詩歌飽含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個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學本課時,要引導學生在了解詩人身世遭際和寫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語言,感知意象,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飽含深情地朗讀課文。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對詩的了解還比較膚淺,往往只滿足于背誦、記憶,并不專注于詩歌本身的意象、意境與情感,因此,要加強對學生古詩詞誦讀的訓練,讓他們學會品味詩歌的意境,進而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使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從而引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培養其潛心涵泳的鑒賞習慣。
教法設計 這課的教學,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⒈吟誦法。根據詩詩歌講究韻律節奏,通過反復的聲情并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同時通過反復吟誦,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的情境。
⒉講析法和點撥法。具體到詩歌《登高》的鑒賞中,由于學生接觸文本的時間有限,知識積淀和人生經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我做的課件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信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就很必要了。
⒊討論法。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們心靈的琴弦響起來。”語文課應成為他們發表個人見解的舞臺。只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參與討論,平等對話,才有助于培養和激發閱讀的興趣和靈感,才有利于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學法指導 本課,學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⒈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歌貴在吟誦,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國著名學者皮爾斯曾經說過后現代時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體會和領悟詩歌的音樂美。針對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可進行默讀,發揮自己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