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元宵節(jié)班會教案(精選3篇)
小學元宵節(jié)班會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通過資料交流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由來、風俗,通過賞花燈、猜燈謎,讓學生體驗、熟悉我國傳統(tǒng)的元宵節(jié)活動的熱鬧氛圍,親身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2、在元宵節(jié)活動中能表現(xiàn)出探究的意識,發(fā)現(xiàn)元宵節(jié)活動的新鮮事,有趣事;學習收集與元宵節(jié)活動相關的資料,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wǎng)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解釋“元宵”的含義
1、同學們,你們知道星期天是什么日子嗎?
2、有誰知道“元宵”一詞的含義呢?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
二、了解元宵節(jié)的由來
那么元宵節(jié)是怎么來的呢?
學生交流。
元宵節(jié)起源于漢朝,據(jù)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jié)。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jié)列為重大節(jié)日。
三、知曉元宵節(jié)的習俗
學生交流。
(一)我國民間有元宵節(jié)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jié)的年糕,端午節(jié)的粽子一樣,都是節(jié)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二)元宵節(jié)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jié)要燃燈。元宵節(jié)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jié)倍加重視;在元宵節(jié)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jié)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jié)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jié)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jié)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三)"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jié)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xiàn)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jié)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元宵節(jié)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四)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jié)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jié)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四、賞花燈,猜燈謎
1、學生相互欣賞各自的花燈,教師引導學生用連貫的語言介紹自己花燈的形狀、顏色、名稱、制作方法及特別之處等;評選出最能代表班級水平的花燈。
2、猜燈謎。
五、暢談元宵節(jié)的意義
1、同學們,你們將如何度過這次元宵節(jié)呢?
2、學生暢談
六、作業(yè)
1、周日,元宵節(jié),學生與父母、長輩一吃元宵、觀賞電視元宵慶祝晚會,讓他們感受一下漸漸淡去的年味,體驗元宵節(jié)的快樂;
2、拍一張團圓照。選出5張最溫暖人心的“團圓照”,在3月展板上予以展示。
七、小結: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小學元宵節(jié)班會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理解24個新詞語的意思;會用“不由得”、“要是”各寫一句話。
2.學會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3.會按照課后思考題邊讀邊思學習課文,理解內容。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感受熱愛軍屬老奶奶的思想感情,初步養(yǎng)成熱心為軍屬做有益的事的習慣。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數(shù)學重點:會按照課后思考題邊讀邊思學習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課后題中的兩個長句的意思,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質。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理解“元宵、一年一度、愣住、惦記”等詞語的意思。
2.學會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3-理解課文第一段。
(二)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
(1)出示課題,讀一讀,認識“宵”,查字典理解“宵“在詞浯中的意思,說說元宵節(jié)是指哪一天?
(2)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元宵燈會上發(fā)生的一件感人的事情。
2.聽課文錄音思考課后問題1,感知課文內容。
3.自學課文。
(1)讀通課文,生字多讀幾遍,記字形。
(2)劃出生字所在的詞語,想想詞義,完成課后作業(yè)1。
4.檢查自學。
(1)認讀生字、新詞、正音。重點讀好:栩Io楞ll叩繽bh
(2)識記字形,提出難寫、易錯的字。重點指導:郎、鶴、牌、屬。
{3)交流課堂作業(yè)1,并說說還學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5.指導分段。
(1)再讀課文,找到與課后問題相對應的內容。
(2)課文開頭、結尾分別寫了什么?按事情發(fā)展順序給課文分段。(說分段理由。)
6、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學生邊聽邊想象雪后夜晚的景色。
(2)用自己的話描述當時的景色。
(3)出示句子:“天上掛著明月,地上瀉滿銀輝。”
①給“瀉”換個詞。
②對比讀一讀體會“瀉”在句子中表現(xiàn)出的動態(tài)美。
(4)有感情地讀第一段。
7.作業(yè)。
(1)抄寫生字、詞語。
(2)課堂作業(yè)第2題。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按照課后思考題邊讀邊思邊學習課文,理解課文第二、三段,理解“燈火輝煌”、“栩栩如生”、“亭亭玉立”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三段。通過對重點句的理解體會星星和李老師關心熱愛軍屬張奶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過程
1.學習第二段。
(1)邊默讀課文邊思考。
課文怎樣寫出學校燈會熱鬧的情景?用“一”劃出概括寫燈會熱鬧的句子,用( )劃出具體寫燈會熱鬧的.句子。
(2)引讀第二段。
(3)交流總起句、總結句,理解“燈火輝煌”,用上“因為……所以……”說說學校禮堂燈火輝煌的原因。
(4)細讀分述部分。
①課文寫到了哪些燈?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理解:“栩栩如生”、“亭亭玉立”、“凌空欲飛”在課文中的意思。
②找出課文中寫燈籠的顏色、樣子的詞語。
理解:“五彩繽紛”的意思。
③看圖想象:燈會上還會有什么燈?用上“有……有……有……”說一說。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段。
(6)小結:作者運用“總起——分述——總結”的方法寫出了元宵燈會的熱鬧場面。
2.學習第三段。
(1)邊讀邊思考:星星看到元元捎來的娃娃燈,想到了什么,她又怎么做?
(2)交流討論:星星看到元元捎來的娃娃燈,想到了什么?
①按照“星星是怎么看到娃娃的——娃娃燈是哪兒來的——星星想到了誰”引讀第三段。
穿插理解詞語:停留(聯(lián)系上下文)、記掛、好評(換詞)。
②劃出寫星星想到張奶奶的句子,讀一讀,體會到星星是一個心地善良、關心老人的好孩子。
(3)星星是怎么做的?
①稍作自由準備后,指名表演星星、李老師攙扶張奶奶以及對話的過程。
②表演中理解“攙扶”、“小心翼翼”、“樂呵可”等詞語的意思,評議中使學生體會星星、李老師對張奶奶的關心和愛護o
③出示句子:
她看見有個穿大紅風雪衣的阿姨,攙扶著張奶奶,正小心翼翼地向學校走來。
“攙扶”、“小心翼翼”反映了老師怎樣的思想感情?
抓住這兩個詞,有感情地讀這句話。
(4)軍屬老奶奶為什么那么高興?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二、三兩段。
4.作業(yè):完成課堂作業(yè)第3、4、5(1)題。
第3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第四段,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2.能用“不由得”、“要是”各寫一句話。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熱愛軍屬老奶奶的思想
感情,初步養(yǎng)成熱心為軍屬做有益的事的習慣。
(二)教學過程
1.復習引入:
(1)聽寫句子:她看見有個穿大紅風雪衣的阿姨,攙扶著張奶奶,正小心翼翼地向學校走來。
(2)評議,有感情地讀這句話。
(3)通過上兩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星星和李老師是怎樣的人?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4)導人:李老師和星星關心、尊敬、熱愛軍后張奶奶,在元宵燈會的助上沒有忘記她。師生倆攙扶著張奶奶向學校走去。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課文最后一段。
2.學習第四段。
(1)出示這一段話,指名讀。
(2)“閃動著兩簇火苗兒”指什么?(李老師的紅色雪衣和星星的紅領巾。)
(3)為什么要這樣寫? (學生如有困難,教師可以“火苗兒”所代表的意義和師生倆表現(xiàn)出來的品德加以引導。)
(4)抓住重點詞有感情地朗讀第四段。
3.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學了課文后,你和星星比一比,要向她學習什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關心、尊敬、熱愛老人,為老人多做好事。)
4.造句指導。
(1)用“不由得”造句。
①出示句子,星星看著看著,不由得想起了元元的鄰居軍屬張奶奶。
②“不由得”是什么意思?(不禁、不由自主地。)
③分析句子,注意寫出:在什么情況下,誰不由得怎么樣。
④口頭造句。
(2)用“要是”造句。
指導方法同上,使學生理解—“要是”表示一種假設。
(3)完成課堂作業(yè)第6題。
5.作業(yè)。
(1)聽寫生字、詞。
(2)完成課堂作業(yè)第5(2)題。
小學元宵節(jié)班會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濕糯米粉搓元宵并能團得較圓。
2、能感受到元宵節(jié)的快樂。
活動準備:
1、 請小學生收集花燈,布置活動室。
2、用濕糯米粉適量,消毒過的盤子一組一個。
3、 小學生用肥皂洗凈雙手。
活動過程:
一、觀賞花燈,感知元宵節(jié)。
1、小學生自由觀賞花燈,相互欣賞。
2、引發(fā)小學生討論:為什么現(xiàn)在要玩花燈?
3、小結:元宵節(jié)這一天,大家都要看花燈、玩花燈、做元宵、吃元宵。
二、引導小學生搓元宵。
1、老師介紹做元宵的材料,濕糯米粉。
2、討論制作方法引導小學生將濕糯米粉搓成長條,再分成一段一段的,最后將每一段搓圓。
三、小學生操作。
老師將濕糯米粉分給小學生,讓小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提醒小學生不能把元宵掉到地上,以免弄臟。然后將小學生做好的元宵送到廚房請師傅幫助煮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