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社會教案(精選12篇)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1
學情分析
小班幼兒年齡小,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平日生活中的很多事由大人包辦,在幼兒園中集中表現為部分幼兒中午起床后不會穿衣、穿鞋,或者常常把鞋穿反。一天,我正在為這件事苦惱,卻看見先起床的高鶴源同學正穿著我的工作鞋在教室里“啪啦啪啦”地走來走去。我剛要發脾氣,卻分明看見其他孩子羨慕的眼神,于是,我設計了“鞋子大集合”這個活動,并確定了此次活動的探究方向:讓幼兒學會穿大小合適的鞋和體驗會穿鞋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參與“鞋”的探索活動,體驗成功的快樂。
2.讓幼兒通過親自感受,學會穿大小合適的鞋。
3.讓幼兒學會穿鞋,培養良好的自理能力。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在鞋柜里擺上各種大小不同的鞋若干,在活動區擺放各種不同功能的鞋;錄音機及磁帶。
2、經驗準備:幼兒會讀兒歌《脫鞋》。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幼兒隨著音樂舞動著進入活動室。
師:穿著自己的鞋跳舞舒服嗎?(舒服)
分析:本環節通過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讓幼兒體驗穿大小合適的鞋跳舞的感受,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2.請幼兒坐在地墊上脫鞋
今天,請你們跟小腳做朋友,把你們的小腳露出來吧!
幼兒跟隨老師一起邊讀兒歌邊脫鞋:脫下這個鞋寶寶,脫下那個鞋寶寶,小腦袋靠一靠,放在邊上擺擺好。
分析:本環節在帶領幼兒讀兒歌的同時,教育幼兒有序脫鞋,既充滿了童趣又鍛煉了幼兒的自理能力。
3.請幼兒參觀鞋柜
引導幼兒認識不同的鞋,進一步感知穿大小合適的鞋的重要性圍繞“這是誰的鞋”“這種鞋什么時候穿”的問題,教師與幼兒充分交流來認識不同的鞋。
師:你們想不想穿上這些鞋跳舞?(想)你喜歡哪雙鞋?
教師鼓勵幼兒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鞋并穿上,并在音樂中舞蹈,親身體驗是否舒適。
教師與幼兒交流穿著大鞋或小鞋跳舞的不同感受。
小結:穿上了大鞋,我們會摔跤、不方便、不安全,太小的鞋又穿不進去,所以要穿大小合適的鞋才舒服。
分析:本環節中,讓幼兒穿上別人的`鞋跳舞,親身體驗并說出自己的感受。猜想與驗證的過程使活動充滿了情趣,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4.學會穿鞋
(1)鼓勵幼兒自己穿鞋。
現在請你們穿上自己的鞋,走到我這邊來。
教師評價誰的鞋穿得好,告訴沒有穿好的幼兒他沒有穿好的原因是什么。
(2)幼兒邊學兒歌邊學穿鞋。
我們一起邊念兒歌邊脫鞋子(師幼邊念兒歌邊脫鞋)。我又編了一首穿鞋子的兒歌,我們一起來邊念兒歌邊穿鞋子:拿起這個鞋寶寶,找到那個鞋寶寶,小腦袋靠一靠,小腳丫鉆進去,鞋兒彎彎往里靠,兩邊搭扣扣扣好)
(3)穿鞋比賽,引導幼兒互評。
今天我們學會了穿鞋的本領,現在我們來比一比,看誰穿得又快又好。
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穿鞋的本領,以后在家中你們的鞋要自己穿,不要麻煩爸爸媽媽,相信你們都是能干的好孩子。
(4)在歡樂的音樂聲中跳舞
穿上自己的鞋,舒服嗎?讓我們的小腳同鞋一起跳個舞吧!
分析:本環節讓幼兒自己脫鞋、穿鞋,并以比賽的形式來開展活動,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教育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了幼兒的自理能力,達到了教育目的。
5.結束活動
剛才我們在玩游戲時,有一只小蟲子爬到小手上了,我們去洗洗手吧!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2
目標:
簡單的方位知覺
材料:
鏡子、圖片。
過程:
1.幼兒站在盥洗室的鏡子前,幼兒邊照鏡子,邊指認自己五官的名稱和位置。
2.教師說出五官的名稱,幼兒快速地在自己的臉上指點。
3.學說“眼睛在鼻子的上面、鼻子在中間、嘴巴在鼻子的下面”。
建議:
1.活動區周圍可以布置幼兒的照片,讓幼兒看看認認自己和同伴。
2.在活動中念兒歌《真是漂亮的好孩子》。
3.活動后,可進行寶寶自己會整理的練習,感知簡單的歸類。
附兒歌:真是漂亮的好孩子(鴿翔)
寶寶有面小鏡子,每天用它照自己,
小臉干凈頭發直,真是漂亮好孩子。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讓幼兒獨立地想辦法,解決活動中產生的小糾紛,小問題。
二、活動準備:
1、《行為習慣》的電子幻燈
2、老師將《行為習慣》中《怎么辦?》中的內容以及班級的幼兒在游戲中發生的矛盾寫成紙條,分成必答題和搶答題兩部分。
三、指導要點:
1、將幼兒分成若干組,開展答題比賽。
2、幼兒選擇最感興趣的話題,來展開討論。
3、情境表演,每組幼兒選擇《行為習慣》中的一項內容,進行表演。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4
《甜甜的招呼》
活動前評析
清晨,當我站在幼兒園教室門口向每一位小朋友問好時,我總會發現一部份小朋友總是輕輕地哼出一句聽不清的問好聲。只有少數孩子能大方地對老師回敬一句:"早上好!"或是擺擺手,鞠個躬。通過我與孩子們的一段時間的相處和交流之后,我發現孩子們不是不會說,而是缺乏在不同場合與對象交流和對話的經驗,因此表現出不敢說的行為,甚至懼怕在許多人面前大膽地表達與交流,出現我們所看到的扭捏與躲閃和跑開等現象.因此我開展了此活動.
活動目標
1.愿意大膽的參加活動,對用甜甜的打招呼的方式接近他人感興趣.
2.嘗試用多種方式與同伴打招呼,感受與同伴合作的樂趣.
3.能克服心理的膽怯與陌生的客人打招呼.
活動準備
1.電視機電腦>碟片錄音機>音樂圖片若張。
2.幼兒人手一個彩色眼罩。
3.邀請部分家長和園內老師。
活動過程實錄
一.師生問好.鼓勵小朋友大膽的介紹自己.
二.引導幼兒嘗試運用多種方式與同伴打招呼.
1.播放動畫片>.引導幼兒說說天線寶寶們是怎樣和朋友打招呼的.
(2)播放動畫片>.
2.聽音樂嘗試與同伴打招呼,共同探索多種打招呼的方式.
三.游戲:蒙眼行走,體驗尋找伙伴后的驚喜.
四.結束活動用甜甜的招呼和客人道別.
附:《找朋友》音樂
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抱一抱,親一親,你是我的好朋友;找找找,找朋友,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笑一笑,問聲好,你是我的好朋友;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樂意與老師、同伴抱抱,感受師生和同伴之間相互抱抱的快樂。
2、通過游戲,表達自己對他人的喜愛,感受爸爸媽媽、老師和同伴的關愛之情。
3、愿意用擁抱的方式表達愛。
4、喜歡參與游戲,體驗。
5、幼兒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話進行交流。
活動準備:
1、寶寶分別和媽媽、同伴擁抱的圖片。視頻幾段。
2、歌曲《愛我你就抱抱我》。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引起幼兒談話的興趣。
1、媽媽抱寶寶的圖片。
2、小伙伴之間抱抱的圖片。
3、足球進球的視頻。
“今天啊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朋友的照片和錄像,看看里面有誰,他們在干什么?”
“你們看到了誰啊,他們在干什么呢?”
“哦,他們抱在一起,媽媽非常愛她的寶寶,這是愛的擁抱,我們再看看”
“你們又看到了誰?”“哦,好朋友在干什么啊?”
“好朋友抱在了一起,小朋友們相互喜歡擁抱在了一起。我們再來看看”
“你們看到了什么?”
“在踢球,球進門了嗎?”“說明他們怎么樣啊?”他們贏了,贏了以后他們怎么樣啊?他們擁抱在一起,這是勝利的擁抱”
“這么多的擁抱都是我們表達愛的好方法。”
“那你喜歡你旁邊的小朋友嗎,那你也抱抱他好不好,抱抱你旁邊的小朋友。”
“老師啊一眼看到你們的時候就喜歡上了你們,覺得你們很可愛,我也想抱抱你們,誰愿意讓我抱抱?”(邊抱邊說感受)
“我和小朋友抱在一起感覺真開心,你們在抱抱的時候感覺怎么樣啊?
小結:“原來啊擁抱有這么多的感覺,老師抱你們的時候也覺得香香的,甜甜的,很開心很舒服”
二、讓幼兒說說什么時候需要被抱抱。
“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小朋友怎么了?”
“那我們想想有什么辦法可以讓他不哭呢?”
幼兒回答
“我們來看看究竟是什么辦法讓他不哭的。”
“你們看到了什么啊?”
“小朋友哭的時候老師媽媽抱抱他哄哄他所以他就不哭了”
“我們再看看發生了什么事?”
“你們又看到了什么?”
“那她滑滑梯的時候開不開心啊?”
“她很開心所以她跑去抱抱老師媽媽了”
“小朋友在傷心開心的時候都想要抱抱,那我們小朋友還有什么時候也想要被抱抱呢?”
幼兒回答
“你們說的真棒!原來啊我們這么多的時候都想要被抱抱”
三、了解送擁抱給別人是一件很開心幸福的事。
“我們再看看接下來又發生了什么事?”
(生日視頻)“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啊?”
“奶奶過生日,還有蛋糕。”“小朋友送了什么禮物給奶奶啊?”
“那奶奶開心嗎?”“奶奶收到了這個大大的擁抱很開心”
“那小朋友開心嗎?”“對,送給別人大大的擁抱,是一件很開心很幸福的事情,抱在一起的兩個人都會覺得很開心。”
你們愿意送擁抱給別人嗎?那誰愿意送個擁抱給我呢?
四、玩《抱一抱》的游戲。
現在我們一起來玩個抱抱的游戲好不好?”
“當音樂響起的時候我們就拍拍小手,當音樂停止的時候我們就抱抱旁邊的好朋友好不好”
幼兒玩游戲(放音樂《愛我你就抱抱我》)
“這次我來抱抱更多的小朋友,來,到中間來
“這一次啊當音樂停止的時候我們就去抱抱后面的客人老師好不好?”“準備好了嗎
“送完擁抱的小朋友跟客人老師說再見吧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在家中與爸爸媽媽及親人進行抱抱的游戲。
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看到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也能感受到了愛與被愛的情感,活動中我采用了以啟發式的提問、觀察、語言表達和動作模仿引出活動主題,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地組織活動。不過觀察圖片較少,沒有充分引導幼兒思考。還有在課前沒有及時檢查裝備,使得課上幼兒在聽一聽環節幼兒不能欣賞,讓幼兒觀察小動物們和媽媽寶寶的動作,以及模仿體驗感受情感。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孩子比較害羞,不敢與其他教師抱抱,整個活動沒有體現溫馨氣氛,教師可以用各種方式體驗動物的抱抱。
小百科:抱抱多表示親愛。但也并非只能出現在情侶之間。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提高幼兒與人交往的能力。
2、培養幼兒與人交往時能主動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
3、培養幼兒樂意了解和關心自己能理解的社會新聞。
活動準備
1、事先排練“記者采訪”的情景表演。
2、與全班幼兒人數配套的玩具小話筒、各種社會角色服飾。
活動過程
1、幼兒觀看情景表演,初步了解記者職業及采訪的基本過程,懂得與人交往時要主動并采用禮貌用語。
(1)向幼兒提出觀看要求。
(2)幼兒觀看情景表演“記者采訪”。
(3)教師圍繞表演內容提出有關問題,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討論怎樣做好一名記者。
2、引發幼兒學習當小記者的興趣,并樂意向別人了解自己所關心的社會新聞。
(1)教師提出“假如你是一名記者,你想采訪哪方面的新聞”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2)請個別幼兒學做小記者進行采訪。
(3)師生共同評價幼兒的采訪表現。
3、開展“小記者團”實踐活動,提高幼兒與人交往的能力。
(1)幼兒分組扮演小記者及各種社會角色進行采訪活動。老師巡視,鼓勵每個幼兒都參與活動。
(2)全體幼兒扮演小記者,對現場聽課老師進行采訪。
4、小結活動情況。
活動延伸
1、在角色區中讓幼兒玩“小小記者”游戲。
2、在語言區開展“新聞發布會”活動。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7
目標:
動物問答歌(閱讀)
材料:掛圖
過程:
1.教師介紹兒歌的名稱。
2.出示教學掛圖,教師朗讀兒歌。
3.幼兒看圖書,聽教師朗讀兒歌。
4.幼兒跟讀。
5.教師用對話的方式與幼兒共同閱讀。
建議:
在學習過程中,當幼兒比較熟悉兒歌內容后,可以結合做模仿動作,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
附:兒歌:
動物問答歌 (韓敘)
什么動物尾巴短?小兔小兔尾巴短。
什么動物鼻子長?大象大象鼻子長。
什么動物呱呱叫?青蛙青蛙呱呱叫。
什么動物會游水?小魚小魚會游水。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該活動選自明天版教材大班下學期主題四《科學萬花筒》下的次主題一《生活百科》。我們都知道兒童是“直覺的科學家”,他們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觀察、感受、認識著周圍的世界和現象,并在這一過程中構建著屬于自己的經驗。之所以選擇這一活動,是因為我覺得社區是孩子們每天生活的地方,最貼近孩子的生活,同時其中蘊含豐富的教育資源,活動很有意義和價值。
但是,這節活動有一定難度。首先,我展開了大量的學習和調研,一方面,現如今的社區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配備了許多現代化的公共設施,值得孩子們去了解和應用;另一方面,通過我的課前調研,發現孩子們缺乏對社區的概念了解和整體感認識。社區和小區的概念不同,全班絕大部分的幼兒生活在不太規范或者比較分散的社區里,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幼兒生活在新建的較為規范的社區里,對社區認識缺少整體感。另外,教材上是包括帶領孩子參觀社區、回到園內分享的半日活動,如何把它變成30分鐘的室內活動?社區教育資源豐富多彩,如何選取適合孩子發展需要的內容?如何在教學形式上有所創新?這都是需要我去考慮的地方,有難度才有挑戰和突破,這也是我選擇該課題的一個動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社會領域包含的內容是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兩個部分,其中,社會適應包括三個目標:積極適應群體生活、初步理解并遵守群體生活的基本行為規范、對所在群體形成初步的歸屬感。在《指南》中“實施要求”的第三點是關于幼兒的學習方式,要求具體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根據《指南》精神和班級幼兒實際,進行了如下的教學活動設計。
二、活動設計
活動目標:
1.樂于觀察自己居住的社區環境,積極爭做文明社區居民。
2.能夠大膽講述對居住社區環境的觀察發現。
3.認識社區常見公共設施及其作用,初步建立社區的整體感。
活動分析:重點:認識社區常見公共設施及其作用。難點:初步建立社區的整體感。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展板4個;文明與不文明行為的圖片每人一張;課件;社區調查發現(繪畫、電子版照片);
知識準備:請家長帶領幼兒觀察自己家周圍的環境,初步了解常見公共設施及其作用。
活動過程:
一、導入:游戲熱身,建立學習小組。
引導:今天,我們來玩“桃花朵朵開”的游戲,大家圍成一個圓,我說“桃花桃花朵朵開”小朋友們問“開幾朵?”我說開“幾”朵,幾個小朋友就抱在一起。
當開“6”朵的時候,小朋友們就自然分成了四組。
引導:6個小朋友緊緊地抱在了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樣,快和你的“家人”坐在一起吧。(分四桌坐下來)
二、展開
(一)分享觀察記錄,了解社區公共設施及其作用。
1.分享繪畫記錄,回顧已有經驗。
引導:這幾天,我們班小朋友開展了一次小調查,小朋友們認真觀察自己家的周圍有什么,并且用畫筆記錄了自己的發現,誰想跟大家介紹一下你的繪畫記錄?說說你家在哪里?你家周圍有什么?
(1)個別幼兒介紹。
(2)小組內互相介紹。
引導:把自己的繪畫記錄貼在小組的展板上,和小組的小伙伴互相介紹。
小結:小朋友們不僅豐富地記錄了自己的發現,而且能夠大膽地介紹給小伙伴,為你們點贊!
2.分享照片記錄,了解公共設施及其作用。
(1)個別幼兒介紹常見的公共設施。
引導:許多小朋友們不僅用畫筆記錄自己的發現,還用照片的形式進行記錄。
提問:(展示課件)這是誰?歡迎這位小朋友介紹一下他拍的照片是什么。
小結:就像小朋友介紹的,他們家周圍有吃飯、健身、娛樂的地方,還有學校、購物的地方等等。
(2)集體分享交流,了解公共設施的作用。
引導:(出示課件)這些照片都是小朋友們拍攝的,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有什么。
(課件:快餐店、學校、警務室、藥店、社區醫院、垃圾桶、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社區直飲水機、超市、舊衣服回收箱、銀行)
提問:你想介紹第幾張?這是哪里?它就在我們家附近有什么好處?
提問:你想介紹第幾張?這是什么?你喜歡它離自己家這么近嗎?為什么?
提問:這是什么?你們見過嗎?它有什么作用?
提問:你怎么知道它是醫院?它和普通的醫院標志一樣嗎?你去過這樣的社區醫院嗎?去干什么?離我們家這么近有什么好處?
小結:我們家周圍的這些設施作用真的很大,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
(二)應用公共設施,解決社區生活問題。
引導:今天我們請來了一位小客人,她的名字叫小問號,原因就是她總是愛提各種問題。今天,她又有了幾個問題?你想幫助她解決哪個問題?我們看看能不能利用家附近的這些設施解決她的問題。
問題一錄音:家里停水又停電,我們該怎么解決吃飯的問題呢?
問題二錄音:爸爸出差了,家里只剩下我和媽媽,可是媽媽生病了,我該怎么辦呢?
問題三錄音:媽媽收拾衣柜,整理出了許多穿不著的舊衣服,該怎么處理呢?
問題四錄音:我們家收集了許多的舊報紙,該怎么處理呢?
提問:哪張照片能幫她解決這個問題?為什么?哪張照片還可以幫助她?哪種方法更好?
引導:我們聽聽,小問號對我們的解決辦法滿意嗎?
小結:我們家周圍的這些設施,能幫我們解決這么多的生活問題,真的應該感謝它們,你們也都是愛幫助別人的熱心小朋友!
(三)總結梳理經驗,建立社區整體感。
引導:通過我們的觀察,還有今天的分享,你覺得在我們家周圍一般有什么?
結合課件總結:就像小朋友們說的,在我們家周圍一般有學校、超市、社區醫院、警務室、銀行、公園、環衛設施等等,有了這些,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怎么樣?用一個詞來說一下。
引導:這么方便、安全的地方會有更多的人也選擇住在這里。
結合課件小結:一個一個挨在一起的小家,和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方便的設施就組成了我們幸福的大家庭,這就是我們生活的社區。
拓展:一個一個的社區就組成了我們生活的城市。
(四)小組照片分類,爭做文明社區居民。
1.引出“文明”
提問:誰是社區的主人?
小結:小朋友和自己的爸爸媽媽、鄰居叔叔阿姨、爺爺奶奶等等,生活在社區的每一位社區居民都是這個社區的主人。
結合課件提問:這位社區居民在干什么?他這樣做對嗎?為什么?他的行為是一種什么行為?
2.照片分類
引導:還有許多居民,他們的行為是不是文明呢?需要小朋友幫忙進行分類。每一小組在展板上設計出喜歡的分類標志。
小組內討論,設計分類標志,并將圖片分類貼在各組的展板上。
3.展示驗證
每組推選一位小組長上臺,介紹小組分類情況,教師進行驗證。
小結:每個人都爭做文明的社區居民,我們的社區就會是一個文明的社區。
三、延伸拓展
引導:今天,我還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好消息。(播放濟南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的視頻)
提問:你聽到了什么好消息?你想說什么?什么心情?提問:濟南榮獲全國文明城市,是誰的功勞?
小結: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爭做文明的社區居民,我們的城市會越來越美好,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幸福。因為,社區是我家,文明靠大家!
三、課后延伸活動設計
1.整合家長資源,引導幼兒繼續了解新型的社區公共設施及其作用,并能將自己的新發現進行記錄,和小伙伴分享。
2.開展“社區文明志愿者”活動,引導孩子們愛護社區、為維護社區美好貢獻自己的力量。
3.在區域角投放更多文明與不文明現象的圖片,通過游戲的方式,引導孩子們在分類的過程中學習。在課堂上投放的圖片以愛護社區環境為主,其實還有很多現象比如:能否在社區里中種菜?能否在樓道里堆放雜物等等是孩子們不太容易理解的,所以這也是接下來,我要和家長一起引領孩子們認識理解的。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學習與他人分享食物、玩具、圖書等。
2、懂得搶別人的玩具是不禮貌的行為,體驗分享帶來的樂趣。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初步培養幼兒有禮貌的行為。
5、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活動準備:
故事《明明的變形金剛》、幼兒自帶的一些玩具或食物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教師:小朋友,今天老師還來了一個小故事,大家一起來聽一聽吧,請你們認真聽完故事后回答老師的問題,好嗎?
2、教師講述故事內容,請幼兒認真傾聽。
二、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知道分享是一種好行為
1、教師:好啦!老師的故事講完啦,請你們說說明明的媽媽為什么會開心的笑了呢?
2、教師引導幼兒進行回答。
教師小結:小朋友,明明有了新玩具,而且還邀請了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一點也不自私,媽媽為他的行為感到自豪,所以高興、滿意的笑了。
3、教師:小朋友,瞧,明明會把自己的玩具和小伙伴一起分享,那當你們有一件新玩具的時候,你們會怎么樣做呢?你們會與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嗎?
4、幼兒討論后回答。
教師小結:大家現在知道了要和小伙伴一起玩玩具,明白了分享是一種好行為。
三、請幼兒和別人分享自己從家里來的東西,體驗分享帶來的樂趣
1、教師:小朋友,你們從家里帶來了自己最喜歡吃的東西和玩具,你們愿意和別的小伙伴一起分享嗎?
2、請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東西,并且說一說愿意和誰一起來分享。
3、教師根據幼兒的'意愿,請幼兒與自己伙伴一起分享自己所帶來的東西。
4、教師小結:小朋友,因為大家都一起分享自己的東西,你們都開心嗎?其實與同伴分享也是一種快樂的事情。
四、結束活動
1、教師:小朋友,你們在家里有沒有和自己的家人或者是小伙伴一起分享自己的東西呢?懂得與別人分享,你們會感覺到更開心哦!
2、教師對今天的活動內容進行總結
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學會與他人一起分享東西。
3、結束活動。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寶貝是一個特別的,讓人快樂的東西。
2、在欣賞和學習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寶貝。
3、體驗尋找到寶貝的快樂,懂得珍惜。
4、提高幼兒身體的協調能力,體驗玩游戲的樂趣。
5、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PPT《我的寶貝》。
2、勾線筆、開心娃娃和愛心卡。
3、熟悉歌曲張啟輝《親親寶貝》第一段童聲說唱。
活動過程:
(一)歌曲導入,引出課題。(3分鐘)
1、欣賞歌曲說唱。
教師:小朋友們,我先請你們聽一段說唱《親親寶貝》。
2、談話引出話題。
教師:好聽嗎?你們說說什么是寶貝?你的寶貝又是什么呢?
(二)欣賞PPT《我的寶貝》中故事《彩虹的盡頭》,理解寶貝的內涵。(10分鐘)
1、欣賞故事后提問。
教師:故事中松鼠的寶貝是什么?鴨媽媽的寶貝是什么?兔爺爺的寶貝是什么?最后獾和狐貍有沒有找到寶貝?它們的寶貝是什么?
2、討論:寶貝到底是什么樣的東西?
3、教師小結。
教師:寶貝是一些很特別的東西,有的是親情,有的是友情,有的是食物,有的是美好的回憶,但是它會讓你變得非常非常開心和快樂的!
(三)遷移經驗,體驗找到寶貝的樂趣。(15分鐘)
1、自由交流,個別交流。
教師:現在請你們仔細想一想,你們的寶貝是什么?請和好朋友說一說。
2、在笑臉和愛心卡后面畫出自己的寶貝。
3、交流歸納。
教師:找到自己的寶貝,開心嗎?你的寶貝是什么?(親情,請相應的孩子舉起看一看)
4、組織討論。
教師:怎么樣對待自己的寶貝呢?
(四)教師總結。(2分鐘)
教師: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覺得寶貝的東西,寶貝們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快樂,我們一定要珍惜它!現在就讓我們把畫出來的寶貝摟在懷里,一起來說唱吧。
你們都是老師的寶貝,希望你們永遠是快樂寶貝,也祝愿寶貝快樂!謝謝!
活動延伸:
家園活動:回家后了解家長心中的寶貝都是什么,關愛自己的寶貝。
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我將重點放在理解寶貝的含義上面,因此,為了讓小朋友們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寶貝”,在活動的開始,我就自己先介紹了一下我自己的“寶貝”。
我的“寶貝”是我的杯子,因為這是某個小朋友在教師節的時候送我的小禮物,而且這個杯子不僅外觀長得漂亮,更重要的是,它很實用!平時上課嘴巴干了,喉嚨痛了,都可以用上這個杯子。有了這個杯子,我的喉嚨再也不會痛了,而且用的時候心里也暖暖的,所以,它是我的“寶貝”。
聽了我的介紹,小朋友們也都迫不及待地說開了。張詩涵說“我的寶貝是一個娃娃”,馬晨緊接著說“我的寶貝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奧特曼”……我發現,孩子們還是不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寶貝”,他們對寶貝的理解的都不夠。
我告訴他們,“寶貝”是自己很喜歡,很愛惜的東西,叫它“寶貝”是有原因的。
這時候,金悅麒把他的“寶貝”拿了出來,他的寶貝是在他生日的時候,老師畫的一個小蛋糕,上面還有全班小朋友的指紋。他說這是他很愛惜的寶貝,是老師和小朋友們送給他的禮物。
為了讓孩子們對寶貝有進一步的理解,我接著說道“金悅麒的寶貝才是真正的寶貝,因為這是獨一無二的,是老師和小朋友們親手做好送給他的,而且他很愛惜這個寶貝,這才是真正的寶貝!”
最后,這個活動那么貴在熱鬧的討論聲中結束了,每一個小朋友都想向大家展示他的寶貝。為了讓幼兒進一步展示自己的寶貝,我將時間進行了適當的演唱,在展示環節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不僅培養了幼兒與人交往的能力,也讓幼兒更明確了自己的寶貝!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學習簡單的手語動作(你好嗎、我很好、謝謝),并知道它們的含義。
2、了解聾啞人使用手語與外界溝通,培養對聾啞人的關愛和尊重之情。
【活動準備】
1.一段啞語新聞的錄像。
2.人手一個耳塞。
3.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請幼兒觀看啞語新聞錄像,進入活動主題。
⑴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新聞報道的影片,這段新聞報道和一般的新聞報道不太一樣,你們看看有什么不一樣呢?
⑵幼兒觀看新聞錄像后回答。(錄像中有人在用手比劃,有人在打啞語。)
2.引導幼兒了解聾啞人,并體驗他們的感受,培養幼兒對聾啞人的關愛之情。
⑴師:啞語新聞是播放給什么人看的呢?(聾啞人)
⑵師:因為聾啞人聽不見,所以他們也學不會說話,只能夠用手語和別人交流。
⑶引導幼兒體驗聾啞人的感受。
①師:請大家帶上耳塞,體驗一下聾啞人無聲的世界吧。
②幼兒帶上耳塞。教師彈奏鋼琴等,讓幼兒聽一聽,說說帶上耳塞之后的感受。
③師:請找一個小伙伴,試著用手語和他說一句話,看他能不能明白你的意思。
④幼兒找小伙伴進行游戲。
⑷教師小結:聾啞人既不能聽,也不能說。在社會上,他們總是處于弱勢地位,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更加關愛、幫助和尊重他們。
3.學習簡單的手語,知道幾種簡單手語的意思。
⑴師:請大家翻開書,看看上面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手勢,你們也來學一學吧!
⑵幼兒翻看幼兒用書并模仿各種手語的手勢。
⑶師:大家知道剛才學的這些手語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嗎?請聽老師講,并看看老師是怎么做的。如食指指向你------你,豎起大拇指-------好,等等。
⑷幼兒跟著教師一邊做,一邊了解這些手勢的意思。最后教師將所有動作連起來做一遍,邊做邊指導幼兒進行連貫的說和做。
⑸請幼兒找一個小伙伴練習剛才所學習的手語。可以多次交換小伙伴進行練習。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12
活動目標:
1、結合幼兒的經歷,通過展覽講述,使幼兒了解自己在不斷地成長,引發幼兒對自身發展變化的興趣。
2、鼓勵幼兒找出自己的優點,并且愿意在集體面前展示出來。
3、幫助幼兒初步認識自己的不足,增強自我意識。
4、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5、樂于探索、交流與分享。
活動準備:
1、幼兒已了解自己小時候和現在在身體的生長發育上有哪些主要的變化。
2、材料:人手一張嬰兒時候的照片及表現自己主要優點的錄像或圖片。
3、教師了解和掌握幼兒主要的能力發展情況。
活動過程:
1、通過照片展覽、對比講述,使幼兒了解自己小時候和現在的變化。
①帶領幼兒參觀照片展覽,邊看邊問:照片上都是誰?是什么時候的照片?
②請幼兒談一談:“我們小時候是什么樣子的,現在又是什么樣子的?”(可以啟發幼兒從外部的變化。如:身高、體重等。可以從自己學會的本領。如:念兒歌、畫畫等方面)小結:你們現在長高了、變重了……,更重要的是你們學會了各種各樣的本領,學會畫畫、順倒數數等,那么,你覺得哪些本領學得最好?
2、鼓勵幼兒找找自己的優點,并且愿意在集體面前展示出來。
教師和幼兒共同找找>教師的優點,并且將與優點相對應的圖片貼在照片旁邊,引發幼兒興趣,激發他們說一說自己的優點。
請幼兒說說自己的優點,并且勇敢地在集體面前展示。
請幼兒讀一篇寓言故事“狐貍與仙鶴”。
請幼兒上來拼圖,(拼圖時間會很長,因此要安排在前面,這樣可以減少等待時間。)
展覽幼兒的繪畫作用(教師平常應有意識地收集幼兒的繪畫作品,再用繩子串起來展示在教室里)。
童話劇表演,將平日排練的童話劇,請幼兒節選片段現場表演。(排在繪畫展覽等幾個比較安靜的活動之后,動靜交替,使活動進入一個小高潮,更加激發每個幼兒上來表演的欲望)。
表演兒童英語,請幼兒說一句短句。
請幼兒上來彈一曲動聽的樂曲,讓幼兒感受到優美的音樂。
將幼兒平時關心集體的行為用錄像錄下來,再放出來給幼兒看,引起幼兒對其行為的贊揚。
進行疊被子、系鞋帶比賽,通過競賽形式看到別人的優點。
詩歌朗誦,有表情地朗誦。
關心同伴,通過錄像形式表現出來。
現場表演做操,看到別人的認真。
拋接沙袋,參加體育活動,拋得高、準。
現場表演折紙,折得整齊而且有一定的難度。
鼓勵幼兒愛清潔、講衛生。(讓平日能力較弱的幼兒也有展示自己長處的機會,使幼兒懂得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事都要做好)。
角色游戲玩得好。(錄像展示)
計算學得好,表演順倒數(20以內)。
小結:每個小朋友都說了自己的優點,有的…有的…有的,并且能夠勇敢地將自己的優點在集體面前展示出來。
3、找找自己的不足,鼓勵幼兒今后努力。
①請幼兒談談自己在關心集體、參加體育活動、畫畫等方面還要向哪些小朋友學習?
②鼓勵幼兒今后繼續努力,爭取不斷的進步。
小百科:優點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為yōu diǎn,指的是人的長處、好的地方,其與缺點相對,或者事物實用或者好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