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游天姥吟留別部編版教案(精選2篇)
夢游天姥吟留別部編版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李白,了解李白詩歌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2、熟悉詩人當進的寫作心境,體悟詩歌所表現出的復雜的思想情緒。
3、在朗誦中體會詩歌豐富的想象和天馬行空的行文氣勢。
教學重點
詩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義特征是教學的重點。
在理解詩歌的抒情結構的基礎上背誦課文是重點。
教學時數
兩教時
教學設想
本詩反映詩人的思想情緒是復雜的,不能簡單歸類。教師要將李白整個的人生經歷及思想發展過程講解清楚,然后由學生探討總結,真正的認識李白,讀懂本詩。
背誦是難點,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教師還要作段落層次劃分指導學生順利完成背誦任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曾對李白的這樣的評價:“酒入愁腸,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為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二、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著名詩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大體上是在唐玄宗開元、天寶這四十多年中。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為“開元盛世”,是唐代社會最繁榮的時期。他懷著“濟蒼生”“安社稷”(這是他一直都沒有放棄的一個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為。天寶二年,因朋友吳筠推薦,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學侍從官)。這時他已四十二歲了,滿以為可實現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聲色,在宦官權貴的讒言中傷下,次年李白被排擠出長安。政治上的失敗使他心情非常苦悶,也使他認清了封建統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擠出長安的第二年,即天寶四年(745)年,李白準備由東魯(今山東)南游吳越(今江蘇南部,行前寫了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詩。
三、解題,進入本詩
吟,是古文體的一種,也稱“引”。夢游,夢中游歷。留別,臨別留下的贈言。
他有“濟蒼生,安黎民”的遠大抱負,但每每受挫。李白詩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現實的苦悶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排擠出京的第二年,借夢游表示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
佛洛依德認為文學家的創作是做白日夢,那本詩就是李白做的一個白日夢。
四、播放錄音,指導朗讀
1、聽配樂朗誦。
2、這首詩形式錯落,屈伸自如,語言富有自然節奏感,朗讀時應有意識地注意語感流動,把握語言的節奏、音調、情態和詩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3、學生自讀課文一遍(讀出聲來)。
五、誦讀并分析課文
(一)誦讀并分析①段
1、齊讀①段并思考:既然題為“夢游天姥”(在“夢游天姥”四字下標示雙橫線),為何開篇要“談瀛洲”?
明確:“煙濤微茫”的瀛洲與“云霞明滅”的天姥同樣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頭。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還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確:還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臺,從而襯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進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強烈愿望。
小結:第一段寫入夢之由。
板書:第一段入夢之由——瀛洲難求,天姥可睹。
(二)誦讀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讓作者魂牽夢繞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奇妙夢境。請同學們聽老師誦讀②段,并思考:或以時間為序,或以地點為序,指出本段共描繪了幾幅圖景,并用1—2個詞歸納每一幅圖景的特色。
(邊分析邊板書)
月下清麗之景——1至3句(飛:夸張,形容心情急切。送:擬人)
夢游天姥日升明快之景——4、5句(引人入勝之景)
第二段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殷:作動詞用。栗、驚:使動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煙霞如仙人
夢醒——14、15句
2、品味重點字詞:飛、送、殷、栗、驚等(點名回答)。
明確:“飛”“送”兩字先后運用了夸張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夢游路上那種急切、興奮、輕快、神往的心情。“殷”“栗”“驚”分別活用為動詞、使動、使動。
3、點名或分組讀每一幅圖景,再次品味詩的妙境。
4、正當夢入高潮時,作者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夢境突然地消失了,(板書:夢醒)面對現實,作者禁不住長嗟短嘆,作者感嘆了些什么呢?
(三)誦讀并分析③段
1、段意講解:第三段驚夢長嘆——蔑視權貴,傲岸不屈
1、請一位同學誦讀③段,其余的同學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樣的思想性格(講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確:“別君”二字照應題目“留別”(在“留別”二字下標示雙橫線)。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書:蔑視權貴,傲岸不屈)同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夢的虛無感傷的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消極避世的思想。然而我們并不能因此而過多地苛責李白。在污濁的封建官場,該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沒了自我,沒了人格,詩人不可能改變當時的社會環境,能夠如李白這般傲岸不屈、潔身自好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2、作者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明確:夢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丑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后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3、聯系全詩小結:英國詩人柯爾律治說:“詩的各個部分都是相互支撐相互解釋的。”讀至此,再體會1、2兩段,我們心里豁然開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體現了詩人所羨慕的人格形象嗎?富麗堂皇,超脫塵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詩人對世俗生活的超越,對美好人生的追求嗎?抒情主人公最后發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為夢中圖景心旌激蕩的結果嗎?我們知道了,詩人對壯麗奇偉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驅動,雖然有苦悶,但洋溢著熱情!詩歌也由此氣勢流注,奔放飄逸,形成了內在強大的精神力量。
夢游天姥吟留別部編版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潛力: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詩歌的思想資料和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透過誦讀、討論,鑒賞詩歌景物,
情感目標:
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豐富而復雜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把握詩的第三段夢境的內涵,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難點:
認知詩歌中景與情的關系,理解詩歌中寄托的詩人的思想情感。
課前預習:
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李白生平、作品、風格、成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毛澤東生前最喜“三李”的詩,這“三李”中的第一位就是李白。毛澤東稱李白的詩“文采奇異,氣勢磅礡,有脫俗氣。”下面我們一齊讀一讀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看李詩是否合于毛主席的評價。……
二.檢查預習
學生介紹李白生平、李白的相關作品及寫作風格、李白的成就等。
三.明確學習目標
四、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初步感受學生自評朗讀感受
2.聽配樂朗讀,注意字音、語調、節奏。學生比較評價,教師點評
3.學生自由朗讀,并思考問題
(1)題目中是“夢游天姥”,那詩“夢游”是從哪里開始的,又是到哪里結束的呢?找出相關的語句?
明確:由“我欲因之夢吳越”這句,我們可知“夢游”開始;由“忽魂悸以魄動,……失向來之煙霞”,可知“夢游”結束。
(2).據此,我們能夠把全詩分為三個部分,如何劃分?
①由“我欲因之夢吳越”,可知前面部分是“夢游”的原因,我們能夠概括為:如夢緣由。
②詩歌的主體部分:夢游天姥。
③詩歌的結尾部分:夢中醒來。
這樣,我們就對全詩有了一個系統、整體的把握了。
五.問題探究,具體賞析
(一)賞析第一部分:入夢緣由
1.(讀)“海客談瀛洲……云霞明滅或可睹”,“瀛洲”是什么地方?
明確:海外仙山之一,傳說海外有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
2.詩歌寫“夢游天姥”,但一開頭卻寫“瀛洲”而不是寫“天姥”,為什么這么寫?
明確:詩中寫“瀛洲”用了“信”字,寫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確實”之意。“或”是“或許”之意。這就是說在人們的口中,一個是海外仙山,虛無縹緲,一個是真實存在,能夠看見。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難覓的,而天姥山是可尋的,接下來自然而然過渡到游天姥山,為下文做了鋪墊。
3.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個什么樣貌呢?我們一齊讀一下對天姥山的描述。從描述中,我們能夠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點,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
明確:突出了山勢的高峻。“天姥連天向天橫”,直接描述,其余幾句透過五岳、赤城、天臺的的對照,運用了夸張、襯托的手法。
4小結:事實上,天姥山只是浙東一處靈秀之地,與天臺山并峙,較五岳卻是小巫見大巫了。那里運用夸張和襯托手法,給我們營造了一個神奇的氛圍,將我們一步一步的引向了夢的境界。
5.學生齊聲誦讀第一部分。
(二)賞析第二部分:夢游天姥
1.開始“夢游”了,詩人先到了哪里?
明確:剡溪。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們用“入山”(板書)兩個字來概括。
2.此時作者是什么樣的情緒?入山時的景物有什么特點?
明確:“飛”字表現作者急切的情緒。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淥水生輝,清猿啼鳴,寫出了環境的清幽、寧靜(板書)。
3.那里的謝公指的是誰?為什么會提到他呢?
明確:謝靈運,性喜游山玩水,所到之處,必是風景秀麗之所。此處謝公到過,正說明天姥山是上佳之地。另外,還有另一個原因,我們后面再說。
4.“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詩人開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齊來讀一下)詩人在那里都寫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關鍵詞討論)
明確:青云、海日、天雞,山勢高聳,早晨光線明麗;暝、熊咆、龍吟、云欲雨,水生煙,光線由明轉暗,顯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蕩、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寫仙境的光明燦爛。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們把這部分分成兩層,板書——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燦爛。
5.齊讀這部分資料
(三)賞析第三部分:夢中醒來
1.可惜夢不長久,接下來詩人從夢中驚醒,完美的仙境頓時消散。夢中醒來,詩人的心境如何呢?夢境與現實有什么聯系呢?(抓關鍵字詞)讓我們一齊來讀一下最后的句子。
明確:
①“長嗟”“惟”“失”,能夠看出,詩人此時是失落的。
②“亦如此”將夢境和現實聯系了起來,夢中的經歷能夠說是李白人生經歷的折射,詩人從聽聞天姥,到尋訪、登臨、遇仙、夢醒的過程,其實就是對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尋、艱難、圓夢、夢碎的過程。世間一切都如南柯一夢,醒來無蹤。東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萬事皆是如此。由期望到失望,李白借詩歌抒發內心的郁悶。
2.有如此的人生經歷,李白的人生態度有沒有發生變化呢?(自由討論)
問題引導:①“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是一種消極思想嗎?與前邊寫景部分那句能夠照應?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作者什么精神?
明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李白在現實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訪道,從此與官場決裂,就像謝靈運一樣,遠離黑暗,腳著謝公木屐,徜徉山水。這種舉動貌似消極,但李白并沒有真正的沉淪,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中,我們看到李白的傲氣和傲骨,表現了蔑視權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追求個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認為,夢中仙境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這種理解能夠嗎?(開放性探究題)
提示:能夠,詩人在險惡的環境中掙扎(山路險惡——塵世艱難),最后發現,自己就應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夢中醒來,若有所失,更是堅定了信念“放白鹿”“訪名山”,與官場決裂,超脫世俗。
4.學生齊讀整首詩。
六、總結全詩:
詩人透過自己夢游的經歷,把自己對權貴的蔑視,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充分的表現了出來。詩人此時已過“不惑”之年,人世光陰花上露,而宏圖未展,其焦慮之情和只爭朝夕的緊迫之感都寓其中。盡管前方冰封大河、雪滿太行,盡管心里矛盾重重,難割難舍。但這個愿意當劍俠,當酒仙,卻不愿當奴才的李白最終還是舍下了官位、舍下了玄宗、舍下了自己的理想,“直掛云帆濟滄海”去了。讓我們再次朗讀,來結束這一次夢游吧!
七、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詩
2、寫作訓練:李白的這個夢到底是個美夢還是一個惡夢?以自己的理解寫成一篇小論文。
八、板書設計
入夢緣由
夢游歷程
夢游天姥吟留別留別語
仙境出現
夢醒
教學反思:
這篇詩歌比較長,我覺得要想讓學生學好這首詩,首先就應要讓學生對詩歌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和認識,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透過“整體感知”這個環節理出了詩歌的層次,然后再具體分析。分析過程中,透過設計一系列的問題,環環相扣,配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引導學生領會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關系,抓住意象,配合關鍵詞,解讀詩歌表達的思想情感,訓練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就應說,整堂課是比較連貫流暢的,但在教學設計的上,還是沒有脫離傳統教學方法的模式,雖然有課堂互動,卻沒有很好的體現當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在今后的教學設計中,就應個性注意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