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教案(精選5篇)
新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會正確讀、寫多位數,并能比較數的大小。
2.能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
3.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重點:
會正確讀、寫多位數,并能比較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過程:
一、多位數的讀、寫的練習
練習一第1題:先回顧計數單位的順序,再根據書中的數據說說它們是幾位數,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進行讀、寫。
二、多位數的改寫
練習一第2題:先復習多位數的不同數位上數字的不同意義。再進行數的改寫。
三、讀寫游戲。
同桌間進行的游戲:第1步一個同學讀數,另一個同學根據所讀的數寫數,經過幾次讀數,兩人可交換角色;第2步一個同學寫數,另一個同學根據所寫的數讀數,然后交換角色進行。在同桌練習的基礎上,可選派代表在全班進行比賽,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多位數比大小
做第4題:完成后說說比較的方法。
(一)組數游戲:
請每個同學準備一些數字卡片;然后請學生代表提出組數的要求,根據要求每個同學都擺一擺;接著,選擇一部分學生所擺的數,供全班觀察討論。
(二)有關近似數的練習
討論括號內的數字有幾種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新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學生會用簡便方法計算乘、除數是5、25、125的乘、除法式題,提高計算的速度。
2.練習中,培養學生仔細觀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并能迅速、正確、合理、靈活地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儀、投影片。
教學過程:
。ㄒ唬⿵土暅蕚
1.請學生敘述用5、25、125乘、除的算式怎樣進行簡便計算?
。1)陳述過程準備(自言自語式)。
(2)小組互說(四人小組)。
。3)指名代表性地敘述。
。4)教師復述。
2.填空練習
。1)請全班同學做第58頁中練習十四的第1題。
。2)設問:你認為教材中首先編排這6道題的目的是什么?
。3)對。槲覀兘裉斓木毩曌鳒蕚洌
。ǘ┗揪毩
1.做練習十四第2題。
。1)指名口答:說一說簡便計算的第一步,應當明確乘數、除數是5,25就想到用乘以10再除以2或用乘以100再除以4來計算。
。2)學生練習,教師巡視,輔導差生。
(3)集體校對,檢查中下學生的正確率。
2.練習十四第3題。
。1)四人小組互相說說解各題的簡便方法。
。2)學生獨立練習,教師巡視,輔導中下學生。
(3)集體校對作業,指出注意點。
3.練習十四第4題。(投影)
把下面各題計算中的錯誤改正過來。
。1)指名說出各題的錯誤之處。
(2)教師指出產生這些錯誤的原因。
。3)學生練習,教師巡視、輔導。
。4)集體校對。
。5)教師。
。ㄈ┚C合練習
1.學生獨立做,練習十四中的第6題和第7題。
2.用投影來校對。
3.師生共同。
4.教師設問:這樣的應用題的簡便計算請每位同學能引起關注。
5.鼓勵少數智力較好的學生能編一道應用題。
(四)開放練習
1.投影出示第5題。
2.布置課內作業。(要求用多種方法解答)
3.四人小組討論。
4.集體,選取好的方法。
。ㄎ澹┧伎碱}教學
提示:把8888寫成88×101的形式
。┳鳂I:《作業本》第48頁(四十八)
2.應用題
。1)一般的三步計算應用題
新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幫助學生理解數的意義,建立數感。
2.通過探究活動,經歷猜想、實驗、推理和對照的過程。
3.培養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1億的意義、建立數感。
難點:結合具體的量獲得直觀感受——1億有多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我們再來看看以一些用“億”作單位的數。(課件出示:有關1億的小資料生1:1億個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繞地球赤道3圈半。
生2:要畫1億個點,如果每秒鐘畫1個點,一刻不停地畫,大約要畫3年2個多月。
生3:正常人的心臟一年約跳4200萬次,那么,跳1億次要多久?
100000000÷≈2.4(年)
2.4年就是2年零5個月。因此,正常人的心臟跳1億次大約要2年零5個月。
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較大的數,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信息,就有以“萬”、“億”作單位的大數。你能想象并描述一下“1萬”有多大?“1億”有多大嗎?這節課,我們就通過一些實踐活動來感受一下。
二、探究教案,經歷過程
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個方案了解1億有多大。首先選定你們小組需要什么東西。
學生可能會說:
生1:我們組想看看1億張紙摞起來有多高。
生2:我們組想看看1億個小朋友占多大地方。
生3:我們組想知道1億粒米有多少。
生4:我們小組想知道1億個字有多少。
師:難道我們想知道1億張紙的厚度就要真的拿來1億張紙進行測量嗎?真的要找來1億個小朋友站一站嗎?真的需要這樣嗎?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生:我們可以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進行試驗、測量,然后就能以此為依據進行推測,得出結果。
師:這個辦法不錯,現在就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你們的實驗測量吧,然后討論得出結論。
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匯報小組活動情況:
生:我們測量出100張紙約厚1厘米,那么1億張紙的厚度就是100000000÷100=1000000(厘米)。
師:1億張紙折疊起來高約10000米,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瑪峰,它高8800多米,因此1億張紙疊起來比珠穆朗瑪峰還高。
生:我們實際在1平方米的地方站一站,以舒服、自然為度,發現1平方米內站4個小朋友。這樣1億個小朋友需要占100000000÷4=25000000(平方米)。
師:1億個小朋友要占25000000平方米,相當于站滿1000多所我們這樣的鄉鎮小學。
生:我們測量了1克米,數一數發現1克米約有53粒,這樣1000克米就有53000粒,1億粒米就是100000000÷53000≈1887(千克)
師:1億粒米大約2噸,我國有13億人口,每人每天節約1粒米,1天就要節約13億粒米,約26噸,用載重量為4噸的貨車運送,要運7次!因而,我們要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積少成多、利國利民。
師:如果以一年365天來計算,若每天讀5000個字,則1年可以讀完1825000個字,那么讀1億個字要100000000÷≈55(年)。這就是說,一個人每天看5000個字,要堅持55年才有可能讀完1億個字。
三、課末總結,梳理提升
師:今天,我們通過一些活動初步感知了1億有多大。把我們這節課知道的結果回去講給家人聽。簡單地說,1億是個很大的數字,如果用乘法來算,一個很小的數字乘1億,都會變成一個大數目;如果用除法來算,一個很大的總量除以1億,都會變成一個小數目,我國的`鐵路運輸密度居世界第一,但人均鐵路長度卻是世界上最短的,還不夠一根煙長。最后,我們可以在網上尋找一些有關“億”的數字。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1.這節課,我從廣度(1億個小朋友站多大面積)、深度(1億張紙疊起來有多高、1億個字有多少)、多維度(1億粒米的裝載)設計了四個實踐活動,這些活動的對象都是學生們比較熟悉的事物,但即便如此,學生們還是對1億張紙疊起來大約有10000米高、1億個小朋友可站25平方千米的面積、1億粒米大約重2噸等概念難以獲得實在的表象。
2.我課前從多種渠道收集了大量的相關信息,以幫助學生建立生活周圍的實體模型,讓學生獲悉:1億張紙比珠穆朗瑪峰還高,1億個小朋友可站很大面積,1億粒米要用多輛大車來運載,1億個字要用畢生的時間來讀。這樣,就使概念由抽象到具體,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新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利用表面積等知識,探索多個相同長方體疊放后使其表面積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標:
體驗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解決包裝的問題,體驗策略的多樣化。
教學重點、難點:
利用表面積等知識,探索多個相同長方體疊放后使其表面積最小的策略。
教學策略:
讓學生自己想法設計包裝的方法,并親自實踐,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交流,反思那種包裝方案最節約。
教學準備:
相同的課本、包裝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提問:現在,老師要把26本數學課本用包裝紙包起來,怎樣保才能節約包裝紙?
學生討論交流方法,說一說怎樣包裝好。并說出自己的理由。
二、學習新知識
1、出示教材中的插圖和問題:將兩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樣包才能節約紙?
2、學生探索兩盒糖疊放得方法,并根據疊放的方法列式計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
3、引導學生比較得出方案。并反思為什么方案(1)最節約。
4、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
(1)同樣的方法解決“試一試”中的問題。
(2)教師根據學生的探索情況進行評價總結。
新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教案 篇5
一、說教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一些立體圖形、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經歷具體的圖形分類活動,對已學過的一些圖形進行歸類和梳理,了解圖形的類別特征以及圖形之間的聯系。通過拉一拉,親身體驗、發現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特性。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感受三角形穩定性和平行四邊形不穩定性在實踐中的應用。教材安排了三次對圖形的分類活動。第一次是對已學的一些圖形按是否是平面圖形進行分類,第二次是對平面圖形按其是否由線段圍成進行分類,第三次是對線段圍成的圖形的邊數進行分類。由此可見,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圖形進行分類,了解這些圖形的類別特征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應該是一個主要的目標。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平行四邊形的易變性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實用價值很高。由于特性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這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目標:
1、通過分類,對已學過的一些圖形進行整理歸類,了解圖形之間的類別特征;
2、通過實際實踐,體會到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及三角形的穩定性,認識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體會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一、二個教學目標將在教學第二個環節“合作交流,探究新知”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來落實。第三個教學目標主要通過第三個教學環節“運用拓展,課外延伸”來落實。
二、說學情
學生在前面已經認識了這些圖形,對它們的特征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分類的思想,學生也已經接觸過,曾進行過數的分類。加上城區學生基礎比較好,所以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應該不難。只是學生對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特性應用平時關注的較少,理解起來可能會有困難。
三、說教法與學法
1、說教法
(1)多媒體教學法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并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良好的知識體系,特別是通過課件展示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的實例,非常形象。,有助于學生理解。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學法
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2、說學法
(1)自主觀察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當學生真正自己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時,才能最為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引導學生自己來觀察圖形的特點,思考分類的標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通過與他人的合作獲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適、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課讓學生在自主觀察思考的前提下,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五大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通過對話交流,引導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圖形,借機引出課題,交代學習目標。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學生分組嘗試分類
提出分類問題之后,讓學生先思考一下如何分類,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借助學具分小組動手分一分,說一說。
2、集中交流分類標準
先讓學生上臺粘貼,再說一說是怎樣分的。然后逐步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分。邊分邊交流分類的標準。
3、梳理思路,展示過程。教師用課件演示分類的過程,加深學生對圖形類別特征的認識。
4、動手實踐,探討特性
先由生活中大橋、伸縮門等圖片引出問題,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如果換成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將會出現怎樣的情況。然后讓學生借助學具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發現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特性。再讓學生回憶學生中應用了特性的實例,加深對特性的理解。
(三)運用拓展,課外延伸
1、誰能說說圖的意思(教材23頁第3題)。為什么現在可以坐了?
2、欣賞圖片:其實在我們生活當中存在著許多我們學過的圖形,聰明的建筑師們不僅利用他們設計出了許多漂亮的建筑,同時又利用他們的特性設計出了不可思議的雄偉建筑。它們中有的都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雖然歷經風雨滄桑,但是依然完好無損保持了原樣。下面就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欣賞這些有名的建筑圖片,去感受圖形帶來的魅力。
3、課外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
4、運用今天學過的知識加固搖晃的椅子。
(四)總結評價,交流收獲
“這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你能談談你的收獲,并對自己或者其他同學的學習給出一個評價嗎?”學生可以說知識上的收獲,也可以說情感上的收獲,既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又將本堂課的內容進行了總結。評價自己或他人的學習表現,生生互動評價,學生既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體驗了成功,促進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