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歌》教案(通用2篇)
《紡織歌》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輕快的旋律,嘗試用樂器為樂曲伴奏。
(2)樂意參與打擊樂演奏活動,體驗共同活動的快樂。
(3)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4)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5)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與動作協調發展。
活動準備
1、啞鈴、串鈴、圓舞斑、每種樂器的數量為幼兒人數的三分之一。
2、音樂磁帶或CD
活動過程
一、教師引導幼兒傾聽音樂《織紡歌》。
1、聽音樂。
教師:今天老師請小朋友聽一首樂曲。一邊聽一邊想,聽了這首樂曲有什么感覺。(幼兒聽音樂,教師用身體動作表現布的過程,幫助幼兒感受樂曲的旋律)
教師:請你說一說聽完這首音樂有什么感覺。
教師:這首音樂聽起來很輕快,就像織布機在織布一樣。它的名字就叫《織布歌》
二、熟悉樂曲旋律,用身體動作表現樂曲的節奏。
1、教師播放樂曲,幼兒隨音樂拍手,拍出節奏型。
教師:請倪你跟著音樂拍拍它的節奏。
2、引導幼兒將拍手動作轉換成身體動作。
教師:現在我們不只是拍手,還要拍身體的其他部位,請跟老師試一試。
在教師的指揮下,幼兒練習身體動作。(拍肩、拍腿)。
4、將幼兒分成三組,一組拍手、一組拍肩、一組拍腿。
教師:現在我來指揮,我指揮哪一組哪一組就做動作。
三、嘗試用樂器為樂曲伴奏。
1、教師:老師準備了啞鈴、串鈴。"教案來自:屈;老師教;案網、"園舞板,拍手的地方用啞鈴演奏,拍肩的地方用串鈴演奏,拍腿的地方用圓舞板演奏。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吧!
2、教師指揮幼兒聽音樂空手做打擊樂演奏動作。
3、幼兒拿樂器,看教師指揮,集體演奏1—2遍。
4、幼兒自由交換打擊樂器,進行演奏。
教師;請小朋友把手里的樂器輕輕放在椅子下面,然后找到另一個你想演奏的位置坐下。
四、幼兒整理收放打擊樂器,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1、在音樂區中提供樂器和音樂,讓幼兒進行打擊樂器的演奏活動。
活動提示
整個活動是一個循序浙進的`過程,從拍手——身體動作(總、分)——樂器演奏的每一個環節的處理,教師都布能操之過急。如果幼兒一次布能完整做到,可以將交換樂器環節放到以后的音樂活動中進行。
2、教師可根據本園的實際情況提供打擊樂器,如果無條件,可自制打擊樂器。
《紡織歌》教案 篇2
活動背景:
我園一直在開展以“快樂音樂”為主題的園本培訓,我們重點探討在律動活動中教師支持性策略的有效運用。為了使我們探究有更好的效果,我們決定以課例的形式開展研究探討。
經過大家的討論決定,將中班的律動活動《紡織歌》作為一個課例對象,并對這個活動做了一個簡單分析。這是一節奧爾夫音樂活動改編而來的律動,音樂分四個部分,前奏感應旋律高低并模唱唱名旋律,a段感應拍子,b段感應兩個樂句,c段感應八拍樂句。
案例分析
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我以游戲貫穿整個活動,首先是引單人游戲身體織布機,讓孩子們通過模仿織布機織布感應全曲曲式。再到雙人織布機不僅讓幼兒鞏固對曲式的熟悉度,更主要的鍛煉了孩子們的合作能力。最后,通過道具飄帶感應曲式,增加活動的趣味性。
附:教案《紡織歌》
一、故事引導
1.教師邊播放圖片幻燈,邊故事引導。
原來她在跳舞的時候一不小心把他漂亮的小毛巾給弄丟了,所以傷心的哭了……
2.想辦法幫助小仙女。
二、律動感應全曲
1.樂曲分段
提問:音樂能分成幾段,你們能聽出來嗎?
2.身體織布機
前奏:預備動作,準備織布;a段:感應拍子,手勢模擬織布;b段:感應高低,雙手上揚、下沉,展示美麗的布;c段:感應八拍,手拍八拍。(好開心,拍拍手)
3.肢體創編。
三、道具——飄帶織布。
我們要用彩色的線來織布咯!
2.師請一名幼兒合作示范織布。
四、圖譜分析曲式。
1.師引導幼兒之人圖譜。
2.跟音樂集體隨圖譜感應曲式。
第一次反思
活動中由于我有些緊張,所以沒有給孩子充分感受音樂的時間,導致了環節的不流暢。而且孩子回答不上來又讓我的緊張加倍了,所以導致圖譜畫的也比較急了,孩子觀察圖譜的時間也不夠。在創編動作的環節,有些孩子回答的很好,動作也做出來了,但我沒有針對孩子的動作進行集體鞏固,導致沒有及時的引導,所以在表演環節孩子的動作還是不多,感覺還是沒什么創新。在材料的準備上也不夠完善,ppt中的形象不太像小仙女。
老師們也提出了很多困惑的地方,如:孩子的主體性體現在哪里?教師的引導應該在何時出現?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決定繼續研究探討這一課例。
整改意見
1.環節的整改:取消圖譜,因為活動中圖譜的出示意義不大,當孩子充分感受音樂后是很明顯能感知音樂的不同旋律,所以不需要再用圖譜來幫助孩子分析樂曲。
2.音樂感受在前,故事貫穿始終
改變之前先聽完故事再感受音樂的環節設計,將感受音樂提到前面,更好的讓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中。
第二次活動
附:教案《紡織歌》
一、故事引導。
師邊播放圖片幻燈,邊故事引導。
二、律動感應全曲(曲式abc)。
問:你們見過織布機嗎?織布機是怎么織布的呢?引導幼兒創編各種不同的織布方法。一起來織布吧,記住織布機的密碼哦!d、s、l、t 。
(1)清唱練習,由慢到快 (2)播放cd,幼兒隨老師一起律動。
1、身體織布機
前奏:預備動作,準備織布,感應旋律高低。
a段:感應拍子,手勢模擬織布。(打開合攏、高低交叉感應四個四拍)
b段:感應高低,雙手上揚、下沉,展示美麗的布。(感應兩個四拍樂句)
c段:感應八拍(拍手轉圈表現出織好布高興的樣子)
2、肢體創編。
除了用手可以打開關起來,還可以用什么?(手、腳、眼睛等。逐段依次進行織布)
3、雙人織布機
師:小朋友織的布真是漂亮極了,云妖特別喜歡,云妖的家里還有一種雙人織布機,要兩個好朋友在一起才能織的,你們想不想嘗試一下呢?教師根據前奏的旋律配上語詞(找個朋友、找個朋友,找個朋友織)讓幼兒找到朋友。
間奏時唱:換個朋友、換個朋友、換個朋友織
a段:兩人一組合作用肢體各部位以各種方式織布(感應拍子)
b段:兩人牽手上揚、下沉感應樂句
c段:牽手轉圈感應八拍
三、道具——飄帶織布。
1、師:我們剛剛有沒有用線來織布?(沒有)現在我們要用彩色的飄帶來織布咯!(一手抓自己的飄帶,一手抓同伴的飄帶,兩人飄帶交叉后抓自己飄帶的兩頭)
2、師請一名幼兒合作示范織布。
前奏:老師唱“一起織布、一起織布、一起來織布”,幼兒與同伴準備
a段:互相穿插彩帶拉一拉(織布機的聲效:咯嘰……)
b段:兩人舉高,放低。(我織好了。我全都織好了)
c段:很開心,兩人轉圈。
第二次反思
通過身體律動來感應全曲曲式,首先是單人游戲身體織布機,讓孩子們通過模仿織布機織布,在這個環節中a段感應拍子做織布律動時,有部分孩子很難把握好音樂的節拍,后來通過我的語言和肢體引導,基本上都能跟著音樂節拍做動作。
這次的活動明顯比第一次要好的很多,首先孩子感受音樂的時間充分之后,孩子就馬上理解了樂曲的段落,在活動中,為了更好的幫助孩子了解和掌握織布的動作,我又添加了兒歌:“一起織布,一起織布,一起來織布。我織好了,我真的織好了。”孩子們在唱唱、跳跳、演演的過程中體驗著織布游戲的樂趣。
但是同時我們又有了疑問:當孩子對道具失去興趣之后,我們該如何進一步提起孩子們的興趣?也就是說,能不能在課堂上增加一個環節,讓活動具有更完整性。
整改意見
最后的環節對于孩子能力的提升不夠,可以加入樂器來幫助孩子從多個角度來感受音樂。這樣也使得整個活動有一個循序浙進的過程,從拍手——身體動作(總、分)——樂器演奏,相對比較豐富。也可以讓孩子在活動中學會控制自己的動作幅度,這對于律動活動也是有幫助的。
第三次活動
附:教案《紡織歌》
一、絲巾引入
二、單人織布
引導幼兒創編各種不同的織布方法。
(1)清唱練習,由慢到快 (一起織布,一起織布)
(2)播放cd,幼兒隨老師一起律動。
3.身體織布機
4.肢體創編。
5.用腳來一起織布。
三、雙人織布
雙人織布的開機密碼是找個朋友、找個朋友,找個朋友織,讓幼兒找到朋友。
1.雙人織布
2.道具——飄帶織布。
四、手搖鈴織布
第三次反思
這一次的教學不僅僅讓孩子們學會了身體的律動,也學會了運用樂器來演奏。活動中我運用知識和教學方法的整合性,和孩子一起享受了音樂。從動動手動動腳到飄帶織布再到手搖鈴織布,每一個環節都環環相扣,不僅有能力的提升,而且,孩子始終保持著高昂的興趣。
《指南》中對于孩子藝術領域的學習也有詳細的講解,孩子的“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是密不可分的。在我的活動中,我也將這幾點有機結合在了一起,讓孩子們在欣賞中去感受,感受后去表現,表現時又有孩子自己的創造。
我想以后我會更加喜歡律動活動的教學和研究,因為這真的是很值得我們去探討,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