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四單元《大自然的語言》有關資料
二十四節氣名稱的意義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將開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將來臨。
夏至、冬至:古稱“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經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這兩天晝夜相等,正好處在夏至和冬至中間。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增多。
驚蟄:開始打雷,氣溫上升,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
清明:天氣晴朗,萬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壯生長。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
芒種:麥類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搶種時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表示這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
處暑:“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結束,氣溫開始下降。
白露:氣溫降低,出現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涼。
霜降:開始下霜。
小雪、大雪:開始下雪,至大雪時形成積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節。
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例如: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麻雀囤食要落雪。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
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泥鰍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名詞解釋
物候: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動、抽葉、開花、結實、落葉;動物的蟄眠、復蘇、始鳴、交配、繁育、換毛、遷徙等,均與節候有密切關系。非生物現象,例如始霜、始雪、結凍、解凍等,也屬物候現象。
農諺:有關農業生產經驗的諺語。農諺是農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得經驗的概括。一般為通俗的韻語形式,便于記憶,對于傳播生產經驗和農業氣象等方面的知識具有良好作用。中國各地農諺非常豐富。如華北黃河流域一帶關于播種和收獲的農諺有:“清明早,小滿遲,谷雨種棉正當時。”“麥到芒種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物候學:也稱“生物氣候學”,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動現象與季節變化關系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