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四單元《大自然的語言》有關資料(精選14篇)
八上第四單元《大自然的語言》有關資料 篇1
二十四節氣名稱的意義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將開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將來臨。
夏至、冬至:古稱“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經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這兩天晝夜相等,正好處在夏至和冬至中間。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增多。
驚蟄:開始打雷,氣溫上升,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
清明:天氣晴朗,萬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壯生長。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
芒種:麥類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搶種時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表示這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
處暑:“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結束,氣溫開始下降。
白露:氣溫降低,出現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涼。
霜降:開始下霜。
小雪、大雪:開始下雪,至大雪時形成積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節。
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例如: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麻雀囤食要落雪。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
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泥鰍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名詞解釋
物候: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動、抽葉、開花、結實、落葉;動物的蟄眠、復蘇、始鳴、交配、繁育、換毛、遷徙等,均與節候有密切關系。非生物現象,例如始霜、始雪、結凍、解凍等,也屬物候現象。
農諺:有關農業生產經驗的諺語。農諺是農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得經驗的概括。一般為通俗的韻語形式,便于記憶,對于傳播生產經驗和農業氣象等方面的知識具有良好作用。中國各地農諺非常豐富。如華北黃河流域一帶關于播種和收獲的農諺有:“清明早,小滿遲,谷雨種棉正當時!薄胞湹矫⒎N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物候學:也稱“生物氣候學”,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動現象與季節變化關系的科學。
八上第四單元《大自然的語言》有關資料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識記詞語(略)。
2.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能力目標:
1.訓練做讀書摘要的能力。
2.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鉆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教學建議
一、課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二、段落結構
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說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學及其研究對象。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研究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項說明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各個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三、層次分明的結構順序
文章首先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讀者的興趣,使人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例,以“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這樣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第三段,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里的說明。第四、五段,話題引到農業上,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這兩段實際上與文章最后形成了照應。文章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條有理;一個設問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個問題,都有舉例,這樣文章就有說服力,也容易讓人明白。文章最后兩段,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笆紫取薄皩τ凇薄斑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層意思,有輕有重,突出了物候學在四個方面對于農業的重要意義。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語言”,與課文第一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
本文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對于一般讀者,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科學知識較少的讀者來說,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而文章正是要寫給這樣的讀者看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充分考慮讀者對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盡量形象化,把豐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使讀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語言”,本身表明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盡量少用專門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并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便于讀者掌握。第三,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形象?傊@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強的科普佳作。
五、生動的說明和典雅的用詞
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這是一種描寫的方法,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按蟮亍薄疤K醒”是擬人的筆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兩個結構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個長句,具體描述大地的“蘇醒”,同時給人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按蔚凇庇玫梅浅5溲。“燕子”是“翩然歸來”,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變黃的樹葉在秋風中是“簌簌”地落下來,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一個個電影鏡頭。“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為下文用另一個擬人“大自然的語言”做準備。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極其簡潔。總之,作者在第一段運用的優美詞語,美不勝收,使人目不暇接,以這些優美詞語為主,又構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簡直像一篇寫景散文的開頭。第二段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兩組詞,一句四字,極其概括、雅致,文氣撲面。這一段更讓人注意的是擬人手法的運用:“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話中“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這樣寫的效果,是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六、抓住重點進行教學的有關建議
本文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概括要點就是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有關的內容要點,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影響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觀測對于農業有什么意義,等等。學過本文之后,對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要使學生能夠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而學習本文的語言,主要是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特別是第一、二段描寫四季景象的語言,要指導學生把它們積累下來,并學會運用。
八上第四單元《大自然的語言》有關資料 篇3
教學目標:品味本文簡潔,準確,生動,科學的語言。
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
掌握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教學課時:兩課時
課前準備:搜集一些農諺。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在生活中,我們人類用語言來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語言嗎?
欣賞圖片1欣賞圖片2說說你看到了什么?這些現象在告訴人們什么?
同學們以上說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都能發現。請同學們談談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語言。
像這些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的現象,古代的勞動人們稱為“物候現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她們的語言。
新課講授:
一.察言觀色:學生介紹竺可楨,教師補充。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獲哈佛大學地學系博士學位;貒笙热挝洳叩葞煼秾W校教員、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成為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在貴州的窮鄉僻壤,他將浙大從一所地方性大學辦成了全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讀課文,(1)標出難讀,難記的字,詞。(2)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上講臺板書】
三.暢所欲言:你從課文中獲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補充)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第1.2.3段)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第4.5段)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第11.12段)
四.細嚼慢咽:朗讀1段,品味語言。
找出這一個自然段,你最喜歡哪些好詞,好句,說說理由。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四.摩拳檫掌:欣賞四季圖片(春,夏,秋,冬)選任一季節,用生動,美麗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繪出來。
八上第四單元《大自然的語言》有關資料 篇4
[教材簡解]
本次活動我將《大自然的語言》定位于大班科學領域。大自然豐富多彩、變幻萬千,它的語言有很多,例如花草樹木這些具象的事物都是幼兒所熟悉的,而氣溫的變化是幼兒每天能感受到卻容易被忽略的。如果讓他們說說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溫度有什么不一樣就比較難了,本次活動就是選取這一元素,通過探索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氣溫的差異讓幼兒初步了解熱帶、溫帶、寒帶。熱帶、溫帶、寒帶是幼兒比較陌生的名詞,為了便于他們理解,活動過程中先采用圖片的形式讓幼兒直觀地了解不同地方人們著裝的差異從而推斷出氣溫的差異。幼兒又很容易理解是太陽給人們帶來溫暖,那么通過進一步談話得出離太陽近的地方溫度就高,所以叫熱帶;離太陽遠的地方溫度就低,所以叫寒帶;離太陽不遠不近的地方溫度比較適中,所以叫溫帶。怎樣才能知道哪個地方離太陽近,哪個地方離太陽遠呢?教案中這一設計就給幼兒思考的空間,讓他們自己探索出判斷不同地方離太陽遠近的'辦法,最后通過教師的引導,得出采用連直線的方法,比較這些地方離太陽距離的長短,從直觀上觀察到近的地方人們穿的衣服少,是熱帶;遠的地方人們穿的衣服多,是寒帶;不遠不近的人穿的衣服適中,是溫帶。
[目標預設]
1.認知目標:知道同一時間不同地方的氣溫不一樣,初步認識熱帶、溫帶、寒帶。
2.能力目標:能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個事物的直線距離。
3.情感目標:體驗探索活動帶來的快樂。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各地氣溫差異與離太陽的遠近有關,初步了解熱帶、溫帶、寒帶。
難點:能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地的距離。
[設計理念]
在大班滲透式領域中有一次語言活動是《我們的祖國真大》,其中有一篇兒童詩就是講祖國的同一時間因為不同地方氣溫的差異導致了人們不同的生活景象,那么基于這一靈感,我想何不把這一話題拓展開來,研究由于同一時間溫度的差異形成的熱帶、溫帶、寒帶的這一地理現象。大班幼兒或多或少在電視上見到過非洲熱帶地區和北極寒帶地區的人,只是他們還沒有一個溫度帶的概念,所以我決定從這些地區人們的圖片入手讓他們從具象的熟悉事物開始,慢慢熟悉這三個溫度帶。在探討溫度帶的時候勢必會引出他們與太陽之間的關系,這就涉及到科學領域了;顒又凶層變撼浞职l揮想象力,思考溫度的高低與太陽遠近的關系,并自己動手操作進行驗證。大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所以本次活動的難點讓幼兒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地的距離是符合幼兒能力范圍的。
[設計思路]
溫度帶這一專業名詞是地理課上才教的,怎樣才能把這一專業名詞變得讓幼兒理解呢?這是我設計本次活動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熱帶、溫帶、寒帶最大的差別就是溫度了,所以我通過這三個地方人們著裝的多少就能很快找到切入點,利用圖片讓幼兒自己觀察人們衣服的多少得出這些地方溫度的不同:有的熱、有的溫暖、有的寒冷。再從溫度的不同引出這些地方與太陽遠近的關系,讓幼兒自己探索離太陽近的地方溫度怎么樣,離太陽遠的地方溫度怎么樣?最后再通過動手操作判斷這些地方離太陽的遠近程度有什么不同才導致了溫度的差異,引出熱帶、溫帶、寒帶這三個名詞。整個活動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符合幼兒的興趣和能力范圍,適合幼兒探索。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了解現在的季節。
教師:現在是什么季節?(春季) 氣溫怎么樣?(引導幼兒說出不冷不熱、溫暖等詞)我這里有三張圖片,仔細觀察哪一張是這個季節的人們?
。ń處熖峁┤龔垐D片,上面的人們分別穿著裙子、小外套、棉襖讓幼兒選擇)(二)初步探討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溫度差異的原因。
1.教師出示圖片,引出此時不同地方氣溫差的現狀。
教師再出示兩張圖片:北極人的圖片、非洲熱帶地區人們的圖片。
教師:仔細觀察這兩張圖片,你發現那里的氣溫怎么樣?猜猜他們現在是什么季節?
2.初步討論三個地方氣溫差異的原因。
教師:其實這兩個地方和我們這一樣是春天,那為什么這個地方這么熱,這個地方那么冷,而我們這比較溫暖呢?(教師邊說邊將這三張圖片擺在黑板上)3.幼兒自由發表觀點。
。ㄈ┩ㄟ^操作大膽猜想三張圖片在地圖上的位置。
1.教師出示有三座房子標記的地球平面圖。
教師:這三張圖片中的人們分別住在圖上的三個地方,猜一猜分別住在哪里?請你把他們送回家。
2.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ú僮鞑牧弦呀涍^塑封處理,每張圖片的背后貼有雙面膠,方便粘貼。)3.展示幼兒的操作成果并請幼兒陳述理由。
4.教師示范正確的操作,并請幼兒調整自己的操作。
。ㄋ模┎僮魈剿魍粫r間不同地方溫度差異的原因。
1.談話引出氣溫和太陽遠近有關教師:是什么讓我們的地球保持溫暖?(太陽)教師出示太陽圖片。
教師:哦,原來太陽能使我們保持溫暖。如果想要熱一點,我可以怎么辦?如果想要冷一點,可以怎么辦?(引導幼兒說出離太陽近就熱,離太陽遠就冷)2.探索操作方法。
教師:這三個地方哪個離太陽最近,哪個離太陽最遠,你怎么知道的?
(引導幼兒用連線的方法,用兩地之間直線的長短比較遠近,知道熱帶離太陽最近,寒帶離太陽最遠。)3.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4.請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教師再操作一遍進行驗證。
。ㄎ澹┛偨Y提升教師出示一張用不同顏色表示這三個溫度帶的地球平面圖(紅色表示熱帶、黃色表示溫帶、藍色表示寒帶)教師:離太陽近的這一片地方比較熱,所以叫熱帶;離太陽不遠不近的地方比較溫暖,所以叫溫帶;離太陽遠的地方比較寒冷,所以叫寒帶。我們生活在溫帶里。
[活動延伸]
1.區域活動:將畫有房子標記的地球平面圖和各地人們著裝的圖片塑封起來放在科學角中供幼兒匹配。
2.游戲活動:將各地的服飾投入表演區供幼兒進行角色扮演。
3.家園共育:和父母共同查閱了解不同溫度帶人們生活習性以及文化的不同之處。
八上第四單元《大自然的語言》有關資料 篇5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
1.出示生詞(語(Yǔ)言),誰能把這個生詞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點?(都有個“口”),說明和什么有關呢?(嘴巴、說話)
2.CAI課件展示,解題激趣。
(1)CAI課件分別展示公雞打鳴、黃葉紛紛往下落、烏云滿天電光閃,說說它們都告訴我們什么?
(2)解題激趣:你們都能從動物、植物、氣象這些自然現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板書)。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中還會告訴我們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呢?咱們仔細讀讀,去發現吧。
二、組織初讀,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看著拼音把每個字音讀準,特別是生字的音,遇到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把每句詩讀通。
2.交流生字讀音情況:指名說說哪些生字在讀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領讀。(如“告訴”的“訴”單獨念第四聲,讀“告訴”一詞時讀輕聲;“如果”的“如”聲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翹舌音,“粗”是平舌音等。)
3.交流通讀詩句的情況:把你認為讀得最通順的一節讀給大家聽聽,結合交流情況重點指導以下三個句子。
(1)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有一個個圈圈。(注意輕聲音節)
(2)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注意生字多,名稱連續。)
(3)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變音讀n日)
4.正確流利地讀詩句,并說說從詩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語言。
三、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1.自讀體會。哪一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就把哪個小節多讀幾遍。邊讀邊想:你從中讀懂了什么?該怎么讀呢?
2.互動交流,點撥指導。(以下教學程序隨學生的具體反饋情況相機進行)
(第二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個個靜態的“逗點”一“逗點”搖著尾巴游動)這是什么?(逗號)仔細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
(2)引導想像: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說什么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么讀好這一節呢?
(3)自由練讀,再讀給小組或全班同學聽,結合點評指導朗讀。
(第三節)
(1)CAI課件展示一條大魚:誰知道這條魚有幾歲呢?你是從哪句詩看出來的?該怎么讀讓大家都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呢?
(2)自由練讀,指名朗讀,點評指導。
(第四節)
(1)指名試讀,說說這一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什么語言?
(結合講解“三葉蟲”,理解”鑲嵌”,簡介“喜馬拉雅山”。)
(2)“喜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見遠古時候那兒的海又大又深,詩句“那兒曾是汪洋一片”,該怎么讀呢?
(3)指名試讀,點評指導朗讀。
3.回歸整體,賽讀拓展。
(1)賽讀:把三小節連起來自由練讀,比比看誰讀得好。
(2)過渡: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見,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齊讀第一節、最后兩節詩。
(3)賞讀、賽讀:教師邊范讀邊展示CAI課件后,指名賽讀整首詩。
(4)拓展: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說給大家聽。
四,書寫指導,練習運用
1.書寫指導:(1)自讀生字詞,邊讀邊記形,并在組內交流自己記住了哪些字。(2)在書上描紅、練寫并點評糾正。(如“就”右邊不能寫成“龍”,“訴”不能丟了一點。)
2.自主選擇練習:(1)和同學們互相聽寫生字。(2)朗讀課文。(3)收集、觀察大自然的語言并記錄下來。(4)把你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編一節詩句寫下來,讀給大家聽!
八上第四單元《大自然的語言》有關資料 篇6
教學目標 :
1、了解物候學的內容、意義、規律和發展前景等有關知識,培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2、學習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的一般規律來安排文章順序的方法。
3、掌握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4、讀準“翹”“衰”“落”“觀”“差”等多音字。
5、學習說明語言的準確、生動和恰當地運用對偶、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
2、學習寫讀書摘要。
3、了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激發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難點:
本文的邏輯順序及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板書課題]
(二)通讀全文。
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對一些難字難詞也已經查閱過字典詞典,下面一起讀讀課文中這幾個字詞。
[利用課文“預習提示”內的5組字詞,讓學生個別讀,齊讀。]
接下來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么知識?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么?
3.對照注解①,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發表意見后教師歸納]
1.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用5分鐘時間快讀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練習題中的4個小題,填寫段的序號。
[學生讀、練后簡要討論。]各小題后括號內應填的序號為
第1題(一至三);第2題(四至五);
第3題(六至十);第4題(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層次,剖析條理。
說明文要把事理說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后歸納]
第1大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什么是物候,并進一步說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討論后歸納]
說明應有條理,即使是并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恰當的順序逐項說明。課文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并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學習編寫讀書摘要。
同學們通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容、層次,對課文已經大致理解。在閱讀實踐中,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為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后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后,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學生練習,完成后相互交換閱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再將預先準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掛出,供學生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語言》摘要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
3.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4.物候學研究,首先是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利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二課時
(一)交流讀書摘要,加深對課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閱讀延伸,經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二)繼續研討寫法。
這篇課文的寫法,除了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個特點外,還有一個寫法特點也值得理解和學習。說明事物的時候,常常要用舉例子的方法,舉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這篇課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學生讀課文]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
說明文中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讀者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連舉了“大連—— 北京”和“煙臺——濟南”兩個例子加以說明,使人確信無疑。
(三)理解語言的生動性。
這篇說明文的語言很生動。生動的說明才能讓人愛讀易懂。先請同學們把第一、二段仔仔細細地輕聲讀兩遍。
[同學們自讀后教師范讀一遍,然后掛上預先準備的小黑板]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回暖。
2.再過兩個月,燕子飛來了。
3.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到地上。
4.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叫了,該及時耕作。
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對照,指出上述語句同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有什么不同,啟發學生了解;兩者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課文的語句要生動得多
[討論后歸納。]
第1句沒有課文中“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這一句生動。“漸漸回暖”是一般的說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則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
第2句沒有課文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生動。“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第3句沒有課文中“……在秋風中籟籟的落下來”這一句生動,“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則是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電影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4句沒有課文第二段中幾個原句生動。那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后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谷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四)復習、復述。(略)
備注
1.黑體部分的問題和答案必須抄寫在語文筆記本上。
2.三班和六班的學生參考講過的筆記,原來已經記下來的不用抄寫。原來沒講過的的需要補充在筆記本上。
八上第四單元《大自然的語言》有關資料 篇7
洪瀨第二中心小學 劉蓮花
教學目標 :
1、學會9個生字,認讀4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感情朗讀,使學生領略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3、仿照詩歌寫一段話。
教學重點:
指導朗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教學難點 :
發現詩歌中規律性的語言現象,仿寫詩歌。
課前準備:
1、查找有關“三葉蟲”化石、“喜馬拉雅山脈”的文字或圖片資料。
2、觀察大自然,搜集有關“大自然語言”的資料。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導入 ,揭示課題
同學們,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類才有語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語言,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去發現吧。
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讀讀課文,碰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注意讀準字音,不添字、漏字。
2、檢查讀音情況,學生開火車讀(每人讀一小節)。
3、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想想課文中哪幾個小節具體寫了大自然的語言。
4、指名回答。
5、大家一起把這幾小節讀一讀吧。
6、老師在網上下載了兩張圖片,大家看看。(課件出示“三葉蟲”化石;“喜馬拉雅山脈”圖片并介紹。)
7、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想想哪一些大自然的語言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語言你還不懂,就看看課文的插圖,想象、做一做動作、也可以在紙張上畫一畫,把它讀懂。(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感悟)
8、誰來說說,哪一些語言是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語言你是怎樣讀懂的。
9、你們覺得大自然的語言怎么樣?
學生回答,師板書:妙不可言
10、我們怎樣才能讀懂這些妙不可言的語言呢?
學生回答,師板書:觀察思考
11、指導朗讀
我們讀懂了,并且知道怎樣才能讀懂這些妙不可言的語言,心情一定很高興吧。請同學們想想應該怎樣讀,才能讀出詩歌的韻律,讀出感情。先讀一讀,再把你認為讀得最好的那一小節讀給同桌聽。
誰來把你讀得最好的讀給大家聽聽。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
三、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齊讀課文。
2、你們平時一定是個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人,說說你還發現了那些大自然的語言。
3、根據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照文中某一小節的寫法,寫一小節小詩。
八上第四單元《大自然的語言》有關資料 篇8
教材簡介:
不要以為只有人才會說話,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語言。人類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會給人類好的回報,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真是人類的好朋友。
目標預設:
1.欣賞詩歌,初步感知詩歌的語言和結構等藝術特點。
2.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嘗試仿編。
重點、難點:
有欣賞、了解大自然的濃厚興趣,體驗人和大自然的親情。
設計理念:
本主題以“小水滴旅行記”為開端,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幼兒關注自然現象,讓他們與可愛頑皮的小水滴結伴,與祥和溫暖的太陽交談,與神秘莫策的霧捉迷藏,與變化多端的云彩舞蹈,與來去無蹤的風兒賽跑,賦予直觀的自然現象以生命。在為幼兒提供體驗和想象的空間的同時,為其創設更為廣闊的自由表現和表達的空間,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從而讓孩子了解這些自然現象與人類的關系。
設計思路:
關于水的問題,孩子們開始討論就是:水從那里來?也許就可能是孩子的興趣熱點,可以激發他們觀察自然的興趣,發展他們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于是,我就給班級里的全體孩子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孩子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了:……對于幼兒的回答,我并沒有給予回答,于是,我們帶孩子一起去感觸大自然的神奇,傾聽大自然的語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體驗大自然的魅力,激發他們熱愛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智慧的種子?吹胶⒆觽儗Υ笞匀坏恼Z言這樣感興趣,于是我設計了綜合教材:大自然的語言
教學準備:
[幼兒準備] 幼兒有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初步積累了一些經驗。
[教師準備]
1.配樂詩歌錄音磁帶。
2.大自然景象PPT、詩歌圖譜PPT。
教學過程:
1.游戲“拍手“游戲。(聽老師的指令然后完成動作,看誰的動作又快又準)小結:小朋友的反應很快,說明剛才老師的語言大家都能聽懂。老師說的話你們是靠耳朵才能聽懂的。不要以為只有人才會說話,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語言。大自然的語言你們能聽懂嗎?靠什么發現呢?我們一起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2.出示大自然景象PPT,感受大自然,了解詩歌。
師:這兒有一幅畫,畫上有什么?
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會說話嗎?
我們一起來聽詩歌《大自然的話》里說了些什么?
3.欣賞詩歌。出示詩歌圖譜PPT
(1)幼兒聽詩歌錄音。
提問:大自然會說話嗎?詩歌里說了些什么?
你們聽懂大自然的話了嗎?我們再來欣賞一遍!
(2)教師有表情地朗誦一遍。
(3)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丛姼鑸D譜
①詩歌里說了大自然中誰在說話?怎么說話的?
為什么說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為什么說螞蟻往高處搬家,明天準是晴天?
樹樁上的一道道圈圈說明什么?怎么知道的?(這都是人類多年觀察出來的,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诖笞匀坏恼Z言與人的語言有什么不同?(人的話要用耳朵聽,而大自然的語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
(4)引導幼兒有感情地地學習朗誦詩歌一遍。
大自然的語言真是五彩繽紛,妙不可言,我們一起來輕輕學念這首詩歌。
4.引導幼兒聽辨三段詩歌結構上的特點。
《大自然的話》這首詩歌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段?為什么?好在哪里?
小結:詩歌中先說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種各樣的現象(白云高飄、螞蟻往高處搬家、樹樁上有一道道圈圈)緊接著寫人們看到這種現象后想到了什么?(晴天、雨傘、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訴我們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詩歌的結構這樣安排能讓我們小朋友一聽就能明白大自然的語言是什么?人類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會給人類好的回報,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歌。
5.結束部分大自然真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只要我們善待她,她就會給我們人類好的回報,但是現在我們人類有些人卻不能善待大自然,大量地砍伐樹木、捕殺動物,亂扔垃圾、工廠排除廢氣、廢水污染環境,使大自然受到嚴重的破壞。大自然還會和我們人類做朋友嗎?她還會以好的回報給人類嗎?我們應該怎樣做呢?請小朋友們回家后認真的思考,然后來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活動反思:在幾次的活動中,我們帶孩子一起去感觸大自然的神奇,傾聽大自然的語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體驗大自然的魅力,激發他們熱愛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智慧的種子。
當孩子知道水的變化后,我請孩子繪畫出了小水滴的旅行途徑,在繪畫中孩子了解了水的存在狀態,水在太陽的照射下變成了水蒸氣,水蒸氣緩緩上升變成云朵,當受到冷空氣的襲擊時,云朵將變成雨滴或是雪或是冰雹落下來,小水滴再次回到了大海的懷抱。
對于種種自然現象,我們如果采用書面的形式去反饋給孩子,孩子不易于接受,但一旦改成了故事的形式,孩子在童趣盎然中自然的感觸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激發了孩子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因為這一切教育都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孩子越小,就越應該從幼兒的興趣入手。探索型主題活動就是圍繞幼兒自身的興趣開展的,在活動中他們的問題縈繞不斷,層出不窮,更通過主動收集資料、動手實驗、制作、爭辯談論總結,調動起他們的各種感官,使他們的思維更敏銳,激發起了他們主動探索周圍世界,了解大自然奧秘的欲望。
八上第四單元《大自然的語言》有關資料 篇9
《大自然的語言》這個主題內容主要是風、雨、云、霧等自然現象的知識介紹。由于這些自然現象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怪了的,所以因為太過熟悉的原因,他們很少會細心地留意觀察它們,因此對于這些自然現象的感性知識和經驗比較貧乏,引導孩子由天性的一時好奇轉向自主的熱情關注,激發他們深入探索了解自然奧秘的積極性,培養孩子習得觀察、交流、記錄、收集等多種學習能力成了本主題的重要任務。“生活源于自然,自然融于生活”,生活和自然本身是密不可分的,在主題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我以生活資源作為孩子自然教育的廣闊天地,讓自然與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明朗,使孩子們從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美好,認識到自然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我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活動來貫穿進行的:
一.每日天氣播報(收集、交流)
以往我們班內設置的氣象角記錄只有很簡單的天氣圖例,而且孩子們對流于形式的記錄已經頗為漫不經心了,很少再去關注。進入主題后,我請孩子們每天回家收看天氣預報節目,安排在講新聞時間輪流學著主持人進行“每日天氣播報”。這一活動很好地引發了孩子關注天氣情況的積極性,培養了記憶、整理、交流的能力。由此,孩子們不僅了解到天氣情況復雜多變的圖例標注和語言表述的方式方法,同時激發了他們對氣象知識的濃厚興趣,使探索學習進一步引向深入。有部分孩子自制了一日天氣變化標記記錄,還從網上查詢了有關冰雹、雨夾雪的知識介紹。更為可喜的是,由于天氣播報活動的開展,孩子們明確了氣溫與人穿衣的關系,他們學會了用獲得的氣象信息指導自己的著裝,象我班的吳彤、王嘉怡幾乎每天都會主動給同伴的著裝多少根據氣溫高低進行評價,帶動了更多孩子對氣溫的關注,并自發在氣象角的記錄上增添了氣溫標注。孩子們關注天氣情況的積極性更高了!他們參與活動的自主性更強了!
二.水滴的魔術(觀察、感受)
《小水滴的旅行》以淺顯生動的敘述使孩子們了解到雨的形成過程,但是由于缺乏直觀的經驗作鋪墊,很多孩子一知半解。為了進一步幫助孩子對水的變化過程了理解更透徹,我請孩子們做個有心人,好好地用眼睛找找自己生活中的“魔術”現象。這下,孩子們可來勁了,幾乎每天都有孩子來向大家報告自己的新發現。在相互間的感染下,他們觀察交流的內容越加豐富,表達越加條理化,觀察角度越加的細膩了。他們發現原來燒開水、炒菜、煮東西時產生的“煙”其實就是水滴在“變魔術”,那是水滴受熱變成的水蒸氣在上升呢!還有洗澡時的水霧、下雨前地磚、墻壁上的水汽也是水滴在“變魔術”,那是水滴受熱變成水蒸氣以后再遇冷后變成小水珠。觀察、感受使孩子們沉浸在發現秘密的欣喜中!使他們帶著自我求知的需要輕松、愉快地完成了學習。
(一)滿意的地方
1、提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借助字、詞典自學字詞,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本節課的'學生答題的速度和準確性遠遠超乎教師的預計,可以說是幾乎提前完成了教學任務。
2、精心的構思,充分的備課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課堂語言的銜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獲。而教材的處理,教學法的運用以及創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時間,哪怕有一點收獲,也是值得慶賀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課件的制作、下載要及早著手,要勤于動手,要勤于動口,外因會促進內因。
。ǘ┬枰此嫉牡胤
1、駕馭課堂的能力急待加強。上課過程中,當學生說出有關描繪春天特色的詞語時,我沒有給以肯定,因為當時我的腦海里只有一系列的秋冬兩季的詞語,課后我又仔細琢磨了一下,其實那些詞語也是作者運用了擬人化的句子中的詞語,學生的回答是對的,是我沒有處理好。
2、時間分配的還不夠好,沒有做到從容,鎮定。由于借班上課,對學情了解欠深入,而學生在整堂課上回答問題太順利,遠遠超乎教師原本的預計。因此,還應該少量的設計一點反饋性的練習題,以備課堂需要。同時,這樣既重視了能力訓練,又加強了基礎知識的考察,這不正好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了嗎?
其實,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應的靈活性,我們的課堂應該努力實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尊重學生的個體化體驗。逐步培養學生能夠欣賞他人對文本的見解,也能自由開放發表自己的見解的素質,把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扎扎實實落到實處。
以上是本人對《大自然的語言》案例的整個分析。不管怎么說,這只是一節課,我不能就此來論成敗。我只想把它寫出來,作為課改進程中的一個靶子,指導我前進:繼承好的方面,改進不足的地方。
八上第四單元《大自然的語言》有關資料 篇10
師:在第五單元,我們進行過 “觀察細致才能寫得具體”的學習與訓練。時至今日,不知同學們是否真正學會了觀察并養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我想檢驗一下,可以嗎?
生:可以!
師:撇開年、月、日的時間不看,你能從大自然的各種景象中,判斷出現在是什么季節嗎?
(生沉思片刻,紛紛舉手)
生:現在是秋季,我是根據樹葉凋零,小草枯萎等景象來判斷的。因為有 “秋風掃落葉 ”一說。
生:從北雁南飛、昆蟲消失等自然現象也不難判斷,現在是秋季,而且是深秋。
生:我也認為,現在是深秋,因為天氣較玲,露水很涼。
師:說得有理。我為大家勤于觀察、善于思索感到商興。
師:像草木榮枯、候鳥去來“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板書:物候)。個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明物候現象的特征、成因和意義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以豐富科學知識,理解并掌握課文生動而有條理的說明事物的方法。
生:老師,您說課文是介紹物候知識的,而標題不用“物候”,為什么要用“大自然的語言”這個說法呢?
師(驚喜):這位同學問得好!這也正是我的疑惑。哪位同學能幫助解釋一下?
生:這里采用了形象化的說法。
師:(追問)何以見得?
生: “預習提示 ”臺訴我們:“課文把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 ”
師:能借助“提示 ”來理解,好!請同學們瀏覽課文,試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來說明。
(生瀏覽、思索、作記號)
生:課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自然段開頭有句話足以說明:課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說法,可以激發們的閱讀興趣。這兩句話是: A.“這樣看來,花香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B.“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生:我也找出了這兩句話,它們緊密相關,的確印證了 “揭示 ”里的話: “課文把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 ”(板書:花香鳥語,草長鶯飛)
師:這兩位同學由于瀏覽時認真思索為我們作出了準確判斷。
師:文章開頭,人們一般主張開門見山,不提倡拐彎抹角?杀疚拈_篇并沒有直截了當地說明什么是物候,偏偏從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說起,這是為什么?這與介紹物候知識有什么關系?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1~3自然段6思考并回答,注意抓住關鍵性語句理解。
(生閱讀、思考)
生:因為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勞動人民便據此安排農事。比如:杏花開了,人們便趕快耕地;桃花開了,人們又開始浸泡谷種,準備種谷子。
生:還有 聽到“布谷、布谷”的鳥叫聲,農民們就忙于割麥插秧。
生:這些自然景象,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因此,文章描寫大自然的景象,也就是在向我們介紹物候和物候學的知識。
師:“物候學 ”是什么?
生: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板書:物候學)
師:請大家繼續就文章開頭與介紹物候知識的關系問題,談談自己的理解。
生:本來很難懂的物候知識、因為文章從我們熟悉的自然現象說起,我們不僅不感到陌生,而且還發生了興趣。這樣,就把物候知識解說得通俗易了。
師(喜悅,鼓掌):理解得很好!我想問一下剛才發言的同學,究竟是什么使你對物候知識產生了興趣?
生:是課文開頭對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描寫,形象生動,精彩誘人。
師(掃視其他同學,詢問):是這樣嗎?
(生點頭)
師:好!(板書:生動)請大家朗讀第 l自然段,并找出文中形象生動的描述性詞語,作上記號,注意體會。
(生有感情地朗讀,作記號)
師:有哪些詞語描述得形象生動?
生(熱烈地,七嘴八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燕子翩然歸來 ”“葉子……在秋風中籟籟地落下來”“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板書:蘇醒、翩然、簌簌、迎接)
師:“蘇醒”是什么意思?常被用來寫什么?
生: “蘇醒”是“昏迷后醒過來 ”的意思。這個詞常被用來寫人。
師:用 “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寫“大地”,能行嗎?
生:能行。用在這里指大地回春。課文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
師:讀“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這個句子,我們會聯想到哪些相關的物候呢?
生: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繪到的幾種物候現象:“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還有“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
師:不錯。這位同學調動各種感官,通過豐富的聯想,把本來無聲的語言轉化成了幾幅生動的畫面,體味得好!請用同樣的方法,體會一下本段文字中的其他幾個詞語。
生:寫燕子 “歸來 ”前面加了“翩然 ”一詞,那燕子飛舞的樣子也就生動起來了。
生:說到秋風落葉,用一個擬聲詞 “簌簌 ”,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生:作者把大自然寫得似乎有了靈性,說“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
師:既有靈性,也就能說話了,這樣下一段用擬人手法說“大自然的語言 ”也就自然了。齊讀課文第2自然段,注意理解 “大自然的語言 ”。
(生齊聲朗讀)
生;這里的“傳語”“暗示 ”“唱歌”,都是“語言”。
師:能具體說說你的理解嗎?
生:可以。這里運用擬人手法,杏花、桃花、布谷鳥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民操心,惟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
師:“大自然的語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懶漢永遠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發現。 ”同學們,你們甘心作懶漢,愿當粗心人嗎?
生眾:不甘心,不愿當!
師:對,我們決不是懶漢,我們一定能看懂大自然的語言。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自讀課本《我在北極光下》第;346頁,默讀戴巴棣的科學詩《大自然的語言》,看自己能讀懂多少大自然的語言。
(生默讀)
師;是啊!“別以為人才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發現”!,F在請同學們談談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語言。比一比,看誰了解或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最多。
生(踴躍地): “冬至出日頭,正月冷死牛!薄睙焽璨怀鲆觯欢ㄊ顷幪;早晚煙撲地,蒼天有雨意!薄懊⒎N火燒云,夏至雨漣漣,沒有龍舟水,便有寒露風!薄胞}罐返潮,大雨難逃。”“晴蜒低飛江湖邊,必有大雨雷閃電。”“春天桃花開,夏天荷花開,秋天桂花開,冬天梅花開!薄
師:看來,大家了解或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還真不少。課后,我們干脆以 “大自然的語言 ”為主題辦一期專欄,好不好?
生:好!
師(小結):《大自然的語言》恰當地運用了一些詞語,采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大自然擬人化,把物候現象說得生動而有趣,難怪同學們要對它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呢!(板書:擬人化)也正是憑著這種興趣,我們探求到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接下來請同學們繼續瀏覽課文,討論:課文4~12自然段主要說明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生瀏覽課文,同桌討論)〕
師:哪位同學來概括一下課文4~12自然段的說明內容?
生:課文4~12自然段說明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A.4、5自然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性; B.6。10自然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C.11、12自然段說明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師:概括得好!誰能告訴我們:你是根據什么準確概括出各部分大意的?
生:可以。我是根據下列語句來了解課文的說明內容的: A.‘,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 ”膨.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 ”“……是……第二個因素 ”“……第三個因素是……”“此外……”; C.“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
師:很好!這位同學的思維過程告訴我們,只要抓住文章中的關鍵性詞句,理解起來就會方便、快捷和準確。轉望大家平時讀書看報,經常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培養抓關鍵詞句的能力。
師:課文介紹物候學,從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說起,先說明物候學的研究對象,再說明物候學的研究意義,,這符合我們對事物的認知規律,體現了說明的條理性。(板書:研究對象、研究意義)
師:什么是條理?條理就是說話的順序。寫文章也要講究條理,不論敘事、寫景、狀物,都要根據表達需要,安排好順序。你能以自己閱讀過的文章(或文段)為例,說明其條理性的表現嗎?
生:能!
生:老舍描繪濟南冬天的雪景時,是按照 “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間順序組織材料的。
生:都德的《最后一課》是按照 “上課前—上課中—下課時 ”的時間順序敘事的。
生:布豐的《松鼠》一文中描述松鼠搭窩一段,是按照動作完成的先后次序來說明的。
生:我從自讀課本(《我在北極光下》)上讀到的《上海能造摩天大樓嗎》一文,作者從觀察到的兩種現象說起接著說明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進而回答了文題提出的疑問。這種順序也體現了說明的條理性。
師:由此看來,無論是整篇文章,還是單個文段,說話都要有條理。(板書:有條理)那么,《大自然的語言》一文的二個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和一個段落里面的句序,又是如何體現說明的條理性的呢?
生:課文第三部分說明決定物候現象的來臨有四個因索。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
生:課文第1自然段以春夏秋冬的時序描述自然現象。第2段舉的三個例子,杏花、桃花、布谷鳥,也以時間的先后為序。
師:大家認真讀書,勤于思考,很不錯。《大自然的語言》圍繞“物候學 ”這門科學,從物候現象說起,先解釋什么是物候學,再回答為什么要研究物候學。文章顯得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我們要注意理解并學會運用。
師:假若下面是幾種需要解說的事物,請你判斷一下它們分別適宜安排怎樣的順序?
A.老師,家訪請走這條路 B路的變遷 C.預防近視 D.美麗的校園一角
生(踴躍):“ A從學校到家里,適宜安排空間方位順序。 ”“根據《路的變遷》要求, B宜于安排時間順序,可從原先的路況,一直寫到今天的路況,也可以從現實的路寫起,繼而回憶從前的路。 ”
師:嗯(點頭),安排的順序比較合理。
生:《預防近視》可以借鑒課文的思路從種種近視現象說起,先解釋什么是近視,再告訴人們怎樣預防近視,最后說明預防近視的意義并提出希望。
師:說得真好!你能夠學以致用,真了不起!(轉視全班,問)《美麗的校園一角》按什么順序說好呢?
生;可以按照東南西北、上下左右的空間方位順序描述校園一角的美麗。
師:校園一角的 “美麗 ”是暫時的嗎?
生:不是。它一年四季都“美麗 ”。
師:既然長年美麗,那還可以安排怎樣的順序?
生: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
師:好!現在就學習運用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按照一定的順序,生動地有條理地寫寫我們學校的某一景點,把自己胸中的 “美”展現出來,好嗎?
生:好!
師:(板書題目、要求)下節課找同學來讀,看哪位同學把我們的校園一角寫得最美,寫得最符合要求!(生沉思、疾書,至下課)
八上第四單元《大自然的語言》有關資料 篇11
之三
佚名
【教學重點】
一、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
二、學習寫讀書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激發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ㄒ唬⿲ 新課。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板書課題]
(二)通讀全文。
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對一些難字難詞也已經查閱過字典詞典,下面一起讀讀課文中這幾個字詞。
[利用課文“預習提示”內的5組字詞,讓學生個別讀,齊讀。]
接下來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么知識?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么?
3.對照注解①,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發表意見后教師歸納]
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用5分鐘時間快讀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練習題中的4個小題,填寫段的序號。
[學生讀、練后簡要討論。]各小題后括號內應填的序號為:
第1題(一至三);第2題(四至五);
第3題(六至十);第4題(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層次,剖析條理。
說明文要把事理說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后歸納]
第1大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什么是物候,并進一步說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討論后歸納]
說明應有條理,即使是并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恰當的順序逐項說明。課文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并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ㄋ模⿲W習編寫讀書摘要。
同學們通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容、層次,對課文已經大致理解。在閱讀實踐中,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為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后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后,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學生練習,完成后相互交換閱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再將預先準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掛出,供學生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語言》摘要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
3.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4.物候學研究,首先是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利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二課時
。ㄒ唬┙涣髯x書摘要,加深對課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閱讀延伸,經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ǘ├^續研討寫法。
這篇課文的寫法,除了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個特點外,還有一個寫法特點也值得理解和學習。說明事物的時候,常常要用舉例子的方法,舉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這篇課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學生讀課文]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
說明文中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讀者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連舉了“大連——北京”和“煙臺——濟南”兩個例子加以說明,使人確信無疑。
。ㄈ├斫庹Z言的生動性。
這篇說明文的語言很生動。生動的說明才能讓人愛讀易懂。先請同學們把第一、二段仔仔細細地輕聲讀兩遍。
[同學們自讀后教師范讀一遍,然后掛上預先準備的小黑板]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回暖。
2.再過兩個月,燕子飛來了。
3.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到地上。
4.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叫了,該及時耕作。
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對照,指出上述語句同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有什么不同,啟發學生了解;兩者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課文的語句要生動得多。
[討論后歸納。]
第1句沒有課文中“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這一句生動!皾u漸回暖”是一般的說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則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
第2句沒有課文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生動。“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第3句沒有課文中“……在秋風中籟籟的落下來”這一句生動,“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則是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電影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4句沒有課文第二段中幾個原句生動。那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后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谷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四)復習、復述。(略)
八上第四單元《大自然的語言》有關資料 篇12
我說課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今天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文本,學情、校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對本節課做簡單的解說。
第一,說教學理念。
本節課上我將繼續“淺淺的教語文”,“淺淺的教語文”其實是肖培東老師的觀點,我比較贊同,一直在努力實踐,希望語文課就是語文課。相對于淺淺的教,就是學生主動的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成長的主體。所以課堂上我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科學引導激發興趣。力爭激發每一個生命中的學習主動性,努力創設開放而又活力的語文課堂。
第二,說教材文本。
《大自然的語言》是科學家竺可楨先生寫的一篇闡述事理的科學小品文,也就是事理性說明文。本單元無論是草木榮枯,還是大雁來去都是引導孩子們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激發他們對科學領域產生無限的趣味。
本文主要作者通過準確而生動的語言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本節課作為第二課時,在初讀感知和理清本文說明順序的基礎上,我將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特點。
第三,說學情和校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準確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語文素養是科學指導教學的基礎。八年級第二學期,孩子經過了七年級和八年級上冊的學習,對說明文的閱讀已經有了初步的經驗,能夠把握說明對象,簡單說出說明對象的特征。但是他們對事理性說明文的閱讀還存在閱讀量少的問題,尤其是本文剛剛認識的物候學新概念,有一定難度。并且對于本文說明方法和語言特點更是相當困難。再加上我面對的學生80%屬于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他們沒有好一點的學習環境,相對語文素養比較薄弱,基于此,我指定以下教學目標。
第四,說教學目標。
有的才能放矢,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根據課程標準,我從三個維度制定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在第一課時學習的基礎上,閱讀課文,掌握本文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2、過程和方法目標:繼續多角度的閱讀課文,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合作探究本文說明文的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特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了解本文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并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索精神。
第五,說教學重點。
本節課是《大自然的語言》教學第二課時,所以在第一節課學習的基礎上,重點設置為掌握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并能說出本文語言特點。
第六,說教學方法。
科學的方法可以事半而公倍,在這一節課上,我將用回顧展示法,設疑激趣法,合作探究法,引導孩子們了解說明方法及作用,并能指出本文的語言特點。
第七,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為第二課時,所以設計教學過程如下:
1、情境導入(用時5—8分鐘)
本節課用回顧展示法導入課文,回顧上節課我們所學過的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并舉例說明,讓孩子們從進入課堂就收到關注,得到肯定,讓積極踴躍發言不再是難事。
2、分組合作,再讀課文。
按照以往各層次互相搭配的分組模式,分組再讀課文,并在組內分工,有的人記錄,有的人圈點勾畫,有的人作為發言人,有的人評點,合作探究,最終展示自己學習小組關于本文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介紹。最后老師板書歸納,并指正。(用時15分鐘左右)
3、分組合作,三讀課文。
小組內閱讀分析本文的語言特點,并請發言人舉例一一說明,小組之間互相點評,老師最后點評并歸納板書。
4、小結
今天,我們從竺可楨老前輩的身上看到了他們對科學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作為新時代的主人,我們也應該努力學習,不斷探索科學的未知領域,為社會展示我們的價值所在。
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說明方法
語言特點
八上第四單元《大自然的語言》有關資料 篇13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這是一首知識性小詩,它從一些最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不論是什么樣的語文學習基礎的孩子在接觸本文時估計都會很容易被這首小詩簡潔的文風、活潑的文字所吸引。而且這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小詩,無論是在識字、閱讀與理解感悟上都不會給學生形成太大的障礙,課堂上所需要教師去做的就是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讀書時間,尤其是朗讀的時間,讓學生悄然走入這份大自然的召喚書中,去觀察思考、去讀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語,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二、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①能解讀大自然語言的自然現象。
2、多媒體課件②氣象諺語6條。
三、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課文,引發學生留心觀察大自然,觀察周圍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導學生在一定的觀察方法指導下力圖有所發現。
2、通過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節奏,并讀出詩歌的語氣。從而領略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3、結合學生的生活世界與想象世界,整合課內外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仿編、創編。在此過程中深入體會本文是如何用平實的、通俗、有趣的語言解釋、介紹深奧的大自然的知識的。
四、教學時間
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ㄒ唬┘と 揭示主題
1、老師這兒有一段不說話的電影,同學們一個畫面一個畫面的看,如果看明白了,就給每一幅畫面配上一句解說詞。
。ㄗⅲ憾嗝襟w展示:電閃雷鳴、公雞打鳴、黃葉紛落、燕子低飛、臘梅花開……一幅幅出示后整體定格在一個大畫面上。)
2、同學們,你們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了畫面,其實畫面上,天氣、動物、植物告訴給我們的信息也是語言(板書:“語言”)這些都是誰的語言?(補充板書:“大自然的”)。
3、今天,我給同學們帶來一首小詩寫的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二)師生共創 研讀小詩
1、下邊我就把這首小詩寫在黑板上,我寫一個字大家就猜我會寫一個什么詞?(師板書:第一小節生邊讀邊猜)。
、僬l能把這首小詩讀給大家聽?評議:聽明白了什么?
、诩热荒阕x懂了大自然的這種語言,那你能不能把這一小節再讀給大家聽聽。你肯定白云飄得高高的,明天就一定是個晴天嗎?誰發現過?那請發現這種現象的同學肯定地給大家讀一讀這兩句。
2、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語言多著哪?你們快看(大屏幕展示螞蟻搬家)看著這副畫面,結合一旁的提示詞,仿照上一小節,你們能幫我寫出第二小節嗎?自由嘗試,根據匯報出示(板書)第二小節。
、倌銈儺斨杏幸娺^螞蟻搬家的嗎?給大家說說,(聽別人說的也行)。螞蟻搬家真的會下雨嗎?那好,你們知道該怎么讀這一小節了吧?每個人都給自己的同桌讀一遍,看他(她)滿意嗎?
、谀信纫槐取獛熢u:(停頓得很好,有節奏感,這么一讀讓我也更明白這大自然的語言)。
3、動物中可不是只有螞蟻會說大自然的語言,更有趣的還在下邊,還是我來寫,大家猜。(板書:第三小節)
第四小節的畫面已經給大家準備好了,接下來還是你們自己先仿編——根據匯報出示第四小節。
、俅笞匀灰呀洶颜Z言寫在水面和藍天,你們來讀讀吧,看看從這兩個小節中的朗讀中能有什么發現?匯報。(根據學生的回答重點解決:“逗點”,“省略號”各指什么?)
、谡l能把兩個小節連起來讀一遍?同學們想想啊,要是你有了什么新發現時,尤其是有趣的發現,心情會怎樣?再讀這兩個小節。
③男女生輪讀,女生讀第三小節,男生讀第四小節。
4、剛才這幾個小節中所說的這些大自然的語言,平常我們留心觀察的同學也時有發現,下邊再說的可能我們就不多見了,還是我來寫大家猜———(板書第五小節)。
①這種大自然的語言你們明白嗎?那誰能給大家說說年輪是怎么回事?畫一畫行嗎?
②其實不光是年輪,我們平常吃的魚身上也有大自然的語言。那我考考大家,請聽題:大自然寫在魚身上的語言是什么?
、壅堮R上根據提示把這一小節補充完整。
④那現在請大家想想:怎樣把我們明白的這兩種大自然的語言介紹給那些不知道的人?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呢?自由練,指名讀。
、輨偛盼覀兯私獾倪@六種大自然的語言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怎么說?可是它們還算不上是大自然最神奇的語言,最神奇的在第七小節中呢?快來猜猜看!
(板書:第七小節)。
a、我肯定這一小節中,你們一定有想要弄明白的問題,先讀讀把問題找出來。
b、交流
c、自然界這么神奇的語言你們都讀明白了。
大聲地朗讀給老師聽一聽吧。
5、①讀了這七個小節,關于大自然的語言,你想說點什么?
②所以今后大家千萬別以為人才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看見。(出現開頭小節)。
、凼遣皇俏覀兠總人都看見了大自然的這些語言,為什么?
④所以課文的最后一個小節,我們要說(師板書:生猜讀)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發現。
⑤最后這一小句,如果也用上“只有……才……”你還會怎么說?——離開課文,用上“只有……才……”你還能說句話嗎?
(三)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現在這首小詩已經非常完整了,我們把它從頭至尾地朗誦一遍,好嗎?
、俾牬蠹依收b,我突然想到了這個問題:大自然這是在用什么跟我們說話?
、趶膭游铩⒅参、氣象這些自然現象中,我們可以了解很多的大自然的語言,不信大家讀讀下邊的這些氣象諺語。(選一條說說你從中知道了什么?)
2、你能根據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照文中某一小節的寫法,寫一段嗎?(可以回家去先觀察,有所發現后再寫也行)等大家都寫好了,我們也編一課《大自然的語言》。
八上第四單元《大自然的語言》有關資料 篇14
《大自然的語言》
一、教材分析
(一)本課地位和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介紹物候知識的說明文。文章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準確、生動、簡潔的說明語言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從感性向理性認識物候和物候學及相關知識是本文的學習難點。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本單元的教學除了要鞏固所學的說明文相關知識外,還應結合學生實際,注重學生學法指導和強化學生學法訓練,深化和拓展學生知識。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在設計教法時,我參考了邱學華先生的嘗試教學法,將學生的舊知識、舊經驗和即將學習的新知識相聯系,將學生的課外實踐和課內學習相結合,注重從感性向理性的升華,注重學法指導和訓練,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內容概要
簡析《大自然的語言》。本文介紹物候學研究對象,物候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等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豐收。作者舉例生動典型,讀起來親切可信。
2.疑難講解
①本文說明順序的條理性
文章第一部分(1—3段),從描寫溫帶、亞熱帶一年四季周而復始的自然現象入手,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那么,研究物候有什么用途呢?文章順理成章的在第二部分(4—5段)給以解答,說明了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那么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在第三部分(6—10段)加以具體說明。最后,第四部分(11—12段),在前文說明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了物候觀測的意義,提倡人們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文章從具體現象入手,有條理的說明有關物候學各個方面的知識。
文章的條理性不僅體現在全文的結構布局上,也體現在段落層次間的說明順序上,如第三部分說明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時,文章指出共有四個: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這四個因素的排列順序不能隨意顛倒。作者以“首先”,“第二”,“第三”,“還有”這些詞,說明其作用有大小之分。文章按主次排列說明順序符合事物發展規律,也符合讀者認識事物的規律。
②本文重要的說明方法:舉例子。
舉例子是運用最普遍的說明方法。本文運舉例子方法非常成功,它不但例子多,而且各具特色。有的從說明事理的需要來舉例,如為了說明物候現象而舉出的豐富多彩的四季變換情況;有的例子有明確的針對性,如為了說明物候的作用,作者舉出北京地區在1962年因沒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遲而使農業受到損害的例子。此外,作者的舉例還注意到形式的變換,不拘一格。
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足以說明事理就可以了。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舉了兩個例子。為什么這一處舉兩個例子呢?因為近海地區的氣溫,一般人籠統的以為比內地暖和,事實上近海地區的春天比內陸反而寒冷,你不信嗎,舉例子給你聽,只舉一個,你還以為有偶然性,舉兩個,讀者就確信無疑了。作者運用舉例子這種說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物說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說得通俗,把不容易說清楚的道理說得明白。
、凵鷦觽魃竦恼Z言
本文語言準確,同時也十分生動傳神。比喻和擬人本是修辭方法,說明文中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方法是為了形象生動的說明事物。如課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標題,貼切而醒目,把大自然人格化了。比喻和擬人往往結合在一起使用。如說“杏花開了,就好象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边@些都使文章顯得形象而引人入勝。
另外還注意運用恰當的詞語進行形容和描繪。如第一段,說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漸漸”,說明春天來臨有個漸變的過程!俺了,“蘇醒”對舉使用,把大地人格化。寫燕子“歸來”前面加了“翩然”二字,那燕子飛舞的樣子就生動起來了,讓人想象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以“簌簌”狀寫秋葉落地,以“銷聲匿跡”寫昆蟲的隱沒,以“衰草連天”寫深秋的荒冷,以“風雪載途”寫嚴冬的酷寒,都很恰當傳神。
。ǘ┙虒W建議
一、課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二、段落結構
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說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學及其研究對象。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研究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項說明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各個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三、層次分明的結構順序
文章首先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讀者的興趣,使人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例,以“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這樣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第三段,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里的說明。第四、五段,話題引到農業上,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這兩段實際上與文章最后形成了照應。文章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條有理;一個設問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個問題,都有舉例,這樣文章就有說服力,也容易讓人明白。文章最后兩段,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笆紫取薄皩τ凇薄斑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層意思,有輕有重,突出了物候學在四個方面對于農業的重要意義。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語言”,與課文第一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
本文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對于一般讀者,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科學知識較少的讀者來說,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而文章正是要寫給這樣的讀者看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充分考慮讀者對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盡量形象化,把豐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使讀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語言”,本身表明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盡量少用專門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并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便于讀者掌握。第三,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形象。總之,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強的科普佳作。
五、生動的說明和典雅的用詞
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這是一種描寫的方法,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按蟮亍薄疤K醒”是擬人的筆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兩個結構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個長句,具體描述大地的“蘇醒”,同時給人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按蔚凇庇玫梅浅5溲!把嘧印笔恰棒嫒粴w來”,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變黃的樹葉在秋風中是“簌簌”地落下來,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一個個電影鏡頭!坝语L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為下文用另一個擬人“大自然的語言”做準備。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極其簡潔?傊,作者在第一段運用的優美詞語,美不勝收,使人目不暇接,以這些優美詞語為主,又構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簡直像一篇寫景散文的開頭。第二段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兩組詞,一句四字,極其概括、雅致,文氣撲面。這一段更讓人注意的是擬人手法的運用:“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話中“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這樣寫的效果,是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六、抓住重點進行教學的有關建議
本文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概括要點就是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有關的內容要點,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影響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觀測對于農業有什么意義,等等。學過本文之后,對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要使學生能夠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而學習本文的語言,主要是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特別是第一、二段描寫四季景象的語言,要指導學生把它們積累下來,并學會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