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秋思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體味詞句,揣摩作者的感情,體會作品的意韻。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道德、情感、價值觀:領悟詩中蘊含的節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鑒賞力。 教學重點: 1.背誦詩歌。 2.品味語言,體會作品的意韻。 教學用具:自制錄音帶、錄音機、課件。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個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二、解題: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于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漂泊生涯20余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三、朗讀詩歌: 1.師配樂范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四、品析鑒賞: 1.播放課件,學生根據詩句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之情。如: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 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2.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以上問題由學生討論,師適當點撥,共同明確: (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璽、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著西風,騎著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于游子為什么漂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去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