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分析
教學目標:
1、學習文中優美的環境描寫,體會本文各具特色的語言。
2、了解戰爭給人民或國家所帶來的創傷。
3、辨別本文中贊美的語言和反諷語言的細微差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入了我國北京,對我國的藝術瑰寶圓明園進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燒了圓明園。在這件事之后,英法聯軍統帥之一巴特勒上尉就這次遠征征求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見。雨果會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二、介紹圓明園及雨果:
萬園之園圓明園及其附園長春園、萬春園又稱“圓明三園”,共占地350公頃,周長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XX年),歷經6代皇帝的擴充修葺,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最為宏大富麗、幽靜奇美的離宮御苑,被譽為“萬園之園”。園內有樓殿亭閣、橋榭軒館140多座,藏有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和極其珍貴的文獻典籍、書法繪畫精品不計其數。
“一炬毀名園,千古江山留恨跡”。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開始焚燒舉世聞名的清朝皇家園林──圓明園。在這個近代中華民族史冊上災難的一天,3500名英軍手持火把再度進入圓明園,到處點燃。園內300多名太監、宮女和工匠葬身火海,這座巨大宮苑烈焰騰起三天,余煙月余不息!
圓明園遺址公園建成于1988年。xx1994年來此植樹時指出:“圓明園為什么叫遺址公園,就是為讓大家看到這顆燦爛的東方藝術明珠,當年被外國強盜毀壞的慘痛歷史,給人民以愛國主義教育。”
雨果,法國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說《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
三、整體感知:
思考:
1、文章內容可以分為幾部分?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兩大部分。贊美圓明園,諷刺侵略者
2、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對遠征中國的意見,本想利用雨果的顯赫聲望,讓他為遠征中國的所謂勝利捧場。而雨果也盛贊圓明園的文化藝術價值,目的是什么呢?是夸英法聯軍搶得有眼光、有頭腦?作為一名法國人是不是該為自己的祖國發了一筆橫財而高興?
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創造者,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3、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場和態度?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a、站在人類的立場,立場明確,態度堅定,對英法聯軍的罪惡行徑進行了強烈譴責和辛辣諷刺。
b、對被侵略者和被掠奪者表示巨大同情,飽含著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
4、中國被掠奪,中國人譴責強盜、控訴掠奪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為一個法國人這樣說,表現了他怎樣的胸懷和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沒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結,胸懷博大。
英法聯軍遠征中國,作為一名法國人很容易被當局制造的輿論所蒙蔽,易被狹隘的愛國狂熱所支配。而雨果卻有清醒的頭腦、公正的立場,真是難能可貴!他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創造者,他盛贊圓明園的文化藝術價值,盛贊這一世界奇跡的創造者(中華民族是一個“超人的民族”),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見的機會變成向強盜政府提出抗議的機會,譴責侵略者的貪婪、野蠻、無恥,表現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四、合作探究:
默讀課文1—4段:
1、雨果提及藝術有哪兩種來源,分別產生哪兩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