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學教學反思(通用3篇)
孫權勸學教學反思 篇1
《孫權勸學》聽課反思
鞠建華
上周我在初二年級聽了張云雁老師一堂課,課題是《孫權勸學》。語文老師都去聽了她的課并提出了各自對這堂課的意見,聽評課之后讓我受益匪淺。
我認為本堂課的優點是:重難點突破較好;教學環節的教學設計>設計環環相扣緊跟課題;改變以往老師站在講臺上,學生端坐課桌旁的課堂模式,而是分小組圍坐在一起師生平等對話;小組競爭完成學習任務,課堂氣氛分外活躍:課前收集有關讀書、學習的詩句格言的思路較好,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缺點是:小組人數過多,致使小組合作過程中很多同學參與機會少;有些小組討論流于形式,學生沒有真正動起來,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或回答問題表現優劣,可先讓其他同學評點,這有助于學生聽講時更加認真并能對自己今后完成學習任務時的情況準確做出判斷。
經過聽課反思,我進一步認識到課改課堂的基本模式,而且意識到自己平時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對學生的能力估計過低,不敢放手讓他們去探索去嘗試,總是試圖教學設計>設計一個個框框把他們圈住,希望他們按照我的思路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最后到達我的預定目標。這對于學生創新意識、自主能力的培養是極大的障礙。其次,新課改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有助于培養發展型、學習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學中“沉”得不夠,往往是充當教材解說者的角色。總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識全都灌輸給學生。細想之下,才明白知識是無窮盡的,是學不完的,教師不能以傳授知識為主要任務,而應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對他們的學習成果,學習過程作出恰當而又富有激勵性的評價。再次,對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學習方法生搬硬套,結果只學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實,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穎不新穎,而在于它適合不適合教材和學生。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級學生就各有特點,二班學生喜歡活躍、互動的學習方式,游戲、競賽用于他們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班學生則不善表現,好獨立思考,這時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就更加適合了。最后,我還感覺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已經不很適合二十一世紀的學生了,因此,多接觸新鮮事物,多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視的方面。
總之,講課、聽課、評課,這一系列的教研活動對每一位教師,特別是對青年教師都是大有裨益的。我希望這一活動開展得更有活力,更有針對性,營造出更加濃厚的教研氛圍。
孫權勸學教學反思 篇2
七年級語文孫權勸學教學反思一
根據教學進度,本次公開課我上的是《孫權勸學》。文言文公開課我從未上過,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雖然有些擔心,但我從未懼怕。
為了更好地上好這一節課,我認真研讀了教材和教學指導用書,廣泛搜集與本課相關的教學資料,正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細致了解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及能力,選用適合文言文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了教學過程。在本節課教學中,根據文言文教學的需要,我選用了以讀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采取“ 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基本實現了教學目標。
1、教學思路清晰。在教學過程中,“讀”貫穿課文始終。課伊始,通過“三讀 ”(師范讀、學生個人讀、集體讀)課文,讓學生達到讀準字音、讀出停頓的目的;然后讓學生結合注釋自讀課文,讓學生初步讀懂文意;最后引導學生研讀對話,讀出語氣。整節課的教學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感悟文章主旨,收到較好的效果。
2、小組合作有實效。本節課小組合作的任務是疏通文意。在課前,我對這個環節持猶豫的態度,因為我懷疑學生們的能力。但結果讓我興奮。我想,這也得益于小組合作任務明確(將個人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小組討論,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提交全班討論),學生有研究的目標,合作學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能得到落實。這個環節的效果在隨后的開火車輪流譯文時得到證實,這也讓我享受到了豐收的喜悅。
在自信的同時,我必須冷靜地思考這節課的缺失。因為這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從課堂教學的容量而言,如果以一課時教學,課堂容量偏大,如果以兩課時教學,教學內容又有單簿之嫌。為了求得課堂教學的完整,思考良久,最終決定安排一課時教學。所以課堂容量偏大,課堂節奏偏快,因此導致了某些教學環節不夠豐滿。
這節課讓我重新審視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我僅布置學生預習,告訴學生第二天要上公開課,連課文事先都沒來得及帶讀一遍,我對這節課沒有信心。但公開課上,我發現孩子們自學非常到位,而且自學能力非常強。這讓我想到我們在教學中越俎代庖的時候太多,總是對學生不放心,這樣約束了學生的發展。
另外,還有一點遺憾:本來答應給學生們攝錄像,事后放給他們看。但可氣的是那個機子的秉性我沒摸清,它一次只能攝10分鐘。我很傷心,我欺騙了那些純真的心。
七年級語文孫權勸學教學反思二
《孫權勸學》是一篇 自讀課文,故事性很強。這篇文言文課文詞句方面的障礙少,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從施教過程看,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處。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本課教學使用的視頻《刮目相看》,對學習基礎比較弱的授課班級,可以幫助學生熟悉課文情節,為理解故事內容做鋪墊。視頻朗讀對于學生句讀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時課堂理解的重點,通過媒體展示,一目了然。節省了不少時間,有利于知識的拓展。
2、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課文理解并不難,疏通理解時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提出疑難詞句,學生與老師一同解答,這樣便于因材施教,發現并解決學生學習中的難點,也能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疏通課文時,讓學生利用注釋,對著幕布上的句子進行翻譯,有利于糾正學生對著翻譯書的習慣,有利于培養即席說話的能力,結合語境整體理解句子與表達能力,培養文言語感。
3、引導遷移,適度拓展。不僅是對文言詞句知識的掌握平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系舊知,總結歸納,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對那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詞語的積累(成語)也重在運用。對出自本文的兩個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看”,不僅讓學生知道意思,還引用了兩個例句,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本課在教學的最后設計了拓展延伸的環節:你收集到哪些古今中外名人關于讀書重要性的名言警句?學生的收集不多,教師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讓學生朗讀。希望能對班級里那些缺乏讀書意識與習慣的學生有所啟示。
不足之處:
1、重視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尤其是文言詞語、句子翻譯,但文言詞語的解釋有點多。建議只抓住幾個重點詞語與句式即可。大部分詞語學生有學過,即便有遺忘,在翻譯時不會再來解決,可節省時間,而不必個個點到。
2、分析文章內容時,問題設計有點多,面面兼顧,有很難兼顧。如本文的行文線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寫人的方法、人物說話的心理、語氣等,還應該根據當堂課教學的重點,進行適當的調整。
孫權勸學教學反思 篇3
文言文教學一向費時費力而在檢查學習效果時又往往不盡人意。所以常有不少人產生為難情緒,甚至少數學生厭學文言文。我對此也深感苦惱。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中央電視臺《東方小故事》,深受啟發,其中那些形象的小故事讓人過目難忘。這不正是形象大于理性的體現嗎?因而我把它用于教學中,嘗試者把抽象的枯燥的講解融于直觀的故事演繹中,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以期達到更好的記憶效果 。下面以教學《孫權勸學》為例作探討:
《孫權勸學》一文篇幅短小、文字簡約,且以對話為主,簡短的對答中,突出了人物的心理與性格。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初一學生,一定讓他們熟讀成誦,再借助注釋,課文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本文的故事性強,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先講故事,再啟發指導學生閱讀分析。 因此整個教學活動分成兩大塊:前期是以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教師點撥為主的自學活動;后期是以學生形象的表演為主兼以朗讀、評議的鞏固階段。前期重在知識的輸入、學習與吸收,訓練其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后者重在知識的輸出,展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及其語言表演等綜合能力。
【教學目的】
1、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重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難點】
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媒體】
投影片
【教學步驟】
【課前預習】
1、閱讀課文,看注釋試翻譯課文;
2、查找資料,了解作家作品。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
(司馬光的故事)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益處。本文講了一個有關讀書的故事。三國時,孫權手下的名將呂蒙大字不識幾個。孫權勸他,你現在當權,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聽了孫權的勸告,開始學習,后來果然大有長進。
三、檢查預習
1、學生結合注解翻譯全文,了解故事內容
2、學生介紹、教師補充文章作者及文中的歷史人物。
⑴ 司馬光,宋代歷史學家、文學家。
故事:① 砸缸,表現其聰明、機智。
② 圓枕,表現其勤奮、惜時。
總結:正因為有這兩點,司馬光才創作了《資治通鑒》這一輔佐君王治理天下的歷史巨著。
⑵ 文中的歷史人物:
孫權,東吳國君,少年英主形象
呂蒙,權之大將
魯肅,孫權的謀士,著名的大臣
四、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自學活動
1、《孫權勸學》是一個著名的勸學故事。題目中最關鍵的詞是勸。請找出孫權勸呂蒙學習的語句。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揭示學習的必要性)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學習的目的、方法)
卿言多務,孰若孤?(忙,不是理由。委婉的批評。)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現身說法,讀書的益處。)
總結:作為一代英主,勸學于部下,本身就包含了他對呂蒙的器重、期望、關心和愛護。況且他句句中肯,字字真誠。
2、再找出勸的結果:
蒙乃始就學。(呂蒙聽勸求學的行動,表現他知過能改、坦誠豪爽的武將風度。)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魯肅情不自禁的驚嘆,表現他為朋友的進步而高興的豪爽和儒雅的風度。)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呂蒙學而大有長進后的得意對答。)
總結:呂蒙由一員不愛學習的武將到憤而求學并學得卓有成效,以致連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魯肅都驚嘆不 已,結友拜別。可見孫勸之善勸。全文圍繞孫權勸學組織材料,詳略得當、性格鮮明、中心突出、語言簡練。寫作上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五、在重點學習、反復朗讀上面七個句子之后,學生根據課下注釋閱讀全文,貫通文意。思考這個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的改變,按劇幕、場劃分的原則可以分為幾幕?怎么安排?
第一幕 (地點)孫權的宮中 (人物)孫權與呂蒙
第二幕 (地點)呂蒙軍帳中 (人物)呂蒙與魯肅
把故事分作兩幕,分四個小組來表演。
1、第一輪 用現代漢語來演繹這個故事,要把對人物的理解(包括他們的表情、心理、動作)都想象出來。共表演兩次。
2、第二輪 用文言文句式來表演,注意人物的語氣。共表演兩次。
在學生一輪一輪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們對課文的理解、自身的想象力及表演才能,也可發現他們在古代文化方面知識的欠缺,及時補充、學習。其中結友而別時,他們有的握手,有的作揖,有的鞠躬,引起大家陣陣的笑聲,至今猶在耳邊。
六、體驗反思
笑聲中課就要結束了。想一想,魯肅為什么要與呂蒙結友?這個故事給我們以怎樣的思索?
有的同學說:讀書長知識,有見識。
有的說:讀書可找到好朋友。
有的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總結:讀書學習在一個人的發展和完善中起重要的作用。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辯。這也是司馬光記述這個故事的目的所在。
七、最后,齊聲誦讀,試背全文
八、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三。
2、寫寫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
附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國家大事,不能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多推辭。孫權說:我哪里要你攻讀經書成為博士呢!只不過應當刎覽一些書籍,了解過去的歷史。你說事多,比我如何?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補益。呂蒙從此開始讀書。等到適逢魯肅到尋陽,跟呂蒙議論事情,大吃了一驚說:你現在的才略,不是過去的吳下阿蒙啊!呂蒙說:士人離別三天,就應當去掉老眼光來看待,你怎么發現情況這么近呢?魯肅于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成朋友才告別。
【教學反思】
通過這次教學活動,我深刻地認識到了活動或者教學游戲在學習過程中的意義。它不僅可以讓我們牢固地記住這個故事而且還調動了大多數同學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我想,這樣的教學形式對于故事性較強、較形象的文言敘事短篇或許有一定的啟示性。但是,當堂的即興表演,對于上課思想集中、程度較好的學生能記住故事大意和文言句式,表演起用語自如,效果較好;而那些基礎較弱的同學則只能記住故事的大意而對于文言句式就顯得有些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