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抗戰的開始 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的內容是初中《中國歷史》第四冊的重點課文,是前面學習的“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西安事變等一系列歷史事件發展的結果。從這節課開始至第12課,學生將學習中國抗日戰爭史。因此,本課在整冊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二)教材結構:
----------------------------------------------------------------------------------------------------------------------------------------------------------------
--------------------------------------------------------------------------------
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 正面戰場的抗戰 日軍的侵華罪行(三)教學目標和要求:
1、本課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有:盧溝橋事變的爆發和歷史意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的經過;正面戰場的抗戰;國民政府的片面抗戰路線及其對抗戰的危害;南京大屠殺(時間、經過、被殺人數)。 2、通過本課的教學,要求學生從思想上明確以下幾點:(1)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開始。(2)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中共倡導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以國共合作基礎,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一次全民族的抗戰。(3)抗日戰爭初期,國民政府比較努力地進行了對日作戰。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來滅亡中國的妄想,但由于國民政府的片面抗戰路線,使中國丟失了華北、 華中、華南的大片領土。(4)從南京大屠殺,認識日本帝國主義的殘暴,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能力培養:指導學生分析國民政府要抗戰初期的功過,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觀點看問題的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四)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盧溝橋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南京大屠殺。難點是:對國民政府在抗戰初期功與過的評價。二、教學教法:
運用多媒體課件,提供有關歷史資料(如紀錄片片斷、照片等),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加深學生對各知識點的印象。采用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學生思考來突破課文難點。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導入新課:
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簡要地回顧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對我東北、華北、華東的侵略活動,說明盧溝橋事變的爆發并非偶然。(二)講授新課:
一、以圖說文,介紹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戰的爆發。 在本目的講解中,注意使用課本中的《盧溝橋事變形勢示意圖》來說明盧溝橋在軍事上重要地位。并結合課件,簡要講述事變的經過和二十九軍將士英勇抵抗的情況,以加深學生對這一事件的了解。二、聯系舊知識,認識團結抗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的經過。 在講述本目之前,應提醒學生注意標題中的“正式建立”這四個字,并引導學生回憶西安事變以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初步形成的情況,然后分四步(即中共發表抗日通電;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新四軍;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結合課件講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的經過,最后講明其重大歷史意義。三、講、讀、觀察相結合,了解正面戰場��國民政府組織的抗戰。 在講述本目之前,應向學生說明抗戰一開始就存在兩個戰場,即國民政府組織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而本目講的是正面戰場,敵后戰場將在以后講述。接著講述日本在占領平津之后,制定了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戰略計劃,以使學生對日本的全面進攻有一個總的了解。面對日本的全面進攻,國民政府在抗戰初期比較努力地進行了抵抗,組織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戰役。結合課件,重點講述淞滬會戰、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大捷和臺兒莊戰役。 在講述淞滬會戰中,課文中的小字部份寶山縣城姚子青營守城殉國和謝晉元團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事跡,是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絕好材料,應讓學生認真閱讀。注意:在講述淞滬會戰結束,南京失守后,將教材放在最后面的“南京大屠殺”一目作為一個小點提前講述,以保證學生對所學知識在時間概念上的連續性。在講述南京大屠殺的過程中,利用課件并結合讓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小字部份,要求學生記憶南京大屠殺的時間和被殺人數,從而揭露日本侵華戰爭的殘酷性和野蠻性,以使學生牢記這一深仇大恨。 在講述平型關大捷時,要求學生記憶時間、我方參戰部隊、殲敵人數和在抗戰史上的地位(即中國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通過演示課件中的畫面,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八路軍英勇作戰的情況。同時提醒學生學生注意:盡管平型關戰役取得勝利,但整個太原會戰是失敗了(為以后的教學內容埋下伏筆)。 在講述臺兒莊戰役時,要求學生記憶時間、中國軍隊指揮官、殲敵人數及在抗戰史上的地位(即抗戰以來國民政府取得的重大勝利)。通過演示課件讓學生感受到當時作戰的激烈和中國軍隊的英勇抵抗。同時了解盡管臺兒莊戰役取得勝利,但整個徐州會戰以失敗而告終。 在講述完武漢會戰之后,引用毛澤東的話:“從一九三七七盧溝橋事變到一九三八年武漢失守這一時期內,國民政府的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那些在正面戰場上進行了英勇斗爭的軍隊和在戰爭中犧牲的官兵,都應受到崇敬和紀念。”對中國軍隊在抗戰初期的作戰情況作一個小結。 接下來,啟發學生思考: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的軍隊一度英勇抵抗,并取得了一些戰役的勝利,但卻不斷喪師失地,這是為什么?讓學生思考后得出結論:因為國民黨從抗戰一開始就執行片面抗戰路線。具體分析:片面抗戰路線即不發動群眾,單獨依靠政府和軍隊抗戰。因為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從根本上講和人民是對立的。它害怕人民力量在抗戰中發展壯大,因此不敢發動人民戰爭。最后指出片面抗戰路線的嚴重危害:使中國丟掉華北、華中、華南的大片領土。(三)小結,布置作業:
通過小結及布置作業,進一步鞏固本課時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