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說課稿(精選3篇)
《理想》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理想》,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理想》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1篇課文。第二單元仍然繼續著第一單元所談論的“人生”這個話題,所選課文側重于寫對人生的理解和選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著名詩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詩,也是一首贊美詩,主要借助比喻手法,闡述理想,贊美理想。這首詩是富有形象的,詩人用形象來概括歷史事實和現實生活。對于高度概括的哲理,人生體驗不同的人,感受、體驗、理解是不同的。這種哲理性,可以促使學生進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
七年級學生讀這首詩,從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要充分調動他自己的人生體驗,聯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領語詩句的含義。從知識方面,比喻排比這些修辭手法也應該學習。從能力上《理想》是一首詩,語言押韻、流暢優美,應該繼續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對于學生的朗讀訓練的要求應該有所提高,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感情諸方面,都要給以扎實有效的指導。
二、教學目標:
1、學習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
2、聯系生活體驗和語境,感悟和理解詩句含義,領略詩歌的藝術魅力
3、追求美好人生,樹立崇高而遠大的理想
三、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1
四、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2
五、教學方法:
1.朗讀法。詩人用異彩紛呈、含義深刻的形象比喻,闡述理想之于人生的決定意義。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品味精美的語言,體會詩歌的精髓,并做到熟讀成誦。
2.聯想想象法。詩歌主要贊美理想,富含哲理性,這就使得詩作的廣度和深度大為拓展。學習這首詩,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理解詩歌的豐富內涵,啟發對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
3.討論點撥法。用于對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4.競賽法。競賽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競爭意識,并切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
5.體驗法。調動學生的人生體驗來理解詩歌,使詩歌的哲理化為指導學生學習生活的人生哲理。
六.學法指導
學習本文,應多誦讀。首先要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處理。其次要理解課文的內容,將詞句化為形象,在課文中品味賞析,體會詩歌的意境。可以展開聯想,了解詩句的內涵,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對詩句的理解要借助于反復的朗讀,聯系社會歷史的發展,調動自己的人生體驗,來深入思索、反復咀嚼。
七、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對詩句的理解要借助于聯系社會歷史的發展,調動自己的人生體驗,來深入思索。七年級學生思想相對比較單純,談不上有閱歷,也談不上有很多的人生體驗,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相關的閱讀資料,增加學生的閱讀面,豐富學生的體驗。
八、課時分配:2課時
九、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2、示范朗讀資料,3、學生預習,閱讀《理想》的資料
十、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課前回顧(2分鐘)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板書課題)
二、目標引導(2分鐘)
1、誦讀、朗讀訓練
2、初步感知詩歌的主旨。
三、自主學習(26分鐘)
(一)反復誦讀,感知詩歌內容
1.學生聽范讀錄音,輕聲朗讀,疏解字詞,熟悉詩歌內容和語言節奏。
2.教師范讀全詩,指導朗讀。
3.學生放聲自由誦讀,充分感受詩歌積極昂揚的情感。
4.學生集體朗讀。
5. 學生比賽讀,教師打分,分出優勝組,作好記錄。
(二)、初步感知詩歌主旨
1、 采用學生小組合作的形式要求閱讀材料,從詩歌中找出與材料中例子相似的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2、 這一環節采取搶答形式,比一比,看哪個組找得最多,說得最準。
3、 老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判斷,評分、作好記錄,決定優勝組。
4、 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發言引導學生了解詩歌內容,探討詩歌主旨。
5、 選擇自己喜歡的1-2節背誦。
四、課堂小測(10分鐘)
測驗自選背誦
五、課堂小結(5分鐘)
學生小節自己的收獲
教師總結學生的表現
六、作業:
教師將學生分成四組,要求學生自己從學習生活、電視、書籍中搜集和《理想》課文中有關的材料,每組分別自學3節,下節課講解所學的收獲與疑惑。
問題設計如下,供各組自學使用。(提前發給學生)
1、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它對于表現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 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2、第1節四個比喻,喻意是什么?
3、第2節,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4、第2節詩是說,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時代性,對嗎?除此之外,還包含什么意思?
5、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么角度談理想的? 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6、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 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7、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8、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9、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10、第8節所謂“大寫的人”?
11、第10節所說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竊”究竟是指什么?
12、第11節與上面8、9兩節有什么聯系?
13、第12節“理想開花”兩句比喻什么結尾為什么不照應“照亮夜行的路”,而說“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第二課時
一、課前回顧(2分鐘)
要求每個小組長匯報課前自學情況,代表全組同學談談對理想的認識。
二、目標引導(2分鐘)
1、學習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
2、聯系生活體驗和語境,感悟和理解詩句含義,領略詩歌的藝術魅力
3、追求美好人生,樹立崇高而遠大的理想.
三、自主學習
1、方式:學生小組質疑學生答,答對的給予加分。
2、教師針對自主學習的材料,引導學生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有關提示:
1、采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2、不必孤立地體會每個比喻的喻意,從石到火,從火到燈,從燈到路,四個比喻是連環的,這在修辭手法上又叫“頂針”。前兩個比喻為第三個比喻作鋪墊,詩意主要在后兩個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說“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見,這一節的意思主要是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聯系實際,就很好懂。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中國的先進分子樹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這個理想像燈一樣,照亮了夜行的路。這個理想像路一樣,引中國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國,引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前兩個比喻,從星星之火,到點燃熄滅的燈,說的是理想傳播的過程,例如李大釗等人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時,共產主義理想在中國是星星之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傳播,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就有如一盞明燈了。
3、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看材料)
4、說得對。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社會不斷進步,理想也不斷提高。社會是逐步發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種需要滿足了,就會產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過來說,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會不斷進步。這一節的標點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號,句號只有兩個,兩個句子是從兩個角度來說的。饑寒、溫飽、文明,是從生活狀況來說的。離亂、安定,是從社會秩序來說的。
5、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6、重點在后兩句。“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與第1節第三句“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都說理想使人明確方向。第1節第四句說“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來的,這種理想是必然能實現的。第4節說了另一種情況:“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這里說的是,理想的實現,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或者不像預期那樣切近,起初對長期性估計不足,越到后來越是認識其艱巨性、長期性。
7、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斗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8、不錯。顯然,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決不是什么黃金夢。一個人想發財,想有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的資產,不是詩人所說的理想,即使通過正當手段發財致富也不是詩人所說的理想,更不必說,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錢財了。為崇高的社會理想而奮斗,就顧不得個人發財,也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他所獲得的是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理想實現后的喜悅,犧牲的是其他個人利益。
9、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10、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11、聯系歷史背景就不難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幫”歪曲馬克思列寧主義,推行他們那套假馬克思列寧主義,共產主義理想被他們糟蹋了,玷污了。因為他們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動搖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竊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識別真假,對真正的理想堅信不移,這是一種考驗,也可以說是“妖魔在考驗你的堅貞”。理想之所以會被扒竊,在自己一面,也因為不夠執著,所以說一要找回來,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當心”,要把理想視為生命。
12、上一節說“被扒竊”,這一節說“失去”,前者是被動的,后者則是主觀拋棄的,有層進關系。與第8節又構成正反對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對比非常鮮明。正反對比,更突出理想對于人生的重要。
“13理想開花”兩句是說,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濃陰,樹立了理想,不懈地奮斗,就會取得豐碩的收獲。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象征大好形勢。新的歷史時期,麗日當空,春色一片,是中國人民實現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舍,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
四、課堂小結:
結構的梳理:
一 (1)理想的意義
二(2-11) 1(2-3)理想的歷史意義 2(4-7)理想的人格意義 3(8-11)理想的人生意義 三(12)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愿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并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五、課堂小測
1、完成仿句練習
(1)仿造下面這句話的句式,以“思想”和“意志”開頭,寫一個句式相同的句子。
生命總是在挫折和磨難中茁壯。
思想 。
意志 。
(2)沒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涼的戈壁,冷冷清清,沒有活力。
仿句:沒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 , 。
(3)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樹,就撒下一片陰涼;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潤一方土地; , 。
(4)春姑娘邁著輕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攜著神奇的小花籃,把五彩的鮮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
她 ;她 。
(5)照例句發揮想象力,把下面的句子補充完整。
綠色推開春天的門,雷雨推開夏天的門。 推開秋天的門。 推開冬天的門。
2、完成課后練習三
附件:
《理想》閱讀材料
1、李大釗等人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時,共產主義理想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理想;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傳播,受到越來越多的人擁護,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八年抗戰、國內戰爭,馬克思主義都指引著共產黨人帶領全國人民不斷奮斗,解放了全中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2、 XX年的新年,非洲索馬里難民的理想是吃一頓飽飯;中國廣州人的希望是創衛成功;中東伊拉克人民的理想是不再有炸彈聲;日本東京市民的理想是安倍晉三的上臺使日本經濟繼續好轉。
3、飛機發展的歷史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蒸汽機、電動機、內燃機等動力裝置相繼問世,氣球的動力來源得到了解決。于是,人們全面展開了對能飛的氣球——飛艇的研究。
1852年,法國工程師吉法德進行了研究。同年9月,吉法德進行了首次試飛并獲得成功。
《理想》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理想》,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理想》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1篇課文。第二單元仍然繼續著第一單元所談論的“人生”這個話題,所選課文側重于寫對人生的理解和選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著名詩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詩,也是一首贊美詩,主要借助比喻手法,闡述理想,贊美理想。這首詩是富有形象的,詩人用形象來概括歷史事實和現實生活。對于高度概括的哲理,人生體驗不同的人,感受、體驗、理解是不同的。這種哲理性,可以促使學生進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
七年級學生讀這首詩,從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要充分調動他自己的人生體驗,聯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領語詩句的含義。從知識方面,比喻排比這些修辭手法也應該學習。從能力上《理想》是一首詩,語言押韻、流暢優美,應該繼續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對于學生的朗讀訓練的要求應該有所提高,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感情諸方面,都要給以扎實有效的指導。
二、教學目標:
1、學習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
2、聯系生活體驗和語境,感悟和理解詩句含義,領略詩歌的藝術魅力
3、追求美好人生,樹立崇高而遠大的理想
三、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1
四、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2
五、教學方法:
1.朗讀法。詩人用異彩紛呈、含義深刻的形象比喻,闡述理想之于人生的決定意義。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品味精美的語言,體會詩歌的精髓,并做到熟讀成誦。
2.聯想想象法。詩歌主要贊美理想,富含哲理性,這就使得詩作的廣度和深度大為拓展。學習這首詩,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理解詩歌的豐富內涵,啟發對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
3.討論點撥法。用于對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4.競賽法。競賽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競爭意識,并切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
5.體驗法。調動學生的人生體驗來理解詩歌,使詩歌的哲理化為指導學生學習生活的人生哲理。
六.學法指導
學習本文,應多誦讀。首先要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處理。其次要理解課文的內容,將詞句化為形象,在課文中品味賞析,體會詩歌的意境。可以展開聯想,了解詩句的內涵,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對詩句的理解要借助于反復的朗讀,聯系社會歷史的發展,調動自己的人生體驗,來深入思索、反復咀嚼。
七、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對詩句的理解要借助于聯系社會歷史的發展,調動自己的人生體驗,來深入思索。七年級學生思想相對比較單純,談不上有閱歷,也談不上有很多的人生體驗,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相關的閱讀資料,增加學生的閱讀面,豐富學生的體驗。
八、課時分配:2課時
九、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2、示范朗讀資料,3、學生預習,閱讀《理想》的資料
十、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課前回顧(2分鐘)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板書課題)
二、目標引導(2分鐘)
1、誦讀、朗讀訓練
2、初步感知詩歌的主旨。
三、自主學習(26分鐘)
(一)反復誦讀,感知詩歌內容
1.學生聽范讀錄音,輕聲朗讀,疏解字詞,熟悉詩歌內容和語言節奏。
2.教師范讀全詩,指導朗讀。
3.學生放聲自由誦讀,充分感受詩歌積極昂揚的情感。
4.學生集體朗讀。
5. 學生比賽讀,教師打分,分出優勝組,作好記錄。
(二)、初步感知詩歌主旨
1、 采用學生小組合作的形式要求閱讀材料,從詩歌中找出與材料中例子相似的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2、 這一環節采取搶答形式,比一比,看哪個組找得最多,說得最準。
3、 老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判斷,評分、作好記錄,決定優勝組。
4、 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發言引導學生了解詩歌內容,探討詩歌主旨。
5、 選擇自己喜歡的1-2節背誦。
四、課堂小測(10分鐘)
測驗自選背誦
五、課堂小結(5分鐘)
學生小節自己的收獲
教師總結學生的表現
六、作業:
教師將學生分成四組,要求學生自己從學習生活、電視、書籍中搜集和《理想》課文中有關的材料,每組分別自學3節,下節課講解所學的收獲與疑惑。
問題設計如下,供各組自學使用。(提前發給學生)
1、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它對于表現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 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2、第1節四個比喻,喻意是什么?
3、第2節,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4、第2節詩是說,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時代性,對嗎?除此之外,還包含什么意思?
5、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么角度談理想的? 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6、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 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7、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8、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9、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10、第8節所謂“大寫的人”?
11、第10節所說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竊”究竟是指什么?
12、第11節與上面8、9兩節有什么聯系?
13、第12節“理想開花”兩句比喻什么結尾為什么不照應“照亮夜行的路”,而說“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第二課時
一、課前回顧(2分鐘)
要求每個小組長匯報課前自學情況,代表全組同學談談對理想的認識。
二、目標引導(2分鐘)
1、學習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
2、聯系生活體驗和語境,感悟和理解詩句含義,領略詩歌的藝術魅力
3、追求美好人生,樹立崇高而遠大的理想.
三、自主學習
1、方式:學生小組質疑學生答,答對的給予加分。
2、教師針對自主學習的材料,引導學生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有關提示:
1、采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2、不必孤立地體會每個比喻的喻意,從石到火,從火到燈,從燈到路,四個比喻是連環的,這在修辭手法上又叫“頂針”。前兩個比喻為第三個比喻作鋪墊,詩意主要在后兩個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說“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見,這一節的意思主要是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聯系實際,就很好懂。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中國的先進分子樹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這個理想像燈一樣,照亮了夜行的路。這個理想像路一樣,引中國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國,引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前兩個比喻,從星星之火,到點燃熄滅的燈,說的是理想傳播的過程,例如李大釗等人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時,共產主義理想在中國是星星之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傳播,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就有如一盞明燈了。
3、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看材料)
4、說得對。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社會不斷進步,理想也不斷提高。社會是逐步發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種需要滿足了,就會產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過來說,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會不斷進步。這一節的標點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號,句號只有兩個,兩個句子是從兩個角度來說的。饑寒、溫飽、文明,是從生活狀況來說的。離亂、安定,是從社會秩序來說的。
5、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6、重點在后兩句。“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與第1節第三句“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都說理想使人明確方向。第1節第四句說“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來的,這種理想是必然能實現的。第4節說了另一種情況:“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這里說的是,理想的實現,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或者不像預期那樣切近,起初對長期性估計不足,越到后來越是認識其艱巨性、長期性。
7、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斗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8、不錯。顯然,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決不是什么黃金夢。一個人想發財,想有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的資產,不是詩人所說的理想,即使通過正當手段發財致富也不是詩人所說的理想,更不必說,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錢財了。為崇高的社會理想而奮斗,就顧不得個人發財,也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他所獲得的是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理想實現后的喜悅,犧牲的是其他個人利益。
9、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10、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11、聯系歷史背景就不難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幫”歪曲馬克思列寧主義,推行他們那套假馬克思列寧主義,共產主義理想被他們糟蹋了,玷污了。因為他們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動搖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竊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識別真假,對真正的理想堅信不移,這是一種考驗,也可以說是“妖魔在考驗你的堅貞”。理想之所以會被扒竊,在自己一面,也因為不夠執著,所以說一要找回來,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當心”,要把理想視為生命。
12、上一節說“被扒竊”,這一節說“失去”,前者是被動的,后者則是主觀拋棄的,有層進關系。與第8節又構成正反對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對比非常鮮明。正反對比,更突出理想對于人生的重要。
“13理想開花”兩句是說,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濃陰,樹立了理想,不懈地奮斗,就會取得豐碩的收獲。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象征大好形勢。新的歷史時期,麗日當空,春色一片,是中國人民實現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舍,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
四、課堂小結:
結構的梳理:
一 (1)理想的意義
二(2-11) 1(2-3)理想的歷史意義 2(4-7)理想的人格意義 3(8-11)理想的人生意義 三(12)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愿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并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五、課堂小測
1、完成仿句練習
(1)仿造下面這句話的句式,以“思想”和“意志”開頭,寫一個句式相同的句子。
生命總是在挫折和磨難中茁壯。
思想 。
意志 。
(2)沒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涼的戈壁,冷冷清清,沒有活力。
仿句:沒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 , 。
(3)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樹,就撒下一片陰涼;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潤一方土地; , 。
(4)春姑娘邁著輕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攜著神奇的小花籃,把五彩的鮮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
她 ;她 。
(5)照例句發揮想象力,把下面的句子補充完整。
綠色推開春天的門,雷雨推開夏天的門。 推開秋天的門。 推開冬天的門。
2、完成課后練習三
附件:
《理想》閱讀材料
1、李大釗等人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時,共產主義理想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理想;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傳播,受到越來越多的人擁護,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八年抗戰、國內戰爭,馬克思主義都指引著共產黨人帶領全國人民不斷奮斗,解放了全中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2、 2019年的新年,非洲索馬里難民的理想是吃一頓飽飯;中國廣州人的希望是創衛成功;中東伊拉克人民的理想是不再有炸彈聲;日本東京市民的理想是安倍晉三的上臺使日本經濟繼續好轉。
3、飛機發展的歷史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蒸汽機、電動機、內燃機等動力裝置相繼問世,氣球的動力來源得到了解決。于是,人們全面展開了對能飛的氣球——飛艇的研究。
1852年,法國工程師吉法德進行了研究。同年9月,吉法德進行了首次試飛并獲得成功。
《理想》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
我說課的內容是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1篇課文《理想》。
教材分析:
《理想》是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1篇課文。本單元課文側重于理想和信念,《理想》一課詩人從多角度贊美理想,用種種意象,打種種比方,闡明理想之于人生的決定意義,富有哲理性。教學中應善于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領悟哲理,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依據新課標和散文教學的特點,本課教學將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句和掌握修辭方法,引發學生對理想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教學目標:
①朗讀、背誦課文,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谘凶x課文賞析詩歌精美的語言、巧妙的構思。
、蹣淞檫h大的理想而奮斗的信念。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訓練, 賞析詩歌精美的語言、巧妙的構思。
教學難點:理解詩中的意象,聯系生活體驗,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教法設計:
1、朗讀法。
2、聯想想象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理解詩歌的豐富內涵,啟發對人生和理想的深入思考。
3、啟發點撥法。用于對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學法指導:
采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相互交流,相互啟發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教學流程:
(—)整體感知
閱讀課上教學生學課文,首先要有“文”的整體觀念。因此,我教學的第一個板塊設計為整體感知,反復朗讀這首詩歌,把握詩歌的結構,討論、理解詩歌的主旨。
一、導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個人就會不畏勞苦地向著一個目標前進。那么,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今天一起來學習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
2.簡介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國作協理事、四川作協副主席。作品出版20種。
二、朗讀課文
1. 學生配樂誦讀。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2.自主學習生字詞
寂寥,就是寂靜、空曠。浪子回頭 碌碌終生 絕處逢生 可望不可即
3.學生默讀,感知課文內容:
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從哪可以看出來?
4.分析詩歌的結構。
(二)研讀賞析
1.請找出你最喜歡的、感受深的詩句,如果能簡單說出理由。
2.這些詩句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學生默讀后,小組討論交流。
如第l節,有關提示:采用比喻、頂針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3.仿照同學提出的句子句式造句。用上比喻等修辭方式。其他學生評論運用是否得當。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揣摩具有表現力的詞語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初一學生語言分析能力較弱,應加強引導,積極鼓勵。
(三)體驗反思
1.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么是“大寫的人”?
2.暢談自己的理想。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舉出實例,聯系古今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例子談自身的理想,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3.背誦全文,選喜歡的詩節,自由組合并設計表演朗誦。
作業設計: 寫300字的隨筆,談談自己如何看待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