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蟲咬傷也危險
初夏的日子,天氣回暖,父母多會帶孩子往郊游,可是不少蛇蟲也會趁陽光明媚,出來活動。孩子一不小被蛇蟲咬傷,卻不是鬧著玩的。處理不當,輕者可能在嫩白的皮膚上留下瘢痕,重則還會危及生命,父母必須要了解當孩子被不同蟲蟲咬傷叮傷后的處理方法。
被蚊蟲叮咬
孩子被蚊蟲叮咬后,被咬部位的輕度紅腫及瘙癢現象。
危險指數:*
處理守則:
183;僅需擦些花露水、風油精等止癢劑即可。
183;蘆薈具有中和昆蟲的毒素及殺菌作用,所以對治療蟲咬非常有效。當被蟲咬出現癢或疼痛時,將鮮蘆薈連皮一起磨成汁,用紗布蘸汁貼于患部;如果發生紅腫,可將蘆薈果凍部分切薄后直接貼于患部。不管上述哪種方法,只要蘆薈水干了,就要及時替換。
是否要去醫院診治:不需要
被毛蟲螫傷
通常三月后,毛毛蟲開始大量活動。毛毛蟲分布很廣,庭院、校園及公園里的樹木上多生有這種小毛蟲。毛毛蟲的毒毛進入皮膚后就會斷落并流出毒素,被蟄傷的部位會有小丘疹,皮膚會有刺痛燒灼感,直至瘙癢、潰爛,甚至還會出現蕁麻疹等癥狀。
危險指數:
處理守則:
183;如果孩子被毛毛蟲蜇傷,父母應仔細觀察傷處,并用刀片順著毒毛方向刮除毒毛,然后在傷處涂擦3%氨水;也可用橡皮膏貼附于被蜇部位,再用力撕下,毒毛即可被粘出。
183;如果是在郊外游玩,父母還可以尋找新鮮的馬齒莧搗爛外敷。
是否要去醫院診治:如果孩子出現蕁麻疹等癥狀,必須去醫院處理。
被螞蟥叮
螞蟥又稱水蛭,一般棲于淺水中。在我國南部的叢林地帶較為常見;還有一種旱螞蟥常成群棲于樹枝和草上。螞蟥致傷是以吸盤吸附于暴露在外的人體皮膚上,并逐漸深入皮內吸血。被咬部位常發生水腫性丘疹,不痛。因螞蟥咽部分泌液有抗凝血作用,所以傷口流血較多。
危險指數:
處理守則:
183;當發現螞蟥已吸附在孩子的皮膚上,父母可用手輕拍,使其脫離皮膚;也可用食醋、酒、鹽水、煙油水或清涼油涂抹在螞蟥身上和吸附處,使其自然脫出。不要強行拉扯,否則螞蟥吸盤將斷入皮內引起感染。
183;螞蟥脫落后,傷口局部的流血與丘疹可自行消失,一般不會引起特殊的不良后果。只需要在傷口涂抹碘酒預防感染即可。
是否要去醫院診治:不需要
被蜂螫傷
一般常見的蜂有蜜蜂、黃蜂和馬蜂,這幾種蜂者有尾刺,蜂螫人是靠尾刺把毒液注入人體,只有蜜蜂螫人后把尾刺留在人體內,其他蜂螫人后將尾刺收回。當幼兒被單個蜂螫傷,一般只表現局部紅腫和疼痛,數小時后可自行消退;若被群峰螫傷,可出現頭暈、惡心、嘔吐、呼吸困難、面色蒼白,嚴重者可出現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危險指數:
處理守則:
183;當發現蜜蜂蜇傷孩子后,要仔細檢查孩子傷口,如果傷口上有一小黑點,就說明尾刺尚在傷口內,可用鑷子、針尖挑出。在野外無法找到針或鑷子時,父母可用嘴將刺在傷口上的尾刺吸出,不可擠壓傷口以免毒液擴散,也不能用紅藥水、碘酒之類藥物涂擦患部,這樣只會加重患部的腫脹。因蜜蜂的毒液呈酸性,所以可用肥皂水、小蘇打水、或淡氨水等堿性溶液洗滌涂擦傷口中和毒液。也可用生茄子切開涂擦患部以消腫止痛。傷口腫脹較重者,可用冷毛巾濕敷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