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秋季腹瀉
秋天馬上就要到了.10月中旬到11月之間是小兒秋季腹瀉的高發季節,此時父母一定要做好保護工作。但疾病的到來往往方步慎防。第一大癥狀:發熱
寶寶發病初期多先有發熱、咳嗽、流淚等上呼吸道感染現象,體溫較高,一般為38~40度。有的爸媽誤以為寶寶感冒了,給寶寶喂治療感冒的藥物。
第二大癥狀:腹瀉
不久,寶寶便開始腹瀉,一天拉稀十幾次,甚至二十幾次,多是“嘩啦”一下,幾乎是從肛門中竄出來。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樣,無特殊腥味及粘液、膿血。爸媽有時不能從尿布上區分出寶寶拉出的是大便還是小便。
第三大癥狀:嘔吐
寶寶頻繁嘔吐,吃什么吐什么,有時不吃也吐,開始時吐清水樣的東西,之后吐出黃色的苦水。
1、及時取寶寶的大便去醫院查化驗,查明原因。引起腹瀉的原因有多種,不能憑感覺斷定寶寶就是患秋季腹瀉,應依靠醫生的幫助加以辨別;
2、如果寶寶腹瀉一天超過8次,或雖次數不多,但大便量比平時多出兩三倍,或排出的全是水,呈噴射狀,應及時帶寶寶就醫;
3、秋季腹瀉是輪狀病毒感染所致,抗菌素治療沒有效果,所以不要動輒使用抗菌素,治療的關鍵是補液;
4、如果寶寶腹瀉加嘔吐,不能補充口服補液鹽,或盡管不嘔吐,但寶寶就是不喝補液,也要及時帶寶寶去醫院;
5、寶寶腹瀉時,要及時把排泄物處理干凈,這很重要。
6、及時補充丟失的水分和電解質,可購買口服補液鹽。在疾病初期,使用口服補液鹽,配合其他治療,不但解除了寶寶的痛苦,還避免住院,節約開支;
7、如果寶寶嘔吐或喂水后就吐,就不能強迫寶寶喝水,更不能認為喂進了補液鹽就不會出問題。。寶寶丟失的液體要比補充的液體明顯增多,就必須及時看醫生。
小兒秋季腹瀉需提早預防
秋季腹瀉主要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病者多見于3歲以下尤其是1歲半以內的嬰幼兒。由于小兒胃腸功能較弱,胃液及消化液相對較少,胃腸道的抵抗力差,很容易感染此病毒,發病后癥狀又較重,所以稱為“小兒秋季腹瀉”。
該病發病初期表現為流涕、咳嗽、發熱、咽部疼痛等感冒癥狀,大便每日數次,且伴有嘔吐、腹痛,容易被誤診為胃腸型感冒。本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起病急驟,體溫較高(一般為38—40℃),胃腸道癥狀較重,甚至每日大便次數達數十次,多為水樣或蛋花樣,較大幼兒大便呈噴射狀,無特殊腥味及粘液膿血。大便化驗正常或有少許的白血球。由于頻繁腹瀉與嘔吐,食欲又低下,患兒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現象,嚴重者可出現電解質紊亂,更甚者還可合并腦炎、腸出血、腸套疊或主肌炎而危及生命。家長應對此病有足夠的重視。
本病目前除“司密達”在止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外,尚沒有特別有效的其他西藥可用。
而中藥治療小兒腹瀉卻效果比較肯定。如用下列治法:
1、將淮山藥研粉,每日3—9克,以開水調成奶糕樣服用,一天3—4次,適用于脾虛瀉;
2、紅靈丹,每次0.3克,一天3次吞服,或者扁豆花30克水煮服,每日3次,適用于濕熱瀉;
另外,也可以配合針灸療法,先取足三里、陰陵泉,后針氣海和中脘;如瀉泄不止者,可加刺止瀉穴和艾條灸神闕穴,嘔吐者加針內關。
對患兒要調節好飲食,輕者不必禁食,應盡量減少哺乳的次數,縮短喂乳的時間,停吃牛奶、麥乳精、巧克力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可飲用鹽水、米湯、稀藉粉等。病癥重的應禁食6—24小時,如禁食一定時間后癥狀緩解,可逐步恢復飲食。進食必須由少到多,由稀到濃,切不可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