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吃鹽”和“笨人吃餅”
在佛教文學作品《百句譬喻經》中有這樣兩則故事:一則是“愚人吃鹽”,講的是從前有個愚人,到別人家作客,吃菜嫌淡而無味。主人知道后,給他加了一點鹽,他吃了后便覺得味道很美。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為有鹽,加了那么一點點鹽就那么好吃,多加一點豈不更好吃嗎?于是他就大吃起鹽來,其結果是又苦又澀。另一則是“笨人吃餅”,講的是從前有一個人肚子餓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個餅子。他覺得沒有飽,又一連吃了五個,還是沒有飽,于是,便吃第七個餅子,剛吃到一半,便覺得飽了。這個人非常后悔,心想:我今天飽了,是因為吃了這半個餅子,前面吃的六個都浪費了。如早知道吃這半個餅子就會飽我先吃這半個就好了。
哲理分析
由于量變只有在一定的范圍和限度之內,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質,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堅持適度原則,過猶不及,事情做過了頭,就象做得不夠一樣,都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在這里“愚人吃鹽”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不懂得人食用鹽是要適量的,一定數量的鹽會使食物味道有滋有味,但過了量,就會轉變為又苦又澀了。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沒有一定程度的積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質的變化,就不可能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笨人吃餅”不懂得只有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他吃餅吃飽了,不僅是最后那半個餅的作用,而是吃的全部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