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之用
石木匠到齊國旅行,途中來到了曲轅這個地方,無意中發現了一棵巨大的櫟樹,被當地人視為神木,受到虔誠的供奉。這棵樹的確異常地巨大,樹蔭下可以供幾千頭牛歇息。樹干也相當粗大,要一百人方能圍抱住。樹端突出周圍的山峰。一直到離開地面七、八十尺的高度,才出現分叉的樹枝。利用這樣一根樹枝,足以做成一張小桌;同樣的樹枝,伸展著好幾千枝。人們為了要參拜大樹,絡繹不絕的來到此地,熱鬧得好似集市。石木匠的徒弟,屏住呼吸,渾然忘我地欣賞著這棵大樹。異乎常情地,石木匠不但不駐足仰望,反而加緊腳步走過。好不容易,徒弟才趕上了他,問道: “師傅,跟隨您學藝這么久了,還不曾見過如此好的木材,師傅竟然看也不看的。您老人家到底打什么主意啊?”
“小孩子懂什么。那棵樹實際上一點用處也沒有。用它造成船,船就會沉沒;做成壽器,不久便會腐朽;用來做家具,馬上就會毀損;全是樹汁,也不適合做成門戶;如果拿來做屋柱,又立刻會蛀掉;一點都不中用。就是因為它無用,所以長得這么高大”。
石木匠旅游歸來的那個晚上,那棵大樹出現在他的睡夢中:“你憑什么說我不中作?你一定是拿我和有益于人類的樹木互相比較。當然,像梨子、柚子,以及任何會結實的果樹,對你們總是有利的。可是,就因為那些樹會結實,所以才會受辱似的任人摘取,甚至折斷樹枝,活活地扼殺了它們的生命”。
“由于本身具備了種種的優點,因而縮減了自己的壽命。換句話說,是他自己心甘情愿地樂于被世俗摧殘。而現在一般人,竟然愚蠢到努力地要使自己成為有用”。
“可是,我是與眾不同的。到今天為止。我始終如一地盡量讓自己做個無用的東西。直到即將結束生命的現在,我才達成目的,真正成為一株無用的樹。的確,對你們來講,我是無用的;可是對我本身而言,卻恰恰相反的有用。假設我若有益于人類,一定老早被砍伐下來。再說得坦白些,你我都不過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而已;自然界的一份子來評定另一份子的價值,有什么用呢?如果真要評定價值,那么,像您這樣自以為有用,然后糟蹋了自己生命的人,其實才是無用的。一個無用的人,如何能了解我究竟是有用或無用的呢?”
第二天早上,石木匠提起了昨晚的夢境。徒弟們說道:“既然想做一個無用的東西,為什么又會成為一棵神木呢? 受人供奉的神木,是負有守護百姓的任務的。”
“不許胡說。成為一株神木,并不是最終目標,不過是暫時屈身罷了。你滔滔不絕地批評,可是對方只當是戲言,根本不接受。即使不成為一棵神木,它還是不會被砍伐的。無論如何,那棵樹和世俗所追求的恰好相反,盡量地想做一個無用的東西。用世俗的眼光來衡量對方的價值,是非常不智的。
哲理分析
中看不中用
內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立場不同,看問題得出的觀點也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