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節選)教案
2、解題
“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就是“書信”的意思。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信題多為“報……書”“答……書”“與……書”“上……書”“寄……書”等,例如《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等等。
三、解說文題,并指導學生了解原文大意。
寫作背景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給朋友任安的一封復信。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被捕下獄,慘遭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表面上看,這是宮中的機要職務,實際上卻是以一個宦者的身份在內廷侍候,為一般士大夫所鄙視。在這期間,任安寫信給他,希望他利用中書令的地位“推賢進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訓和對黑暗現實的深刻認識,司馬遷覺得實在難以按任安的話去做,所以一直沒有復信。后來,任安以重罪入獄,司馬遷擔心任安一旦被處死,就會永遠失去給他回信的機會,使他抱憾終生,同時自己也無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積憤,于是寫下了這篇《報任安書》。
內容與形式梳理
思考:從課題和背景介紹看,這是一封復信,其回復的內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樣具體展開的?
明確:此文線索脈絡十分清晰,大意是講“刑余之人”難以“推賢進士”,唯有隱忍茍活,著書以償前辱之債。具體梳理如下:
復信目的:對任安“推賢進士”的期望“略陳固陋”。(第1段)
復信內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戲弄,流俗之所輕),身遭極辱,不能勝任。(第2段)
②效古之賢人忍辱負重,退而著書,“思垂空文以自見”。(第3、4段)
③再次表現自己無可比擬的憂憤處境,點明自己有負囑托的原因。(第5段)
請同學在預習的基礎上,概述課文的大意
明確:司馬遷在此信中以無比激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訴說了自己因李陵之禍所受的奇恥大辱,傾吐了內心郁積已久的痛苦與憤懣,大膽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還不加掩飾地流露了對漢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滿。信中還委婉述說了他受刑后“隱忍茍活”的一片苦衷。為了完成《史記》的著述,司馬遷所忍受的屈辱和恥笑,絕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條非常堅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價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記》的寫作,絕不能輕易去死,即使一時被人誤解也在所不惜。就是這樣的信念支持他在“腸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掙扎中頑強地活了下來,忍辱負重,堅忍不拔,終于實現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業。今天我們讀著這部不朽的巨著,遙想司馬遷當年寫作時的艱辛與堅毅,怎能不對他的崇高精神無比敬佩呢!
3、學生有感情地誦讀。
四、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具體研習,掌握重點字詞句
1、學生對照注釋,自行誦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掃除字詞障礙。
(補充)除了課文注釋外,每段需要解決的重點詞句有:
第1段:再、務、流俗,表謙稱和敬稱的詞語(牛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戲弄、特、勉勵
第3段:各個典故含義,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無能之辭、考、綜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無乃……乎、不信
2、師生共同疏通,積累、掌握重點字詞。司馬遷再拜言 意氣勤勤懇懇 若望仆不相師 請略陳固陋 闋然久不報 幸勿為過 流俗所輕也 不與能死節者比
特以為智窮罪極 卒就死耳 用之所趨異也 積微約之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