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表教案
2.第二段指導要點
(l)前一層敘朝廷 召之殷.是按時間 順序記敘的.故有"前r'''后"尋"等字眼。征召的級別也越來越高:先郡,次州.最后是朝廷。這一層的敘述十分得體:[1].開頭稱頌朝廷的清明教化。
[2]."孝廉秀才"是薦舉人才的科目,不是官職,用"辭不趕命";"郎中。"洗馬"是官職,用"辭不就職"。
[3].表達了感恩心情。
本層是為下層作鋪墊的,又為第三段中"過蒙拔擢,寵命優渥"一句張本。
(2)后一層寫自己進退兩難的境地:先寫朝廷、地方的催運。后后寫自己的苦衷情詞悲側.動人心扉。
"劉病日篤"承上文"風嬰疾病",又為下文"但以劉日薄西山……朝不慮夕"一句張本。
第二部分寫朝廷對自己優禮有加,而自己卻由于祖母供養無主,不能奉詔的兩難處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達自己對晉武帝的感激之情,再歷敘州郡朝廷優禮的事實。然后明確提出奉詔奔馳和孝養祖母的矛盾,給下文留下懸念。
3.第三段指導要點
(1)本段須作一氣讀.但文勢有三轉:首先轉入"以孝治大下"的大理.說自己應當得到同情;其次轉到自陳宦歷、稱頌君恩上來.表明辭職與"名節"無關.以求得皇帝 諒解;最后轉入正意.暗寫"孝"宇.說明這是辭職的唯一理由。表示轉換的字眼是:伏推且"但"。
(2)自陳宦歷一節寫得委婉動人,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作結.表達了至為懇切 感情。說劉病一節,語語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3)"孤苦"一同承首段.又為下段"臣之辛苦"一句張本。不能廢遠"承前段,又為下段"愿藝終養'''"一句張本。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綱領,陳述了自己的從政經歷和人生態度,并再強調自己的特別處境,進一步打消武帝的疑慮,求得體恤。針對上文留下的孝順祖母和回報國恩之間的兩難選擇,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國綱領,言外之意則孝養祖母雖為徇私情,卻也不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為下文乞終養給出了理論根據。隨后說自己出仕蜀是圖宦達。不矜名節,打消武帝疑慮。再以祖母病篤,說明自己確實不能遠離出仕。
4.第四段指導要點
(1)本段亦須作一氣讀:先以"愿乞終養"點明這篇表文的主旨.后以"聽臣徽志"請求皇帝恩準語意直貫而下。
(2)貫穿全段的是"盡節報養"二語。開頭說"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結尾說劉"卒保余年"之后,當"隕首結草"以報,都是就"忠孝"二字而言,說得入情入理。
(3)末句"臣不勝……以聞"是當時表文結束時使用的套語。
第四部分明確提出陳情的目的"愿乞終養",先盡孝后盡忠。作者先比較自己和祖母年歲,說明盡孝之時短,盡忠之日長,然后提出"終養"的要求。再極其誠懇地說明自己的情況,是天人共鑒。表達自己對朝廷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忠心。
亞里士多德說:"只有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事物,對適當的人,在適當的時機下,以適當的方式發生的感情,才是適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運用了最恰當的抒情方式,終于打動了晉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詔",允其不仕。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愿意"盡節"于皇帝,是出于感恩圖報的心情,不能跟報效國家同日而語。
四、鑒賞要點討論:
1.融情于事。強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無論是述自己的孤苦無依之情,還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為命的深厚親情,都是通過敘事來表達的。而自己對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對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滿情感的筆調來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