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教學設計
“六月飛雪”:“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滾似綿,免著我尸骸現”,我竇娥遭受的沖天的冤屈,定會感動得上天滾出雪花,用這雪花掩蓋了我的尸首”。在這里作者用了一個詞“滾”,讓我們分明感受到,那雪花冰花分明就是老天因竇娥之冤而感動的流淚,以飛雪的形式顯現出來,飛雪葬身,證明自己的清白和死亦高潔的高尚品質。因此我們說六月飛雪,天無言而以行示之,非常之冤必有天象。“亢旱三年”天子無道,上天罰之。是訴諸朝廷和天子,希望其察民情而糾惡官,使百姓不受冤枉。竇娥不僅希望個人的冤屈得到伸張,而且希望上天能懲罰朝廷和天子,其斗爭的鋒芒直指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的貪官污吏。2、提問:在第一場中竇娥對天地進行了無情的控訴和指斥,而到了三樁誓愿這兒,竇娥又寄希望于天地。這前后兩種形象是否矛盾呢?(討論)師:中國古人相信,“天”具有賞善罰惡的品格,因而也是公正無私的。(皇帝被奉為天子,正是為了突出君權神授,強調君主是秉承天的意志統御天下。就連農民起義也常偽造一部天書,打著“替天行道”的旗幟,以證明揭竿造反天然合理。)另外,天人雖然合一,但是,“天”又是超越于“人” 的,它能夠主宰“人”。所以人們如果有什么怨氣都會“哭天搶地”。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里說得很透徹:“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從人的自然性角度來說,當遇到突如其來的巨大苦難時,總是本能地、不由自主地呼喚天地、父母。)一旦有需求最終只能乞求上天幫助自己實現愿望。然而一旦人間出現不公,出現冤獄,則可祈求上天以消除不公,平反冤獄。如果冤屈不獲平反,就會對“天”便生疑問。這種對“天”的既信且疑、既敬又畏的態度使主人公竇娥的世界觀產生了矛盾。“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這三個誓愿。第一樁希望刑場上的人們立刻了解她的冤情。第二樁 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夠感動天上。第三樁 希望上天能懲治邪惡 從情感上說,三樁誓愿的提出與斷然否定天地的公正性也不矛盾,痛罵天地鬼神表達的是對污濁社會的憤慨,要求天地做出反常的氣象是向現實世界提出警示,兩者都是為了警醒世人,討還公道。 六、品味語言提問:歷來評論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關漢卿戲曲語言的特色,即語言通俗自然、樸實生動,你能找出最有特色的語句嗎?師:課文中的曲詞,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煉優美,淺顯而見深邃。這和關漢卿深入百姓當中,積累民眾中的俚語、俗語是分不開的。并且這些語言符合劇中人物的身份和個性,能為展開劇情和刻畫人物性格服務。另外課文中的曲、白配合得也很好。如三樁誓愿的場景,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講出“若是我竇娥委實冤枉”、“若竇娥委實冤枉”、“我竇娥死的委實冤枉”;三次用“曲”強化感情,曲白相生,語言樸素而富于感情,把竇娥為其冤屈而抗爭的精神表達得深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