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木葉
3.談談本文的藝術特色。
【明確】
(1)選題小、論理深。文章旨在闡釋文藝學原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若從純理論的角度來論述,恐怕會寫成比較艱深的學術論文;作者沒有擺出學者的面孔嚇唬讀者,而選取了古詩中的木葉形象作為論題,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并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這樣,言近而旨遠,深入而淺出。
(2)逐層剝筍探究。古詩人為什么用“木葉”而不用“樹葉”,作者不急于“兜底”,而是以探尋的目光層層分析。先排除考慮文字洗練的因素,再由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發現其含有落葉等因素,最后才觸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問題并加以闡釋。這樣逐層深入,探幽發微,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讀者的閱讀心理。
(3)頗富文化內涵。這是一篇詩論,作者不僅深諳詩歌妙道,而且在詩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許多有關“木葉”的古詩信手拈來,這樣不僅使析理有憑有據,而且使文章平添了文化內涵,令人讀之賞心悅目,受到美的熏陶。
四、總結擴展
本文圍繞“木葉”舉出古典詩歌中的大量實例,以深厚的學養與豐富的聯想力,通過精到的比較、分析,對“樹”與“木”,“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木葉”與“落木”所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作出了極為精細的美學辨析,闡發了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質,使我們對古詩詞藝術的精微之處有了更深的體察,值得我們借鑒。
五、目標檢測:課后“研討和練習”
六、配餐練習:見“優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