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葉》教案
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是長篇小說《羅亭》(1856)和《貴族之家》(1859),反映了三、四十年代俄國社會特別是貴族知識分子的生活。羅亭是“多余的人”行列中的新典型。屠格涅夫力求在五十年代新歷史條件下,探索“多余的人”性格的社會根源,評價三、四十年代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歷史作用。
《父與子》(1862)是屠格涅夫最著名的長篇小說。小說反映了農奴制改革前夕民主主義陣營和自由主義陣營之間的尖銳的思想斗爭。
屠格涅夫晚年還寫過一些以《散文詩》(1878—1882)為總標題的小型作品。這是他長期觀察生活的成果。其中有的雖然帶著悲觀主義情緒,但大部分作品的基調是健康的。特別是《門檻》一篇,刻畫了一個俄國女革命家的動人形象!抖砹_斯語言》則表明作者臨終前不久對祖國和人民的美好未來的堅定信念。
屠格涅夫小說最顯著的藝術特點是濃厚的抒情風格。他以溫情脈脈的筆調抒寫男女主人公的悲劇命運,這種感傷情調是他的貴族自由主義和悲觀主義思想的表現。他善于體察大自然的細微變化,并使之和人物的情緒溶為一體,往往帶有悵惘柔弱的色調。
(二)語言知識積累:
呱呱(gūgū) 人寰(huán) 崢嶸(zhēngróng)
幢(zhuàng) 倉猝(cù) 搖曳(yè)
(三)賞析
1、整體感知,把握文章內容。復述文章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注意對文章中的語句的整合利用)
明確:文章講述了在年輕時“我”曾一度感到無聊,感到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毫無價值的,庸俗的,“我”懷著孤傲的愁苦、絕望和蔑視一切的心情想離開人寰,但就在“我”走向死亡的途中,嬰兒那充滿生命力的呱呱的啼哭聲讓“我”收回了腳步,治愈了“我”內心的創痛。
2、文本研習(分析、討論、交流)
a、找出文中表現“我”思想轉變過程的語句。
例:“我胸中的血液在沸騰…”——“一種隱秘的恐懼使我全身冰冷 …”
b、討論分析為什么我的思想會有這樣的轉變?
明確:一個剛剛誕生的生命的充滿活力的啼哭聲拯救了“我”,它喚醒了“我”善的本性,愛的良知,生的渴望。
c、為什么嬰兒能拯救“我”,請對“我”和嬰兒加以對比分析,探究緣由。
明確:同:“我”和嬰兒一樣什么也沒體驗過。
異:“我”是一個有思想意識的人,“我”想自殺;嬰兒沒有什么思想意識,但卻有著最原始的生命活力,他還不了解生命將面對什么,但對生命卻有他的渴求,發出生命的最強音。
3、鑒賞寫法:討論作者通過什么描寫來凸現作者的思想?各有什么特點?
明確:作者通過對周圍環境的描寫來表現作者內心的思想。如文章的第五小結的環境描寫,突出表現死亡的寂靜和恐怖。文章第14小結的環境描寫,表現了生的溫暖。
4、思想探究(分析、討論、交流)
a、文章的主題是什么?
明確:對生命的禮贊
b、哪些因素影響了“我”,讓“我”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明確:如:自尊心強,又十分孤獨;生活艱苦,很不愉快;無聊,意志消沉;覺得世上一切都毫無價值,庸俗;想證明或報復什么;“我”所崇拜的偶像對“我”的影響…
c、請你從分析出的原因中選取一個你認為最重要的緣由,結合現實的現象加以詳盡的闡釋。